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医药擅能绘红妆(二)胭脂水粉篇

张苇航 中医药文化杂志 2022-04-24

美容化妆是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普济方》中就记载了大量的美容医方和化妆品调制配方,其中化妆品的来源与成分基本皆属于医药的范畴。

胭脂



绘就红妆,离不开胭脂。


胭脂不仅用来添加面颊的红润,还用作口红,或者用来调和膏脂或妆粉擦在外露的肌肤上,使之显得红润健康


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曾记载:“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贵妃图上,其色如桃红也。”。



草红花


中国古代常用的“胭脂”主要是从菊科草本植物红花的筒状花序中提取出的染料。在汉代,这种红花称作“红蓝花”或“黄蓝”,因其花色红,而叶子类“蓝”(即靛蓝类植物),初开时为黄色,后转为橙红色。


如今在中药学上为了和藏红花区别,又称为草红花。



盛产红蓝花的焉支山


“胭脂”二字的写法多样,如焉支、燕支、烟支、燕脂等等。关于其起源,一说为商纣时产自燕国所得名,另一说为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匈奴妇女有用红蓝花汁涂面的风俗,故藩王之妻称为“阏氏”,即是“焉支”或“胭脂”的谐音。

从文字音韵学和文献记载的角度看,后者的证据比较确凿。如《史记·匈奴列传》记载:“习凿齿与燕王书曰:‘山下有红蓝,足下先知不?北方人探取其花染绯黄,挼取其上英鲜者作烟肢,妇人将用为颜色……’”


胭脂是如何制成的


《齐民要术》


关于胭脂的制作,《齐民要术》卷五“种红蓝花、栀子”下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包括杀花和作燕脂两个步骤。


杀花法将新鲜红花摘回后,捣浆加清水浸渍,并用布袋绞黄汁,之后,用酸汁冲洗(已发酸的酸粟或淘米水等)进一步除去残留的黄色素,得到的残花饼则是合格的红色染料了。


作燕支法要经过烧灰淋取清汁,揉花滤汁,用醋石榴或酸浆水和花汁,下米粉搅和,最后沥至半干状态时捻作小瓣,阴干等多个步骤。


后来,又在燕支中加入膏脂,才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胭脂”。制作胭脂的植物亦是重要的药物。可能因其红色色素的缘故,药用功效多以活血化瘀为主。红蓝花虽来自西域,但汉代已被广泛应用。



染色效果 茜草根


另一种重要植物茜草古称“茹藘”,是中国最早应用的红色染料之一。《史记·货殖列传》称:“若千亩卮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徐广注曰:“茜,音倩,一名红蓝,其花染缯赤黄也。”



苏木


晋代之后,胭脂的主要材料还有苏木,唐代《新修本草》又称苏方木,主要产自中国南方和印度、马来西亚一带,唐朝时主要从泉州一带进口,是用来染红色官服的主要原料,因此受到重视。


另外,其他一些红色植物,如石榴花、蜀葵花、落葵等等亦有类似作用。



朱砂粉


在中国古代,用来制作胭脂或点唇者除了植物提取物外,还有朱砂、铅丹等矿物材料。朱砂又称辰砂、丹砂,为硫化汞的天然产物,是古代常用的颜料,药物。


明人周嘉胄《香乘》“涂傅之香”一节中曾载“利汗红粉香”一方,即用滑石、心红、轻粉、麝香研细调粉如肉色,涂身体可香肌、利汗。其中“心红”即上好的银朱(即朱砂),轻粉即甘汞(氯化亚汞)。


妆粉

 


妆粉无论古今中外,妆粉都是化妆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在先秦时期,粉已经是上层社会妇女非常普及的日常化妆用品。

古时的妆粉主要有二种成分来源

其一、

梁米出於蜀汉,香美愈于诸梁,号曰‘竹根黄’。梁州得名以此。质较优。

粟米原意泛指粮食,也指小米、稞子、黏米。粟的种子,去壳即小米。



“粉英”

即米:“粉,分也,研米使分散也。首选粱米,其次粟米,水浸淘漉,滤取白汁,研捣澄清后成湿粉,再用吸干水分,其中心部分洁白光润者为“粉英”,最后铺晾晒干,并将粉裹在布内用手使劲揉搓,使之滑润。既能用于制作食物,又可作为化妆用粉。作为妆粉,在米粉中可调入胡粉或丁香,以增加其颜色和香气,制成“紫粉”或“香粉”。


其二、


氢氧化铅粉

用于面部妆饰的主要是“铅粉“。夏代时先民已掌握了铅的冶炼技术,到殷商时期,已出现了大量的铅制品。铅粉最迟在殷商晚期就已用作面部的妆粉了。


“胡粉”之名从文献看始于汉代。敦煌壁画中的人物面庞原先亦是以胡粉绘就,呈粉白色,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与空气中的硫化氢气体发生反应,形成硫化铅,所以才成为现在的黑色。



妆粉的使用在魏晋南朝时期达到了高峰。不仅女性使用,许多贵族男性也是粉不离身。代表性的如何晏,据《资治通鉴》卷七十五记载:“何晏性自喜,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


下期将介绍“眉黛”

敬请期待


扫描下方二维码

了解更多中医药文化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