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精品推荐 | 古代有关垃圾清理的最早记录

林乾良 中医药文化杂志 2022-04-24

医药着重点在治疗,卫生着重点在预防,其根本出发点都在保证人类的健康长寿,可视作同一事物的两大侧面。


•垃圾文化•


从古代的文字学与史料来看,都大量具备有关搞卫生、清垃圾的记载。近代各国的政府组织中,都有卫生与环卫并重的现象。半世纪前,环卫的重要性尚不太为人们所重视。一些地方,每出现垃圾围城的尴尬。垃圾为人类在生活、生产中所产生的无用可弃的废物。在原始社会中,垃圾之种类很简单(如食余之骨、壳等),数量也不多。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垃圾的种类与数量不断地在增加中。其中,最庞杂部分仍旧是生活垃圾。


时至今日,垃圾已提升到文化角度。“垃圾文化”一词的出现,亦已有多年历史了。如何处理垃圾,避免因垃圾围城而影响人民的生活与健康,亦成为各国、各级地方政府的一大难题。2014 年,世界有关组织在迪拜召开专业会议,我国推荐的十二个项目中仅杭州市环境集团的“天子岭生活垃圾处理优化管理项目”荣列全球百佳奖励。可见,垃圾文化在当前是多么引起全世界的重视。

杭州天子岭

“垃圾”一词最早出于何种典籍。尚需查阅大量典籍始可置喙。至少,在汉朝文献中尚无垃圾。东汉(后汉)许慎所著之《说文解字》(后世多简称为《说文》,并衍为专学),为我国最早一本字典专著。该书共收从土(土旁)之字 151 个,并无“垃圾”两字,再从实物传世之字形论,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将清代三位学者所著有关汉朝印章之专著合辑为《汉印分韵合编》,共收从土之字29个,也无此两字。若论汉以前之甲骨文、金文、古玺、楚帛文之书,当然更不可能有此二字。说到“文化”,世界各国、各民族之文化皆以语音文字为核心。


•最早记录的甲骨文•


我国于 1899 年由清代国子监祭酒王懿荣(相当于当代的高教部领导)发现的甲骨文,百多年来已成为全世界学者倾注心血的热学。许慎虽然渊博,只是他早我们近两千年反而未知甲骨文。经近代学者研究,《说文》中误释之处不少,皆可证之甲骨文而改正之。

笔者研究甲骨文四十余年,至今八十四岁尚任浙江甲骨文学会副会长。拙作《甲骨文与书画印》,自 2014 年出版以来颇蒙海内外学界谬赞。尤其是《甲骨文易读》,自创一系列易读之体例而颇利于初学之进阶。今就甲骨文中分垃圾文化有关之字,略加分析,以见我国在商殷之时(公元前 1711- 前 1066 年)之概况。


有关甲骨文之字典,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1965 年编辑之《甲骨文编》最称经典,以徐中舒主编 1998 年出版之《甲骨文字典》最称博大精深。若溯其源,则有刘铣云之首辑,孙治让之首著,以及“甲骨四堂”——罗振玉字学堂、王国维字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诸公等。从余初探,甲骨文中与垃圾文化有关者,均係从如何处理、应付而出。如今,人类的物质文明越发展垃圾越多,问题越严重。如何面对垃圾围城的问题,是各级政府及全民都要关心的问题。笔者之所以撰写此文,也不过愿为垃圾文化聊贡微落之忱尔。

古今事物虽多衍变,然其核心却每有基本相沿者。古今千家万户之生活垃圾处理,必然都经过先藉扫帚将之集中一出,然后装粪箕(福建等地也有称为粪斗者)将之清除。直至今日,家家户户没有不备此两物者。至于材质与型制,数千年中多有变异。那是不待言的。因此,本文所论我国古代有关搞卫生清垃圾的记载,纯出商殷时的甲骨文。所以题为“最早记录”,盖因甲骨文为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之故。比甲骨文更早之文字,如见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如西安半坡、杭州良渚等)上刻画之类,最多只能算是原始文字,不成系统。


•扫帚与粪箕•


本文所论,即以扫帚与粪箕为两大系列,共述及甲骨文 17 字。每字常有数形至数十形,本文仅选其中最重要者三两形,并注出收载该形之文献及编号。例如图 1 之“帚”字下注“甲668”,即指《殷墟文字甲编》所载之第 668 编号之甲骨文。此为学者通用办法,可以大量节约篇幅。其他图之注文,读者可从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与徐中舒所著的两本字典检索之,就不一一标明了。

垃圾之种类繁多,若从平民百姓而论最基本的则是每日打扫卫生时的产物。昔贤柴柏庐的《治家格言》中,即首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八字。可见,国人自古以来即非常注意环境卫生和处理垃圾的。昔贤又有“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之言。所以,本文先论“帚”“婦”“洒”兼及于“妇”。“帚”是洒婦的最重要工具,用木本的枝叶捆扎而成。甲骨文“帚”作图 1。很明显,与今日的字形几乎相同,另有作图 2、图 3 者,为此比较简化之甲骨文“帚”字,且正反均可。据徐中舒书中解释:“象帚形。古以某种植物为帚,今犹编秫稭为之。”其上部的形状,极像今日环卫工人所用的扫帚之形。只是实用之时应乡下。对其中部的解释,自《说文》至今诸说纷纭。笔者认为:或係捆扎其握柄处之意。至于下部,露出半个“木”字,即示木本植物制成。虽经捆扎,难免露出折断之头部。

“扫”是用“帚”来扫地之动作。故俗体字又可作“埽”。扫字甲骨文作图 4,由简化的“帚”字(省去捆扎之符号)加上手形(图 5)会意。由于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以后经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书同文”政策和汉朝的隶化和唐朝的楷书用笔,才成为规范的汉字。也就是说甲骨文并未规范,其文字结构的形状与位置(方向)等尚存多变性。还有些扫字旁的一边可有一两小桌而作图 6。这个小桌,学者有不同意见;或指扫出的垃圾,或指扫地之前先洒水。

“洒”是“扫”的前奏,故连立成“洒扫”。甲骨文洒字作图 7,其左边为一弯流水,是形旁;其右边为“西”字(鸟巢形,因太阳落西则鸟归巢也),是读音所出。所以属形声字。


与“帚”字有关的还有“妇”字,甲骨文作图 8。其右边为简化的“帚”字,其左边(在右亦可)实即甲骨文的“女”字。可见扫、妇两字均有“帚”,只是扫指扫垃圾的动作,妇指扫垃圾的妇女。又由此可见,商殷之时早已是父系社会了。“男”字从田、从力,即田里的生活以男劳动力为主。妇女则以从事家务为主,搞卫生与衣食之类。据《甲骨文之编》:“甲六六八卜辞用帚为妇,重见帚下”,就是说甚至不加女旁,还可以帚字作妇字。


图 9 与图 10 两字,前人未释。从字形,其基本结构是两个“帚”字。笔者认为:从甲骨文以二“肉”为“多”字,三“人”为“众”字之例观之,图 9 为多人同时扫地之意,类似今日之大扫除也。尤其图 10 之下部,係两手相对而拱。拱、共一字,再加重多人共事之意。此两字之释,係在此首次发表,不免望文生义之嫌,海内外专家可正焉。


一系列与垃圾有关的甲骨文是“弃”“箕”“粪”三字。“箕”字不论图 1 或图 12,均粪箕的象形。而“弃”与“粪”两者十分接近,都有双手拿着粪箕的中下部。“弃”字作图 13,其上不似为“云”实为甲骨文“子”字的倒置;“粪”字作 14,其上部为三点小点。徐中舒称:“(粪)象双手执箕枼除秽物之形,《说文》:‘粪,弃也’。”由此可见,“弃”与“粪”两字形既近似,必亦相通。大搞卫生,洒扫出来之垃圾清除干净之事古文中有“粪除”之名。至于枼子女之事,在古史上屡见记载。最出名者,如周之后稷名“弃”,钱鏐(吴越国王)又名“婆留”(父母弃之,邻婆留之)。


扫帚与粪箕两系列以外,还有“埋”字或亦与垃圾文化有关。“埋”字甲骨文中有多形,均从挖地作穴,实畜、兽其中而后埋之会意。图 15为埋牛,图 16 为埋羊,图 17 为埋鹿。其形甚多,如图 11 只有点者不少,其点可 2~8 点,当係表示将挖掘之土再埋回去之意。所埋之畜、兽,还有猪、犬等。畜、兽均可食用,何以埋之?或云:以为祭祀。笔者以为:或因病故,不但不食肉还要当垃圾埋之,并杜绝其影响人畜健康。


历史从甲骨文之时荏苒直到今日,垃圾仍然是以千家万户的生活所弃为主。从洒扫至粪除表明了处理垃圾的两个过程。从社会与政府说来,还有更加重要的集中、分类、剔出可用物、变废物为宝物、无害化处理等过程。所以,绝不可能等闲视之,必须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才可解垃圾围城之苦。

民国名士邓铁,起了个古怪的名字叫“粪翁”。笔者和他的许多弟子交好,深知邓公非狂狷之徒,在学术与艺术上均臻一流。此翁名以粪,原为环境与身心上均粪除污秽做个清清白白人家之意。综观今日社会上诸多污秽横流,我们真应该提倡邓粪翁的精神


文献来源:2016年第5期的《中医药文化》杂志

篇名:《古代有关垃圾清理的最早记录》

作者:林乾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