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 | 《审美教育的当代性——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出版

马美研究 2023-12-16

书名:审美教育的当代性——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作者:王杰 沈郑 周锋 编

页数:432

开本:32开

装帧:平装

定价:85.00元

ISBN:978-7-5473-2103-4

出版日期:2022年11月第1版第1次

出版社/品牌:东方出版中心

微店链接:https://j.youzan.com/q9SroT

目录


导论

第一部分 美育的历史与理论

席勒对秀美实现的审美路径阐释

作为“美好生活教育”的美育:一种新的理论阐释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美育工作的实践历程


第二部分 当代美育:多元探索

关于当代美育的生态转型

手工艺的美育意义

中国陕北民歌的现代传唱与审美教育

人性复归、空间拓展与情感共振——马克思主义美学视域下大学生审美素养的价值向度


第三部分 当代美育:中国现象

中国审美现代性的一个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艺术创新

继承传统,发展具有当代意义的美育

中华美育精神在文明碰撞中的“再创造”


第四部分 红色经典的审美教育功能

社会主义目标与百年红色经典的文化价值

红色经典的审美教育功能及机制

论中央苏区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

事件哲学:红色经典及其信仰表征


第五部分 新媒介美育

“算法一代”的诞生:新时代“美育复兴”的媒介前提

当代审美教育的嬗变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美育与德育关系问题再思考

短视频对当代青少年审美教育的影响效果研究

第六部分 神经美学与美育

音乐对人脑功能发展影响的中外研究比较

视觉审美眼动实验与美育原理

悲剧美育功能、心脑机制及实证研究进展


编后记

内文摘选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世界范围内文化经济时代或者说 审美资本主义时代的来临,以及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学术界也有人认为人类正在进入第三次轴心时代。我们认为,这样一个新的时代对审美教育的性质、目标、意义和实现方式等提出了新的问题,或者说它们具有了新的意义。1795 年席勒写作《审美教育书简》是法国大革命之后半年,这是欧洲现代化进程的启蒙主义时代,是人类在思想和精神上十分强健和积极的以工业革命为基础的第二次轴心时代。在那个时代,人类对社会的全面解放和人类自身达到全面而自由的境界充满着乐观精神;在那个时代,在文学上有歌德的《浮士德》,席勒的《华伦斯坦》《威廉·退尔》,音乐上有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哲学上有康德、席勒、黑格尔、费尔巴哈等,那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然而,历史进步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席勒和黑格尔的时代,感性与理性的分离和对立,人的情感世界与现实的工业化社会的龉龃成为不可超越的矛盾。德国古典美学努力用审美的方式来解决现实世界所造成的分裂和对立,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就是这样的努力。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与席勒写作《审美教育书简》时的启蒙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审美教育的问题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这是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并加以理论上的说明的。我们认为,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的发展,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的对立,不再是情感与工具理性的对立。在当代,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其主要矛盾重新回到人与自然的对立问题上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重新成为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问题。第二,随着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的空前提高,人类日益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类的闲暇时间大量增长,休闲、游戏和审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人都是艺术家”这个早期社会主义者的理想正在开始成为现实。在启蒙主义时代,在浪漫主义美学的话语系统中,艺术创作是“天才”的特权,席勒自己就因为文学创作能力从社会下层进入上流社会。然而,在当代社会,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生产”艺术作品,并且可以实现在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性传播,这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社会变化。第三,随着艺术家与普通人界限的模糊甚至一定程度上的消失,艺术和审美活动的基础逐渐从机械复制转向了以个人自我中心的生产模式。如果说手推磨是人类社会第一次轴心时代艺术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蒸汽磨是工业化革命时代艺术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的话,那么,也许可以说,云计算和区块链是当代艺术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因此,对当代艺术生产方式,以及当代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艺术和审美所起到的作用的研究就十分重要了。基于以上变化,我们认为,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在“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物质基础出现之后,在消费主义文化全面渗透社会生活、审美资本主义时代或者说文化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审美活动要解决的真正问题和关键问题就成为美学和人文学科需要认真思考并且回答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2020 年初,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学术团队向“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申报了题为“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及当代实践”的研究项目并得到批准立项。2020 年7月28 日,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与抖音短视频青少年教育计划联合主办了题为“审美教育与人文素养”的高峰论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分别从哲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艺术学等不同学科的视角,对当代审美教育的新现象和新途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讨。在会议上,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发布了《抖音与青少年艺术人文素养培育研究报告》,从当代审美教育所发生的一系

列新变化的角度,对美育的当代性、当代审美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基础、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在当代审美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当代社会市场经济对艺术和审美教育领域的干扰和扭曲等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较深入的讨论。在此次研讨会的基础上,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心研究团队就“当代美育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基础”“审美习性的改造和审美教育的当代性”“中华美育精神在当代艺术和当代美育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悲剧人文主义与当代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红色经典在当代审美教育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从神经美学的角度对审美教育的研究”等审美教育的当代问题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对审美教育当代性、审美教育在当代社会的实施路径等问题作出初步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目前这本《审美教育的当代性——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方法,结合当代美学的新发展和新形态,对“审美活动如何改造世界”这个当代美学的课题进行分析和论证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许多观念的当代意义要重新厘清。对当代人的情感结构这个主观性十分强的现象如何做出客观而科学的研究,

对审美经验的性质、形态与人类真正的文化解放的关系,对“算法时代”和“元宇宙”条件下如何达到政治真理性,这些还有待更进一步研究。我们相信,通过这方面的深入研究,作为审美现象的人类社会共同体就会呈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1997年创刊于广西桂林,是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和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美学领域专业学术集刊,半年刊。每年6月、12月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和中国知网(CNKI)入选期刊。现任主编王杰教授、副主编徐枫编审。

投稿邮箱:mamei5710@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