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青松:优化对俄高质量传播的三个着力点
编者按
8月26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协办召开《党的二十大前后中国与世界》系列研讨会之二——《中国国际传播和国际话语权建设》。与会专家的发言要点由本公众号整理、编辑并发布,以飨读者。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万青松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优化对俄高质量传播的三个着力点
一是,指导理念的更新。长期以来,中俄关系的基本点在于很多问题上的“和而不同”,这与中俄两国发展面临不少类似内外挑战是紧密相关的。当前,中俄都不约而同地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对中国而言,新发展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对俄罗斯而言,经过30年的国家转型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既要着眼于内部高质量发展,还要确立在变化世界的未来定位。新发展阶段显然需要新理念的指导,对中俄关系不言而喻。2021年12月,华东师范大学冯绍雷教授曾在《文化纵横》撰文提出,中俄关系正在从“和而不同”进一步迈向“异中求同”的新境界。这一观点给笔者以重要启示。中方可以“和而不同”与“异中求同”并举,作为新时代对俄高质量传播的新理念,这既是顺应大变局、大发展、大变革的新时代的迫切需求,也是基于两国发展存在的客观差异性的长远考虑。中俄可以向国际社会传递出明确的“和而不同”与“异中求同”并举的“大国共处之道”。
二是,高质量产品的供给。以学术交流为例,虽然中俄学术交流比较频密,但主要不足在于:高端对话平台较少、交流质量不高、互动的实际产出低、参与对话的人员范围窄小、议题单一等。这些短板构成对俄高质量传播的限制性因素,背后更值得重点关注的客观因素是:我国对于像俄罗斯这样充满激烈争议的复杂研究对象,如何构建起我们自己的理论和认知体系,还存在不少空白。笔者曾提出,新发展阶段的中俄关系应着力于“开辟未来”,这是因为当下世界变局给全球公共知识体系带来诸多挑战,如思想与现实的脱节和对立、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分歧和情绪化等,而中俄知识界面对这些挑战,多数时候显得束手无策。俄方专家也早已指出,中俄两国并没有给世界贡献出被广泛接受的思想和发展理念,两国长期以来更多“沿用”20世纪的西方概念和范畴来理解和评估国际现实发展。为此,中俄有必要对西方话语体系进行更多反思和批判,并着手对关乎两国及世界未来的重大课题开展共同研究,形成符合两国和世界根本利益的“中俄理念”,同时也以此赢得更多国际舆论的倾斜和提升对中俄年轻一代的话语吸引力。
三是,高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俄各领域交往中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短缺,早已经成为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两国不少政府部门和企业互相打交道,往往要通过英语人才来开展;从事中俄关系研究的不少新生代专家也不懂对象国语言,获取的研究素材主要来源于英语国家的出版物;中俄许多媒体,缺乏懂俄语或汉语的记者、编辑,只好根据英文媒体的信息报道中国或俄罗斯,往往得出“扭曲”的印象和结论。这些问题在俄乌冲突背景下更是被凸显出来,并在两国的舆论场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也使得培养复合型优秀人才更加迫切。早在2018年3月上海举办的“瓦尔代”中俄论坛上,前国务委员戴秉国同志建议,不管中方也好,俄方也好,着眼于中俄关系发展的长远考虑,都需要把青年专业人才的培养放到战略位置对待,建议采取“非常规”的特殊措施。具体到对俄高质量传播方面,尤其需要培养既有理论素养、又有传媒交往和外语能力的年轻专业人才,但前提是还要有一支能够胜任此项任务的高水准师资队伍。正如冯绍雷教授所言,这不光需要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战经验的卓越培养教学能力,还需较为全面的科学研究、信息资料、外语培训等各方面的优势组合,这意味着需要从机制到观念的全新组织形态。随着“区域国别学”被设置为一级学科,高端复合型人才培养值得期盼。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微信号|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SI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