查看原文
其他

神秘的驱吓民俗,蕴藏着怎样的中医道理?

洪卫中 中医药文化杂志 2022-04-24

民俗去疾



鬼神观念和鬼神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突出现象,无论南北皆存在。不过,在南方文化特别是江南民俗中似乎表现得尤为明显。也因此,汉代班固说:“江南地广,……信巫鬼,重淫祀。”到唐朝魏征等作《隋书》时也认为:“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鱼与稻,以渔猎为业,虽无蓄积之资,然而亦无饥馁。其俗信鬼神,好淫祀。”这种基于历史和地理因素于生活中突出鬼神观念而信仰鬼神的习俗在南方文化中一直传承着,数千年不变,即使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它仍然存在着,有的甚至渐演变成某种独特民俗。现今流行于江南一带的“驱吓”可以说正是鬼神信仰下的一种去疾治病的方式。



驱吓民俗流传已久,一般主要用于小孩、大人在白天或夜晚经过某种活动,或在经过某一特别地方如坟地,或因其他难以说明的原因所造成的身体不适且有了非感冒、癫痫、中毒等疾病所引发的头痛发烧、吐白沫等现象。



驱吓方法



首先让病人躺着(也可坐着),驱吓人拿一碗清水和三根筷子走到他的身边,用筷子一头蘸一下碗里的水,然后轻轻地碰一下他的额头,再在距离他面部正前方 3-5 cm 处对着他左画三圆圈右画三圆圈,接着再用蘸过水的筷子那头让他吹一口气,而后再用筷子另一头蘸水,反复再做一次。在做这些动作的同时,驱吓人嘴里会念念有词,其大致内容就是对神或鬼魂说明,不要再纠缠他,被吓者即使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也是无意冒犯,因此请求并威吓其迅速离去等之类的话。



之后还要立筷子,等筷子自己倒下去,看它倒向哪个方向,把一点米和茶叶放进碗里,再拿起筷子连碗里的水一起端到屋外,向筷子倒下去的方向倒掉碗里的水,并说“XXX,快走啊,别再来了!”或“XXX,走了啊,别再来了!”之类的话,至此,整个“驱吓”才算是真正结束。



中医解释



中医认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又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精神思虑过度就会导致神伤,从而累及五脏,而五脏六腑又和人的身体密切相关,此不仅在于心属火主脉、肾属水主骨、肺属金主皮毛、肝属木主筋、脾属土主肉,更在于“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于是因五脏累就导致了人身体致病。




在驱吓中,被吓者表现出来的头痛、无力、呕吐、手舞足蹈、惊悸、乱语等诸身体不适现象,一般都是或因体力劳累疲乏或饮食不节而致精神受损,或因惊、惧、恐、哀等致心神受累,从而连及五脏,而最后出现头痛、腹泻、呕吐、痉挛等症,一如《黄帝内经》所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


“驱吓”则是驱吓人通过一系列动作来使所谓的鬼神等作用于人体的力量、邪气等消失,这让被吓者以为驱吓人通过这些动作获得了某种“神秘力量”消除了自己身上一切因鬼怪等所造成的不适,从而安静、镇定下来;加上驱吓者一般又都由年长女性或专门的年长女性,她及其驱吓动作无疑也让病人内心感受得到一种特殊的被关怀、关心、爱护和治疗。这样,来自精神上的自我和她人的安慰无疑也就让被吓者身体和精神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和愉悦,引起内心的快乐和平静,从而使病人神经得到一种镇静、松弛和安定,其机体和气机也就都能得到较好恢复。



正如《素问·痹证》所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得神者昌”;又如《东医宝鉴》所说:“心地自然清净,疾病自然安痊。能如是则药未到口,病已忘矣。”不难看出,驱吓过程中的这些行为、方式和对被吓者的处理方法基本上都在很大程度地暗合了中医理论;同时伴随驱吓的辅助性活动是给予被吓者饮食上一种特别的照顾,诸如一碗鸡蛋面之类等有营养的食物。如此,病人在所谓的“驱吓”后得到相应的能量补充,其体质和神经也就得到了一定濡养,从而使一时衰弱的体能、下降的免疫力和受刺激的心理等皆有所缓解和恢复,最后将体内轻微的风、寒、暑、湿、躁、热(火)等六淫之气化解或排出体外。



如此,经过几个小时或半天到两三天的休息,所谓被吓者身体机能和精神面貌也就能基本恢复如初。因而“驱吓”表面上看是一种迷信活动,其实质则是一种心理调节和精神医治等中医治疗疾病方法的运用。总之,今天依据科学人们早已经知道人、物死后最后都被大自然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以及某些矿物质之类,根本不会有什么魂魄、神灵的存在,因而也就根本不会有人死后的另一个世界的存在。“驱吓”并不是真的能治病,真正起作用的是在操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病人精神和心理的一种安慰和关心,以及一定程度上附加的物质能量补充。


——原文  洪卫中  《江南驱吓民俗与道教因素及其作用的中医学解释》



长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