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3)我们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六月是考试月。高考,中考,无数孩子的人生方向因为这两场考试而改变。
一直想围绕这两场考试写点什么,然而迟迟无法下笔。不曾从事教育工作,只是因为女儿才无可避免地对此有所关注。看着我的女儿以及我看着长大的孩子们,再看今天的高考中考,禁不住要审视他们经历的教育,更禁不住地思考,她们需要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
女儿五年级的时候,接受美术老师的建议开始学画画。在这之前,我明明知道她有画画的天赋,却固执地不肯送她去学,因为我不想她像我一样,每每画到太阳,便一定要挂在纸张的右上角。然而这场学习仅仅坚持了两年,因为不肯反复练习一幅画代表学校参赛,她毫无留恋地选择退出。
传统的美术教育中,人们衡量画画的标尺只是比赛是不是获奖,而女儿不喜欢功利性极强的重复。她因为重复而痛苦,导致她坚持不下去,最后放弃。然而,从初三到高二,她一直都认定大学她要读建筑学,她认为自己有画画的天赋,跟这有关的事情一定会做的很棒。
我曾想,如果当时画画能够坚持下去,也许今天的她会走一条不同的路。
如果她当年因为参赛而苦恼的时候有人能够告诉她,你不想重复地画一幅画参赛,那就画你喜欢的,感兴趣的画,这不妨碍你享受画画的快乐,不妨碍提高你的审美。我想那她就不会那么纠结地放弃画画。
也还算幸运。现在的她在课余饭后拿起相机,与众不同的视角,让我欣慰她这份对美的感受力还算没有辜负。
到高三那年,她跟我说她喜欢桥梁,喜欢磁悬浮,喜欢港珠澳大桥,她大学要读这相关的专业。我一度在路桥上做功课,然而最后却发现她喜欢的其实是它们背后的高科技。她跟我说,她不喜与人打交道,自己好奇心重,动手能力强,又耐得住性子,所以读工科是她的首选。
然而大一,这个女孩子的工科路刚刚起步便走的很艰难,而社团活动中却意外发现被应试教育埋没的写作天赋。那时候,因为我的期待和焦虑,因为她自身的迷茫和无所适从,我们娘俩很少有有效的交流,一度我以为她选错了路。我很怕,因为我知道,被逼到了最坏的份上,一个孩子,最容易做出的选择就是躺平。我弟宽慰我,姐,退一步,如果她最后真的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学不下去,有工科的基础,有写作的天赋,以后在科技类的杂志社任职,也不失一个好的选择。
我们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可是如果孩子来到中途就因为这因为那而放弃了奔跑,赢在起跑线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做家长的,在已有的生活和经历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认知框架与思维模式,这同时也在无意识中,压缩了孩子们原本可以拥有的选择和探索空间。感谢我弟,他让我看到她另外的可能,让我接受她的无能为力,也因此接受了之前不能认可的她的另外的人生——她喜欢摄影,她喜欢植物,她喜欢旅游——我想,她可以给别人拍写真,可以开花店,可以做民宿,甚至,她的手那么巧,她可以卖手作——这些,都可以让她将来过上舒适的生活。
其实这样的接受,也让她有了思考与缓冲的余地。
这段经历让我认识到,作为家长,关心的不应该仅仅是孩子的成绩,还应该关心自己的孩子如何跟这个世界发生关系。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只有被允许、被鼓励去尝试和世界发生多种关联,他才能像一颗种子深深根植于大地,生命的意愿才会强大无比。读一个相对好一点的大学当然重要,但是,如果孩子因为迷茫而失去奋斗的动力,因为失去对世界的热情而浪费掉青春与才华,才是我们最应该担心的事儿。
于此同时,也让我更明白一个道理,一个孩子的高中阶段除了学习文化知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事情,就是被鼓励去挖掘去看清自己到底是谁,我喜欢什么,我擅长什么,我以后想过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孩子们在青春的年纪能够认识自己,才可能唤醒内心那份驱动自己不断前行的力量。
还好,到今天大二学期将要结束,女儿的状态早已走入正轨。让我欣慰的是,她对她的专业仍然保有巨大的热情与好奇,专业分流的时候很坚定地选择了一条更难的,却自认为是兴趣所在的路。我知道,兴趣所在,便是她的激情所在。
现在问她大一的感受,她思考好久,说,六个字,不会学,学不会。
这是我另一层的悲哀,深深地悲哀。
记得她在初一时,因为一道她认为老师讲错的题目而跟老师理论,被老师驳回之后,说服不了自己,再二再三地质疑老师,最终获得老师的认可,并公开纠正。
也记得初四时她完成语文作业时的反叛:为什么要背这些阅读理解的答案?为什么不是理解?这样教语文会让我们学到什么?套路吗?
还记得她高一时屡屡跟我吐槽,已经懂了的知识点还要被迫重复做题,而不懂的,却苦于没有时间思考整理;
高考前一晚,老师终于不再布置任务把时间放给了自己,而最最渴望拥有一点自由时间的她,却在自由面前无所适从,极其无奈地跟我说,妈,被安排习惯了,我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了……
“学不会”和“不会学”,三个相同的字,前后调换,就有了本质的区别。我的眼里,她没有很高的智商,但一定可以算得上一个优秀的学生。然而高考当前,我的女儿只是一个“学会”很多知识的“考生”,而非一个“会学”知识的“学生”。大一时,她的“学不会“,其实来源于”不会学“。
“会学”的能力,涵盖很广,不一而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一直以为她是与众不同的那一个,她不肯接老师亲手交授的“鱼”,而是拿到了老师手里的鱼竿,却没想到鱼与鱼竿其实并没什么本质区别,真正钓鱼的能力,并非一厢情愿,它是需要一个大环境去培养去历练的。
就在前晚,一个我关注着长大的小朋友跟我学她的英语老师:你们!这些知识点!我嚼碎了喂你们你们都学不会!
不需脑补都可以感受到老师的殷切之心。然而我无法责怪老师,大环境下,老师仁义尽至,可怜我们的孩子,就在这样极负责的仁义尽至下失去了牙齿咀嚼的能力。
如今全中国都在喊教改。当然,改,是为给孩子们更好的教育。而怎样的教育,才是最好?才是孩子们最需要的教育?在我的小城里,在我的眼里,其实教改是换汤不换药的。
有人给我留言说:有资源的孩子需要的是素质教育。因为他们的家长已经为他们备好了通往更高殿堂的钥匙。绝大多数的孩子需要的是应试教育,因为他们首先要考试好才有机会站在更高殿堂的门前。
只讲分数不讲素质的教育看不到明天,只讲素质不讲分数的教育活不到明天。
深以为然。
说起来,教育是一个极复杂的命题,也是极宏大的社会问题,我一介小小的家长能做什么呀,只是心疼深陷其中的孩子,在这里发发牢骚而已。
青苔要开花--第213篇
冬凝,70后,在梦想中一意孤行,想任性却又终究不敢的威海女子。擅写植物静默,也道生活纹理。
长按上方
关注我,一起享受生活的滋味
个人微信:qtykh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