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画界的“合称”与“齐名”

字画收藏+→ 书画相约 2021-03-13

忽然发现书坛有许许多多莫名其妙的说法,什么“四大天王”、 “南孙北胡”、 “女三株树”等等, 于是就很自然地想到一些与书法有关的传统说法, 比如所谓的“书圣”, 所谓的“钟王颜柳苏黄米蔡”, 所谓的“天下三大行书”等等, 这些看起来有口皆碑流传已久的“说法”究竟起于何时,依据何在?谁又是这些“说法”此起彼伏的幕后推手?谁有资格给这些“说法” 一个说法?乍看上去, 考证这些东西似乎有几分无聊和八卦,但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说,它又是书法批评和书史研究必须关注的一个组成部分。 局外人可以对这些花花绿绿的东西充耳不闻一笑置之, 书法界对此却不可视而不见, 历史上有许多东西都是从最初的“模糊”与“荒唐”最终“修成正果”的!比如说“宋四家”苏黄米蔡, 宋朝时没有这个叫法,最早提出所谓“宋四家”的是南宋遗民、元朝人王芝,他在跋蔡襄《洮河石研铭》墨迹中说: “右为蔡君谟所书《洮河石砚铭》, 笔力疏纵, 自为一体, 当时位置为四家。 窃尝评之, 东坡浑灏流转,神色最壮,涪翁瘦硬通神,襄阳纵横变化,然皆须以放笔为佳。若君谟作, 以视拘牵绳尺者, 虽亦自纵, 而以视三家, 则中正不倚矣。 ”落款为: “至元辛卯二月廿有四日, 大梁王芝拜题于宝墨斋。 ”至元辛卯是一二九一年, 时为元代。 一句“当时位置为四家”, 说明南宋末四家之说已成型, 而且这里面的蔡是蔡襄无疑, 而且他是将蔡襄置于四家之首的, 其余三家则没有排序。


        再说说所谓的“南孙北胡”和“女三株树”, 刚开始并不在意, 觉得书法圈里天天都有奇奇怪怪的说法,来无影去无踪犯不上去较真,后来见有人动辄拿这个说事,就觉得有必要做一些考证。圈内人告诉我, 最早提出“南孙北胡”的是河南的周俊杰,他在《河南方阵的收藏价值与市场走势》中说过:优秀女书家素有“南孙北胡” (孙晓云、胡秋萍)之说。笔者注意到,周俊杰先生在文中的确提到过“南孙北胡”,但他在这个“说法”之前加了一个词:素有!就是说,这种说法由来已久,换句话说就是, 这种说法并不是周先生最先提出来的, 那又是谁呢?无从考证。 至于说“女三株树” (韦斯琴、杨晓琳、 胡秋萍), 当事人之一杨晓琳告诉笔者, 此说法的始作俑者是《书法》杂志社的胡传海, 经过查阅, 果然发现《书法》 “卷首语”里出现过“三株树”的字样,胡传海先生乃书坛资深学者,举手投足自然“法度严谨”, 尽管经常在“卷首语”里纵横捭阖舌灿莲花, 也断不会信口开河,相信他把韦杨胡称为“三株树”自然有他的道理。不过,历史上所谓的“三株树”有太多说辞, 并不专指书法, 《新唐书·王勃传》: “初,勔、 勮、 勃皆著才名,故杜易简称‘三珠(株)树’ ”。宋代楼钥《王提刑正功挽词》诗: “伯仲三珠树,优为一世才。 ”至于把王铎、 倪元璐与黄道周三位书法家并称为“三株树”,那就又晚许多年。 即便在今天的书法界, “三株树”也并不专指“韦杨胡”, 前不久, 江苏有个书画展就冠以“三株树书画作品展”, 展出的是“韩显红、 冯怀根、 赵彦国”三位活跃在江苏书画界的中青年名家, 根本就不沾“韦杨胡”的边!


        艺术圈子里混饭吃的人时不时地制造一点名堂,说白了都是对自己的一种推销,这就像一件商品, 无论你怎样坚固耐用经济实惠,也需要众所周知家喻户晓, 只要这种“广告模式”不伤害他人、 不牵强附会、 不夸大其词, 就无可厚非。 书法家如此,作家也不例外。 一九八七年, 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汪曾祺的散文集《蒲桥集》, 在不大的封面空白处,浅浅地印着一条广告,广告中说: “齐白石自称诗第一, 字第二, 画第三。 有人说汪曾祺的散文比小说好, 虽非定论, 却有道理。 ”广告印出, 许多人都称好,有人便向汪曾祺打听是何方人士撰写, 汪曾祺却遮遮掩掩。 后来追问者众, 汪曾祺只好“招供”,是应出版社的要求自己写的, “广告假装是别人写的, 所以不脸红。 如果要我署名, 我是不干的。 ”瞧见没有, 连汪先生这样的大家都玩这种猫腻!不过其中有一点点小失误,齐白石对自己的评价是:刻印第一, 书法第二, 作诗第三, 画为最末。


        说起排序,书画家爱把自己的手艺排排队的绝不止齐白石一个, 白蕉自己说是诗第一, 书第二,画第三。黄永玉自己则说: “文学在我的生活里面是排在第一的,第二是雕塑,第三是木刻,第四才是绘画。 ”林散之认为自己是“诗第一, 画第二, 书第三”, 他自己亲手所书的墓碑为“诗人林散之”。古人也好这口, 徐渭就说自己“吾书第一, 诗二, 文三, 画四”, 文同(文与可)说自己“吾诗第一, 楚辞第二, 章书第三, 画第四”。 有时候并非书画家本人喜欢弄这个,有好事者操心,民国一代书画大家江淮张树侯( 《书法真诠》的作者)自己没有给自己的“手艺”排序, 时人却不闲着, 把张老师的绝活排了排, 说他“篆刻第一, 隶篆第二, 行草第三”。


        艺术家把自己的手艺排排序与今天电视上的“才艺展示”异曲同工,某种程度上说都是一种推销!和俊男俏女在电视上忐忑不安地展示自己的吹拉弹唱不同的是, 艺术家们没有这种不自信,他们坚定地认为自己的某种“技艺”在业界即便不是首屈一指也是名列前茅!不过,艺术家们过度自信的“通病”人所共知, 人们认不认可又是另外一回事。比如林散之的诗歌才能, 业界就争议多多。高二适认为, 散老的诗“功力之深, 非胸中有万卷书, 不能如是挥洒自如”, 堪称“当代诗坛一绝”。 “尽管如此, 世人还是没有承认林散之是一位诗人, 更不用说是一位与李白相提并论的大诗人了。


        总的来说, 艺术家对自己的“手艺”进行排序或者叫作自我认定虽然多少有几分“矫情” , 但却是一种深层次的自信!而另外一种自我营销就有些上不了台面了。 比如和张大千有关的“南张北溥”, 喊了这么多年, 也都知道张是张大千溥是溥儒,但《书法》杂志(二○一三年第十二期)披露, 当年溥儒就很清楚“南张北溥”是张大千自己搞出来的。 以当时溥儒的地位和身份, 怎么会把自己和张大千摆在一起!工于心计善于运作的倒是张大千, 把还不是太知名的自己和溥儒拉扯上, 档次和名声瞬间大变!


        我们中国人常常喜欢对一些人物用一些“合称”、 “并誉”、 “齐名”,如“南朝三谢” (谢灵运、 谢惠连、 谢朓)、 “永嘉四灵” (徐照、 徐玑、 翁卷、赵师秀)、 “岭南三家” (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 “广州三杰” (恽代英、萧楚女、张秋人)等等。 这样的“合称”、 “并誉”,都是有来历有道理的,大多是在同时代的人们之间就流传的口碑,也偶有是后人的合理的追称而大家公认的。 有了这理解历史,更容易了解这些先人的业绩。但这些称谓或者“说法”的来龙去脉需仔细考量,不能轻易地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尤其是与艺术家有关的诸多“说法”更需要认真探究,因为他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了艺术家的自信与不自信。就像张大千, 尽管他精心编排了所谓的“南张北溥”,但最终还是不自信。有报道说,张大千去世前,担心画价会人走价跌, 一再嘱咐家人说, 赶快把家里的藏画拿出去卖掉, “我在还有人买账” (唐吟方《雀巢语屑》, 金城出版社, 二○一○年版,第二○一页)。如果他知道他去世三十多年以后,他的《翠盖云裳香满塘》《云泉古寺》和《拟唐人秋郊揽辔图》还会拍出数千万元的高价, 不知老先生会作何感想?



各位师友您认为呢?

欢迎到文章最后面留言板留言表达您的观点哦!

收藏字画作品、字画代销请加微信:95799944参加拍卖

大家都在看

中国人需要学会欣赏中国画


黄永玉 | 真挚比技巧重要


什么样的书法才叫有功底?


本地20位书画作者千余件作品招代理代销合作伙伴。作品均为收藏潜力股,精心创作,非量产批发画。可合影,价格合适,代销空间大。联系微信号:95799944

免费为全国书画家发布展览、作品宣传信息,欢迎投稿。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添加编辑微信好友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添加关注本平台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添加编辑微信好友

邀请您进微信群交流



关注书画交流群书画知识、名帖、展赛 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书画展览学习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