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推荐 | 中医视野下的古代面相观
面相术,即相人术,是古代形法学的一个分支。在《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除面相术,形法学还包括相地形、相宅墓、相六畜、相器物等。“相,旧时迷信,观察容貌以测定贵贱安危,占视宅地以断吉凶等。”“相,看,观察。旧时迷信,用观察面貌、形体来推测人的命运。”在面相术中,看相者被称为“相士”“相工”“相师”“相者” 等。
相术渗透于社会各个阶层,上至帝王贵胄,下至黎民百姓,相术活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找到痕迹。面相术至迟在汉代就应该形成了完备的理论和行业形态,从《汉书·艺文志》记载“《相人》二十四卷”可知,面相术在汉代以前就有理论专著,《汉代相术管窥》中亦例举了古籍中有关从事相术行业的典故和名人。
按《辞海》和《汉语大词典》等现代工具书的解释,面相术的“相”在现代社会中是一种“迷信”活动,这就意味着它是不科学的,是愚昧落后的,在生活中要被破除、摒弃、废止。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相”法有着广大的群众基础,在民间随处可见,婚丧嫁娶、建屋选穴都要请人看一看。历史发展了五千年,这种“迷信”行为也存在了五千年,在现今科技倡明的时代,它没有销声匿迹,迷信与科学的界线是什么?现实与理论产生了矛盾,为什么?它存在的合理性在哪里?
带着这样的疑问,本人深入研究了《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相术著作《太清神鉴》《玉管照神局》《月波洞中记》《人伦大统赋》等,发现面相术并不是简单的迷信行为,在一些现在看来是“迷信” 内容的外表下面,其实隐藏着中华文化特定的基因和哲学内涵,是对人体动态的社会观察和未知预测,它与中医学有着极其相似的特质,只是一个是以预测未来吉凶祸福为目的,一个是以防治疾病,保证身体健康为目的,但其终极目的和对象还是——人,为了使每个个体能更好得生活在社会中,身心得到满足,生活的幸福,相术侧重于人的心理、精神层面的指引,而中医学侧重于身体、物质的感受和感觉。鉴于此,结合本人中医学的背景,就用中医学的视角对古代面相术进行一番剖析,从而能更全面地了解认识面相术,探究隐藏于“迷信”外表下的文化内核。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天地万物,都是可以根据五行属性,分成五个类别,人也可以。在面相术中,就将人按形体、面容、行为、性格、语言等特点,化分成五类,即木形人、火形人、土形人、金形人、水形人。
01中医五行分类与面相术
从上表对比,面相术与中医学的五类人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如木形人面相术形容“耸而瘦,挺而直,长而露,节头隆而额耸也”,中医学形容“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可以看出其体型应是高直挺拔,骨节隆突的样子。按中医学理论讲,身体高直挺拔,骨节隆突证明先天肾天充盈,精血旺盛。相反,如果同是木形人,虽然身材瘦长,但“肌肉薄疏,腰肋疏细”,即是木形不足,多疾短命之相,从中医讲,亦是肾气不足,脾胃不调,气血虚弱的表现。所以,面相术讲“似金得金”“似木得木”“似水得水”“似火得火”“似土得土”,即是讲除形体相似外,更要神气相合,才是好相,若神气不足,未来亦多生变故。
2.五官分属五行
在传统文化中,将天地间的一切事物按五行分成五个系统,比如四时、五方、动物、植物、声音、味道、人体的脏腑、器官等,将本来没有关系的事物,用五行联系在一起。如“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将东方、风、木、酸、肝、筋、目等统一为木属性,面相术同样继承了这一理论,将其做为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
如“肝出为眼,又主筋脉爪甲。心出为舌,又主血气毛发。肺出为鼻,又主皮肤喘息。脾出为唇,又主肉。肾出为耳,又主骨齿也。”“耳属北方,壬癸,水。眼属东方,甲乙,木。舌属南方,丙丁,火。鼻属西方,庚辛,金。面属中央,戊己,土。”
另外,面相术除按五行划分系统外,还运用五行的生克理论,发挥出属于面相术的内涵,如“耳有垂珠鼻有梁,金水相生主大昌。” 耳属肾属水,鼻属肺属金,金生水,故有金水相生主大昌之言。“耳大唇薄水克火,衣食贫寒空有智。”耳属肾属水,唇属心属火,水克火,故衣食贫寒空有知。当然这是面相术利用五行生克理论发挥而来的,但我认为这是机械的运用了五行生克理论,耳鼻口唇只是人体的一部分,不能代表全部,且只言其形而不言神、气、色、行等面相术最根本的内容,有失偏颇,常常预测不准,这也成为了面相术被人垢病的地方,正如陈抟所言“世之相者,但观其面部之多,而不究其根本。”
3.以五常配属五行
孔颖达注《尚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 句曰“五行在人,为仁义礼智信;威侮五行,亦为侮慢此五常而不行也。”将五行与五常联系在一起,面相术也对此进行了发挥。如《太清神鉴》“木为仁,主英华茂秀,定贵贱也。火为礼,主势威猛烈,定刚柔也。金为义,主诛伐、刑法、厄难、灾危,定寿夭也。水为智,主聪慧明敏,定贤愚也。土为信,主德载万物,定贫富也。”
面相术除看人面貌外,对人的德行要求是非常高的。天有大德,地有至德,人也应有德,只有这样,“天道祐之,人心归之,享长生之荣”,“必获阴报”。所以“善相者,先察其德,而后相其形。”“德美而形恶,无妨为君子,形善而行凶,不害为小人”德美即使外貌丑陋,也会成为君子,受人爱戴,有福尊贵。相反,形貌再美丽,德行邪恶,终不得善终,亦不能觉久。由此可见,面相术不是一味追求燕颔虎头、凤睛龟背,它要求人讲仁义礼智信,做谦谦君子,德馨行端才是获得美好未来的保证和前提。
对人及万物的产生,传统理论的认识都是一致的,如《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明确指出人的生命是元气聚合而成,元气消散,生命也随之终结。当然,气也有阴阳之分,生命的产生是阴阳二气交感而成,如《周易》“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素问·六节藏象论》云“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指出了自然界的“有形”之物皆由天地之气聚合而成,聚合成不同的形式,就会呈现出不同形态的生物,因而被冠以不同的名称。
面相术也继承了这一点,“人之生也,受气于水,禀形于火。水则为精为志,火则为神为心。精合而后神生,神生而后形全,形全而后色具。是知显于外者,谓之形;生于心者,谓之神;在于血肉者,谓之气;在于皮肤者,谓之色。”其中,“水”“火” 应指阴阳二气,二气相合,精成神生,神生形全而人就成了有独立智慧和行为的生命体。
面相术对神的观察非常入微,“神之在人,欲其深,不欲其浅。”“神”要蜇藏于内,不能外露于表,浮游无根,“神深则智深,神浅则智浅。用则开于眼,合则收于心。”“神”要内收,藏于心中,只有在用时才会微微外显,正“近观则有媚,远观则有威。其瞻视有力,其睡卧易醒。” 影影卓卓,欲露不露,而威严自在,如此自是好相,未来发展良好。这里的神与中医的狭义的“神” 应是一致的,都是指心所主之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体健神旺,抗病能力强,即使有病,也多轻浅,预后较好。若体弱神衰,抗病力就会下降,邪气易侵,有病难愈,预后较差。
正如张介宾所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这里的志意就是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功能之一,而面相术对神的论述相通的。“夫望其形而洒然而清,或翘然而秀,或皎然而明,或凝然而莹,眉目耸动,精彩射人,皆由神发于内而见于表也。其神清而和,明而彻者,富贵之象也。昏而浊、柔而怯者,贫薄之相也。”望之神彩飞扬,自是前程可期,若神情昏黯不明,必有心不遂愿的事情。
对神气形之间的关系,面相术论述的非常清楚。正如《淮南子》所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形是生命的承载,是客体,气是生命发生的开端,神则是生命主宰,是主体。所以面相术中好的面相是神气形的统一,若只有形,而无神无气,亦是枉然,相反形虽低劣,神气充盈,终有一日会飞黄腾达。如“寿之相,非在乎形貌恢伟。眼目浮凹,便言夭矣。”“世之人惟知其眉上兼耳内生毛多寿;骨入耳,兼人中深长,法令分明,便言有寿。然不知其有所禀也。此盖精气内实其骨,乃从精髓而透出,然后毫毛方始生于眉耳,法令方始分明,人中方始得深长。”“神气深粹之人,形安体静,不随语行,不随默止,不随色动,不随色转,安而定,详而雅,如此之人,皆知分也。” 由此可知,面相的好坏最关键的是神要深粹,气要安宁平和,与形的关系并不是很大。
以上从五行、神气形两个方面大略论述了面相术非迷信的理由,面相术不是单纯是只看面相, “精神、气色、才智、骨法次第考核,设九成之术以观之。一曰精神,二魂魄,三形貌,四气色,五动止,六行藏,七瞻视,八才智,九德行。”它是从各个方面考察个体的信息,加以综合处理,正如中医的四诊合参一样,并不独重面貌。它是以中国古代哲学思维为框架和基础,通过长期的、大量的观察和验证,最终形成了面相术。它基于古代那个社会条件和科技条件,只能以观察为依据,采集受术者的各种信息,结合阴阳五行、天人地观、道德伦理等普式知识处理信息,对未来进行预判,促使个体能趋吉避凶,身体健康,生活更美好。
当然,面相术中有很多内容值得商榷,如手掌纹中有带印纹“主身带印,为太师”、兵符纹“出将入相”,面上生痣,孤苦贫贱等,这些都是按图索骥的面相术,真正好的面相师一定是观察个体生活的环境、行为、性格、品德、相貌、精神等,最终得出一个结论。
这也正如一个好的中医师,要全方位考察病人的情况,望闻问切合参,不但要按脉问病史,对病人的家族史、工作情况、心理状态、生活环境都要了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病人的病情一样。所以,正确的认识面相术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新认识和新体验,不能一味的否决和论断,只有这样,古代传统文化才能完整的被继承和发扬。
文献来源:2016年第6期的《中医药文化》杂志
篇名:《中医视野下的古代面相观》
作者:荆丽娟 梁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