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京地质古生物所李四光青藏高原地层古生物科考突击队:传承“地质之光” 勇攀科技高峰

作者:张华 张以春 胡妍妍

张华系南京古生物所李四光青藏高原地层古生物科考突击队党支部书记,张以春系南京古生物所微体古生物学研究室主任、李四光青藏高原地层古生物科考突击队队长,胡妍妍系南京古生物所党群工作处副处长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四光青藏高原地层古生物科考突击队依托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重大科技任务成立,有24名队员,其中研究员10人、副研究员8人,平均年龄38岁,是一支富有朝气与活力的年轻科研骨干队伍。


突击队秉承李四光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数次前往高海拔的藏北羌塘无人区进行科考。队员们无数次挑战个人生理极限,在风雪中扎营、在低温中踏勘,成功获取大量第一手地层古生物资料,对探索重要科学难题、开展羌塘地区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实现“双碳”目标及人类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极端气候提供了地质历史借鉴。


不畏艰险

党旗在青藏科考一线高高飘扬


突击队在藏北无人区的工作剖面平均在海拔5000米以上,队员们克服无人区工作条件恶劣和高原反应严重等重重困难,采集了数以吨计的岩石和古生物化石样品,获得大量基础地质和古生物资料。突击队党支部提出“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口号,在保质保量完成科考任务的同时,坚持开展一系列特色党建活动。突击队里的党员同志带头做表率,冲在前、干在前,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党建引领,加强思想建设。科考期间,突击队党支部书记张华在西藏阿里无人区科考营地,带领大家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的星星之火到呈燎原之势蓬勃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进程。组织学习第一批援藏干部的感人事迹,队员们被援藏干部舍生忘死、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深深触动,立志不辱使命、高质量完成科考任务。


汲取力量,筑牢初心使命。利用科考调整休息间隙,突击队党支部组织全体队员赴狮泉河烈士陵园、进藏先遣连纪念馆等地参观学习,激励队员在科考中要始终牢记先遣英雄传递出的信念与力量,将初心使命转化为工作的热情与动力,坚定信心、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攻坚克难。


薪火相传,弘扬科学家精神。研究所党政主要领导亲自为突击队授旗,希望突击队牢记青藏科考“国家队”身份,勇担“国家责”,切实传承李四光等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不懈探索、勇攀高峰。出发前,突击队集中观看影片《李四光》,读《李四光》传记,缅怀李四光光辉的一生,增强作为突击队队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对平均年龄只有38岁的青藏科考骨干来说,党建活动起到了凝聚、引导、激励作用,对于构建有理想、有作为的战斗集体,培养锻炼一个有战斗力的高原科考团队具有积极意义。


文化自信

坚持科考与科普两翼并重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开展科普工作是突击队的一项重要职责,队员们在完成科考任务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大量科普活动。


2020年,突击队联合《新京报》,共同组织“行走两亿年”大型科普活动,在科考过程中,就地层古生物学知识和青藏高原地质演化等科学问题进行12场直播,在《新京报》客户端、腾讯视频、新浪微博等平台发布视频123条,其中微博话题“行走两亿年”阅读量突破2300万。2021年,“行走两亿年”系列短视频入选第27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微记录十佳作品、入围第十一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


2022年,新华网通过“跟着古生物学家去挖化石”直播活动,展示了突击队在高速公路旁踏勘、在5000米海拔的雪山旁找寻海洋生物化石等工作,吸引57.9万人在线观看。此外,队员们还参加了“达尔文大讲堂”等科普活动,科考途中还走进藏区学校,为中学生作系列科普讲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勇攀高峰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取得系列重要成果


突击队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取得了诸多原创性、创新性重要突破,相关科研成果发表在《科学进展》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等国际知名期刊上,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三江特提斯复合成矿系统形成提供理论基础。突击队在古—中生代之交地层中发现,火山活动导致在发生生物大灭绝的层位有超千倍的铜异常富集,并伴随汞元素和炭屑富集以及铜和汞同位素的异常波动等。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导致热带森林大火盛行,快速摧毁了陆地生态系统,大量富硫气溶胶导致全球百—千年尺度降温3℃至5℃,形成“火山冬天”。这种短暂的降温与随后火山喷出的温室气体导致的快速升温,对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造成了致命的打击。结合我国西南地区、昆仑山脉、金沙江流域等地区该时期广泛存在的大规模酸性火山活动记录,这些酸性火山喷发不但是地球历史上最大生物灭绝事件的主要元凶之一,而且在我国昆仑山脉、金沙江流域、中越交界一带形成大规模金属矿产,被称为三江特提斯复合成矿系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为羌塘盆地油气资源勘探提供重要支撑。羌塘盆地的油气资源勘探是国家近年来的重大任务。突击队队员通过大量考察和对比研究,提出北羌塘盆地和华南碰撞时发生翻转并在晚二叠世发生广泛成煤事件,判定北羌塘地块巨大的煤藏潜力。同样,南羌塘地块的研究证实在早二叠世晚期(距今约2.75亿年)发生了裂谷作用,致使南羌塘地块二叠纪时分为三个不同的沉积相区。这些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南、北羌塘两个盆地的古地理演变规律,为羌塘盆地的煤炭和油气资源勘探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质支撑。


为“双碳”目标实施和人类应对可能的极端气候提供借鉴。近百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每年的碳排放达到10亿吨以上,这给当今地球生态系统造成沉重负担,使地球宜居性演变面临严重威胁。突击队发现石炭纪晚期(距今约3.04亿年)冰室气候下,约9万亿吨碳在30万年内排向大气,从而导致当时全球气候显著变暖,海水表面温度升高约4℃,全球海洋缺氧面积扩张至18%,海洋生物多样性在短期内显著下降。突击队因此建立了碳排放与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演变之间的联系,为当今地球环境变化以及人们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极端气候提供了可靠的地质历史借鉴。


李四光青藏高原地层古生物科考突击队参观进藏先遣连纪念馆


李四光青藏高原地层古生物科考突击队赴狮泉河烈士陵园祭奠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召开B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2024年度工作交流推进会议

武汉岩土所召开研究生党员发展座谈会

成都山地所组织召开抢占科技制高点青年科学家专场调研座谈会


来源 | 《科苑党建》杂志2023年第6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