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上古中医文化,握中华瑰宝钥匙!
上古文化漫议
习近平的重要讲话:“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为什么中医药学可以成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我们自称“炎黄子孙”,讲五千年文明。古文献讲伏羲画八卦,伏羲比黄帝早得多,为什么不把文明源头定于伏羲而要定在炎黄时代?
了解伏羲文化与炎黄文明的差别及中医药学与炎黄文明的渊源,对理解中医药学“钥匙”的意义至关重要!
《易》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讨论伏羲文化要从太极图开始讲起。
太极图的本义:从圭表影长和昼夜渐变等都可以自然形成太极图。
从太极图看自然气息的变化,容易得出太极生两仪:“冬至阴极而一阳生,夏至阳极而一阴生。”即冬至到夏至的上半年为阳,夏至到冬至的下半年为阴的概念。阴阳代表了气化运动的两种象态:由衰到盛——阳象;由盛到衰——阴象。
四象: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是将天赤道的二十八宿分成四个区划而成。“二十八宿”只能产生于各宿沿赤道的分布基本均匀的时代。据国家天文台赵永恒等的研究成果,形成二十八宿体系最合理的年代在公元前5690至前5570年的120年里,恰是伏羲时代。
上世纪80年代河南濮阳出土的6400年前的西水坡墓葬中出现的用蚌壳堆塑的左龙右虎图案,印证了四象文化出现的时代应该在6500年前。
四象模式中的苍龙代表东方,古人用苍龙七宿中心宿二的晨出来确定一年的开始。春气主生,亦主上升,龙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崇尚春气的欣欣向荣的精神追求。
伏羲八卦乾上坤下,是先天八卦,而西水坡墓葬中殉葬儿童的位置显示了后天八卦方位,说明后天八卦是晚于伏羲而早于黄帝时代的文化,应该是神农时代的文化模式。周文王据后天八卦著成《周易》,后世误认为后天八卦为周文王所创,被称为“文王八卦”。
形成后天八卦的基础是“阴阳离合”的动态太极思想。古人把天地间的盛衰变化理解为一种“橐”的运动,橐运动一开一阖,化生万物;介于开与阖之间的是“枢”,因而有“开、阖、枢”三种状态。“开阖”又称“离合”,《黄帝内经素问》中有《阴阳离合论》,讲阴阳离合运动产生三阴三阳六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黄帝内经》曰:“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是气化的开、阖、枢三种状态,“三生万物”即“六气化生万物”。
“洛书”是动态太极图的数字化表达,阴阳离合运动使先天八卦变为后天八卦。可以认为,开阖枢三阴三阳和洛书后天八卦是神农炎帝时代的文化模式。
“河图”“洛书”
《史记索隐》曰:“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
“调历”的关键在“伶伦造律吕”。伶伦用“飞灰候气法”发现十二气。
由于“飞灰候气法”难度极大,中华先哲的大智慧以天象为记载乐律的符号,故称“天文”。《说文》:“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十二气为万古不变的时间单位,故称“律”。十二气纳入六气系统称“六律六吕”。古人用十二律吕“以调气候,以轨星辰”,而不是从天文得出十二气。中国的“天文学”不同于西方天体学。
人们察天文知时气。顾炎武《日知录》称“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于是很少再去候气了。天文兴,候气废!
十二气的天文表达产生“十二地支”,十二地支的名称是天象的象形符号,十二气从地下候气测得,故称“地支”。十二地支决定一年的十二气和十二个月;十二律吕与八方的结合演变为二十四节气。
以气乐之律定历法,故称“律历”。“乐律”是中华先民的伟大发现,是人类的大智慧!
中华文化崇尚“和”的思想源于乐律。《礼记·乐记》载:“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者,天地之和也”“和,故百物皆化”。
六气六律成为中华先人建立各种理论和制度的基础和渊源。《史记》曰:“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规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
六、五相合,产生六十甲子。以六十甲子为记时符号编成的历法,是五运六气历。
东西方“文明”标准的不同,西方文明社会的标准主要看物质生活,中华文明的标准是看对自然界“律”的认知。炎、黄完成了对十二律吕的把握,文明时代开始。
“黄历”——黄帝之历!确立了中华文明的文化核心。
万物不可胜数,古人执简驭繁,以象统物,根据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显示出来的生、长、化、收、藏五个基本时态,创造了以木、火、土、金、水为代表符号的“五行”说。《汉书·艺文志》:“五行者,五常之形气也。”《左传》:“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国语》:“天六地五,数之常也。”
“五气更立”,就是“五运”。《史记》“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是说五行由察天象而定时位,故代表五运(五行)的符号称“天干”。“五音建运”,五运也合乎乐律。
黄帝时代在五运六气历的基础上,完成了阴阳五行理论的构建。《汉志》引刘向《别录》:“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也。”阴阳五行学说是对五运六气自然规律的哲学演绎。
六气源自神农炎帝,五行五运完成于黄帝,五运六气构成一完整体系,此“炎黄”合称之缘由。
从伏羲四象先天八卦→神农六气后天八卦→黄帝十二律六十甲子,至黄帝时代以律历为标志完成对中华文明基本文化模式的构建。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合称“五帝”。从公元前28世纪的黄帝到公元前22世纪的舜,跨度达六个世纪,显然不是五代人能达到的时长。
为什么有“五帝”之称?据文献记载,每一被称为“帝”者,都在历法上有突出贡献,“五帝”是历法的五帝。
黄帝是黄历的奠基者,自不待言。
据《史记》,颛顼“载时以象天”“举动应天时”“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确立五运六气的司天在泉及“少阴君火”思想。战国时秦献公于公元前366年制订沿用至汉初的历法号称“颛顼历”,说明颛顼在历法上有很大名望。
帝喾“顺天之义……历日月而迎送之……其动也时”是顺应天时,奉天承运;“溉执中而遍天下”则是“允执厥中”。“中”的甲骨文象形中军大旗,这个中军大旗就是炎黄“律历”,“中华”概念由是而起。
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羿射九日”更是修订历法的明证。“天自为天,岁自为岁”,天象与乐律有岁差,靠天文定时日,可以管一时,时间长了就会出现“天有十日”(某天的日期出现十种不同的讲法)的乱象。“羿射九日”是去掉九个不准确的日期,但被谬传为射掉天上九个太阳的不靠谱的神话。
舜用北斗记时:“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度量衡的标准都从律管出。“中华民族”不以种族血缘划分,凡奉炎黄律历为文化中心者,不管其原来的种族血缘,皆是我炎黄子孙。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香火未断。
共同的祖先观念,首先是共同的文化观念。最突出的是律历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阴阳五行思想以及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大禹治理洪水的事迹尽人皆知,但不为今人所知的是,他重新阐述和推广了阴阳五行学说,传承了炎黄文化的正统,这对中国社会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尚书·禹贡》将大禹的功绩最后总结为“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大禹传播“讫于四海”的“声教”是什么呢?据《尚书·洪范》载:“鲧陻洪水,汩陈其五行……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初一曰五行……”这里突出了禹对五行(这里的“五行”是对“阴阳五行”的总称)思想的发扬。大禹首先在思想上重新阐述了五行,使“彝伦攸叙”,才完成了治水和建国的大业。
夏代将五行列为九条建国大纲的首要之纲,实即总纲,谁不遵守五行,就是大逆不道!就要受到诛伐!《尚书·甘誓》是记载夏启讨伐有扈氏的一篇檄文,列举有扈氏的罪名就是“威侮五行,怠弃三正”!
相传大禹治水时,在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发现了背驮“洛书”的神龟,“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汉书》引刘歆云:“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尚书·洪范》所论五行、五事、五纪、五福及三德、六极、八政等内容,反映了炎黄文明的丰富内涵和精邃思想。
上古文字尚未成熟,将某种认识制成图的形式刻画在龟版上传给后世是史前先人们常用的方法。古代文献上屡有“元龟衔符”“元龟负书出”“大龟负图”等记载,《黄帝内经》中也多处讲到“著之玉版”,近现代史学家多视为荒诞传说,但出土文物证明古代确有其物。
1987年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了一只5300年前的玉龟,与玉龟一起的是一个刻有图案的玉片。可见,大禹治水时从洛河中发现背上刻有洛书图案的“神龟”,并据此重新演绎阴阳五行学说是完全可能的。
夏、商、周三族起源与兴起的地区不同,祖先来源各异,但商、周两族,都认为其祖先起源与兴起的地域是“禹绩”,即在由大禹奠定的夏文化疆域之中。周人以夏文化继承者自居,称其兴起的西土为“有夏”“区夏”“时夏”,称原商朝统治中心地区为“东夏”,所封诸侯号为“诸夏”,由此形成了民族的称谓——“华夏”。
继承夏文化的人,又都认同是炎黄裔胄,因历法的源头是“黄历”。农历至今仍称“黄历”“夏历”。
历史并不都会有文字记载,先秦有文字记载的文献能流传下来的也是万不及一。拘泥于支离破碎的文献只能描绘出支离破碎的历史!
研究历史要学会读无字之书。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中医药学的《黄帝内经》植根于黄帝文化,《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学说,传承发挥了炎黄文明的五六之律,凝聚了黄帝时代的文化精粹,是黄帝文化的活化石。
(编辑: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