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丁纯:当前形势下欧洲经济现状和中欧经贸合作

丁纯 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SIISS 2022-10-16





编者按

9月29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协办召开《党的二十大前后中国与世界》系列研讨会之三——《区域经济合作与中国周边外交》。与会专家论文和发言要点由本公众号整理、编辑并发布,因篇幅限制,推送版有删节,注释从略。


丁纯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
当前形势下欧洲经济现状和中欧经贸合作

当前欧洲经济遭遇能源危机、通胀高企,衰退风险持续加大。当前,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以及美欧与俄罗斯间制裁反制裁博弈加剧,欧盟和欧元区国家遭遇了空前的能源危机,在能源价格飙升和前期疫情、供应链错配等问题的影响下,欧元区通胀水平持续处于高位,8月欧元区通胀率按年率计算达9.1%,超出市场预期,再创历史新高。同时,涨幅更为夸张的PPI数据意味着欧洲通胀率或许还有进一步上行空间;为抑制高通胀,欧洲央行被迫将欧元区三大关键利率上调75个基点,创1999年欧洲货币联盟成立以来首次最大单次加息幅度,然而随着欧洲央行的激进加息和缩表模式,流动性紧缩将进一步加剧欧元区债务风险,欧元区19个成员国中有12个欧盟层面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超过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警戒线60%,债务危机爆发的风险不容小觑,央行不得不祭出TPI加以应对;而HIS Markit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8月综合PMI初值为49.2,创下18个月新低,衰退风险迫在眉睫。随着欧盟和欧元区经济疲态尽显,第四季度大概率可能陷入衰退,欧委会等机构一再下调今年和明年欧盟和欧元区国家经济增速,前景不容乐观。

欧盟对华政策近年来持续转冷,力图摆脱对华严重依赖。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难民危机、英国脱欧、疫情等一系列危机冲击、美国推行对华战略遏制政策和对欧洲的诱导胁迫、以及欧盟对中国发展崛起等带来的竞争加剧等的不适应、加上欧洲民意对华的不友好的攀升,欧盟对华认知和政策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取代以前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是对中欧关系的合作伙伴、经济竞争者和体制对手的新“三重定位”,且已被欧盟国家所广泛接受。而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则更进一步加剧了欧盟对华市场和供应链过度依赖的担忧。在经贸政策上,2016年以来,欧盟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经贸、科技管制政策举措来摆脱所谓的对华高度依赖,诸如;引入有关5G建设参与的安全规定、关于出口两用商品的管制新规、投资审核框架、强化公司尽职调查规定、更新关键原材料清单、制定弹性供应链计划、起草外国补贴法草案、推出反经济胁迫法、制定和公布《芯片法案》、做出反强迫劳动决议等。其中欧盟于2022年2月颁布的《芯片法案》强调:欧盟将汇集来自欧盟、成员国和现有联盟相关第三国的力量,运用430亿欧元打造具有弹性的芯片供应链,用于支持芯片生产、试点项目和初创企业,并制定措施来预防、准备、预测和迅速应对任何未来的供应链中断。确保欧盟加在半导体技术等多个领域的供应安全,对华警惕和防范的意味格外浓重。

美欧对华政策虽存在差异,但联合和趋同趋势加强。在推动欧洲各国形成合力,力图摆脱所谓对华依赖的同时,欧洲还寻求与美国协调立场。欧盟和美国就所谓的中国日益增大的国际自信所带来的战略挑战具有相应共识,特朗普时期双方就创建了旨在针对中国的所谓“贸易和技术理事会”(TTC),随着美国建制派拜登政府的上台,在“美国回来了”的口号下,竭力胁迫利诱拉拢欧盟盟友,对华进行战略遏制,美欧在此领域合流趋势有所加强。欧盟此举的核心目的是所谓在加强美国和欧盟对核心战略技术的协调,维护供应链的安全和减少对中国的经济依赖。2022年5月,TTC在巴黎举行了第二次会议,欧盟和美国政府就加强在投资审查、出口管制、人工智能、半导体以及应对全球贸易挑战(非市场贸易行为)五个方面的合作达成了初步共识。这种机制性的协调反映出欧美对华政策靠近和联手的一面。

我们宜从战略高度出发,应对当下“政冷经热”局面,求同存异,继续推进中欧经贸合作。目前,中欧双边关系遭遇严峻挑战,出现了“政冷经热”的局面。表现为:其一,不同的意识形态、社会理念与价值观冲突成为欧洲对华政策调整的突破口,特别是拜登上台后,在美英牵头构建构建所谓的“民主联盟”的背景下,欧洲强化对华“人权外交”,“人权制裁”,其中涉疆、涉藏、涉港、涉台等议题日益成为欧洲对华“人权外交”的重点。出现了欧盟对华关系定位的根本性转变;其二,经济问题政治化日趋严重,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欧洲议会以人权问题等为由冻结中欧双边投资协定的审议;其三,美欧联手对华限制的倾向加剧;其四,通过制定系列政策,欧洲强化了对华经贸政策工具,目的是增强其经济弹性、促进供应链多元化摆脱对华市场和供应链的所谓过度依赖,以及应对所谓来自中国的“经济胁迫”。近期较为突出的有:作为中欧间最大的经贸伙伴的德国,其总理肖尔茨公开呼吁德企摆脱对华过度依赖,经济部长哈贝克号称德国不再天真,明确表示,德国政府正在制定一项新的对华贸易政策,以减少对中国原材料、电池和半导体的依赖;同时德国政府拒绝为德企提供对华投资担保的事例屡屡发生。然而,从近年来中欧经贸数据上看,中欧贸易却呈现着一个稳步增长的趋势,中国继续保持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1年中欧双向投资稳中有升。尽管德国政府和一些企业联合会一再警告德国经济对中国“过于依赖”的风险,但是根据德国《商报》报道,德国企业2021年在华直接投资不降反升,占欧盟在华投资的46%。疫情期间逆势上扬的中欧班列则是中欧经贸密切合作,互利共赢的最为生动的写照。

展望中欧关系前景,首先,尽管当前中欧经贸关系面临欧方经济问题政治化、过度强调经济安全所带来的市场扭曲的影响,形势空前严峻,但是目前中欧的经贸往来还未受到实质性的重大影响,中欧双边没有直接战略对冲,没有地缘政治直接矛盾,与美对华战略遏制和脱钩政策不同,欧对华政策迄今也只是强调摆脱过度依赖,有明显差异,且强调欧方的“战略自主”,故我对中欧经贸的前景仍持谨慎乐观态度。其次,中欧在经贸领域的竞争无疑会持续加剧,这是由当前中欧实力对比变化,竞合态势所决定的。再则,欧盟、美国对华政策、美欧经贸关系均会影响中欧经贸关系。最后,面对中欧经贸关系发生的新变化,中欧需要本着求同存异的态度,在传统经贸领域,要持续深化合作,让中国广阔的市场潜力、完整的供应链达致中欧双边共赢,符合中欧各自利益;同时双边在观念、机制和政策上努力实现创新,积极开拓新的合作领域,挖掘服务贸易、第三方投资和绿色产业、数字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合作潜力;同时要要勇于、善于在WTO、IMF等国际机构框架下,参与国际规则的更新和完善,推动经济全球化,积极争取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以维护中欧关系的健康发展。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微信号|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SII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