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 |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6卷第1期目录及卷首语
王杰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6卷第1期,东方出版中心,2023年7月。
目录
世界美学的声音——第十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
认知神经美学视域下的“审美表象”——康德《判断力批判》导论•七细读 / 李志宏 李瑞娜
人脑创新机制与艺术的互动关联性研究 / 马卫星
激进左翼良善生活思想及其文艺伦理观探微 / 李进书
从“跨越”到“融合”:生态批评的知识生产路径及反思 / 高春民
梅亚苏思辨唯物主义视域下的神圣伦理学及其美学维度 / 尹昌鹏
中国式文艺现代化研究
中国式审美现代性的理论坐标——重温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王杰
红色经典的美学机制与功能 / 丁功谊 周锋
民间立场、政治话语与国家认同——以红色歌曲《东方红》的成型与传播为考察中心 / 牛宏程 段友文
文学理论革新刍议——从《时髦的空话》谈起 / 贾洁
乡土故事:关于《隐入尘烟》的研讨 / 王杰 周锋 杨荔斌 胡漫 等
国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后结构主义之后”的崇高美学——论齐泽克对崇高美学的重构 / 吴天天
霍华德•贝克社会学视域下的艺术体制理论 / 匡骁
语言学与数学方法的双重运用——所罗门·马库斯的结构主义批评方法 / 张碧
摹型:菲利普·拉古-拉巴特对模仿论的重构 / 刘娟 陈伟
“帝国”如何可能,有何新变——20年后重访哈特与奈格里的《帝国》/ 朱兆斌
谢林神话哲学与艺术哲学的关系论析 / 任群
马克思主义美学史研究
黑格尔美学:马克思超越康德美学的桥梁——对李泽厚“康德-席勒-马克思”美学思路的补正 / 范永康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转向及批评功能 / 肖琼
当代艺术批评如何贯彻唯物史观?——重读1859年马克思、恩格斯致拉萨尔的信 / 林玮 高懿
西方美学史中审美主体的理论表述地位变迁 / 周丰
柯柏年的马克思主义翻译实践与翻译思想 / 许娇娜
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悲剧美育功能、心脑机制及实证研究进展 / 丁峻 赵伶俐
视觉审美眼动试验与美育原理 / 孟凡君 王杰 孙翀 高晓芳
“非遗进课堂”:民族审美教育的仪式化实践 / 范秀娟 李婷婷
媒介美学研究
国外数据美学的话语建构及研究进程 / 杨帆
数字时代的感知模式及审美经验转换——论韩炳哲对“平滑美学”的批判与反思 / 缐会胜
书评与会议综述
世界美学的声音: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交流和对话——“第十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综述 / 王会子
在中西对话中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创新发展——评英文版《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批评:与西方学者的对话》/ 任晓菲
陆贵山的学术精神(追思选辑)/ 张丹旸
卷
首
语
2023年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刊行的第26个年头,我们欣慰地看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越来越得到国际和国内学者们的关注,成为学界研究的前沿热点。
2022年11月26日至27日,由中华美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美学专业委员会、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和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美国杜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英国杜伦大学比较现代性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十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在吉林长春顺利举行。此次论坛的主题是“世界美学的声音: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交流和对话”,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爱尔兰的100多位学者就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问题、当代美学研究的关键问题、比较审美现代性、中国特色美学话语体系的建构、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审美人类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关系、当代美学与当代艺术批评、神经美学研究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对话。在这一期里,我们选择刊发了其中5篇论文,给我们带来了美学前沿的一系列新问题和新理论。经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秘书处商定,自2022年起,“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由原来的每年一届改为两年一届。第十一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将于2024年7月9日至11日在爱尔兰科克大学举办,会议的主题是:“数字时代的美学与教育”。
“中国式文艺现代化研究”是本期的重点栏目,替换了原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栏目。在本期栏目中,我们刊发了5篇文章,包括论文、短论和研讨会纪要,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式文艺现代化和中国审美现代性问题作出分析和讨论。其中王杰的《中国式审美现代性的理论坐标——重温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从美学的维度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毛泽东《讲话》的重要意义的观点。我们十分期待,在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论域中进一步研究毛泽东的《讲话》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重要理论内涵与意义,期待有更多的论文参与讨论。在这个栏目中,丁功谊、周锋的《红色经典的美学机制与功能》一文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从美学的角度看,红色经典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经典形态,它的审美机制和文化功能有什么特殊性?对这种特殊性的学理阐释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作者作出了自己的分析。我们认为,值得关注的是该文提出了如何在美学层面上解释“红色经典”这样一个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也许会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创新性发展。
“国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是本刊常设的基本栏目,在本期栏目中,分别刊发了吴天天关于齐泽克对崇高美学的重构,匡骁关于霍华德·贝克社会学视域下的艺术体制理论,张碧关于所罗门·马库斯的结构主义批评方法,刘娟、陈伟关于菲利普·拉古-拉巴特对模仿论的重构,以及朱兆斌关于20年后重访哈特与奈格里的《帝国》等论文,介绍并评价了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的进展和发展,相信对国内的研究者是有价值和意义的。我们十分期待在这个栏目能有一些对国际重大问题作出美学回应的论文或国外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其他学派进行论争的介绍和研究的论文,共同推进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问题、新形态、新理论的研究和把握。
马克思主义美学史是国内学术界重新提出来的重要理论问题。在苏联时期,马克思主义美学史的研究曾经提上理论日程,出版了莫•卡冈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史》等著作。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波兰学者李·巴克森德尔和斯蒂芬·莫拉夫斯基着手编辑了十二卷本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文档》,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学者也出版了四卷本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史》。随着学术的发展,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史的相关研究有了较上个世纪不同的新的发展,特别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和理论创新使重新研究和编写马克思主义美学史具有了理论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本刊从这一期起,开设“马克思主义美学史研究”栏目,我们希望为研究者们提供交流与对话的平台和园地。在这一期里范永康的《黑格尔美学:马克思超越康德美学的桥梁——对李泽厚“康德-席勒-马克思”美学思路的补正》对李泽厚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并作出了自己的分析,是一篇值得重视的论文。肖琼的论文《马克思主义美学批评的当代转向及批评功能》讨论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特点是在当代批评中获得理论的批判性和理论的活力,是一篇很有启发性和现实意义的论文。周丰的论文《西方美学史中审美主体的理论表述地位变迁》运用神经美学的理论对审美主体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富于启发性和建设性。
在“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个栏目,我们编发了三篇论文,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审美教育的问题在当代社会和当代美学理论建设中的重要性。丁峻和赵伶俐教授的论文《悲剧美育功能、心脑机制及实证研究进展》是一篇重要的论文。人类正面临日益严重的精神危机,这是现代性症候的本质表征,其中儿童抑郁症愈演愈烈,应当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警视。论文指出,悲剧审美活动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形式,有利于提升人的抗压能力、正能量、创造性能力、幸福感,化解儿童所面临的身心健康难题。当代的科学实验表明,悲剧美育能够有效调节人的认知与情感反应,具有显著的心脑体强化效应。本刊近年来高度重视悲剧问题的研究和相关理论的建设,十分欢迎各位学者积极参与,共同建设积极、健康的中华现代文明。
媒介美学是一个新兴的美学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美学在这个领域有很好的基础。在数字文化时代,美学从形式到内容都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在这一期“媒介美学研究”栏目中,我们刊发了两篇国际研究现状的介绍性论文。我们希望有更多学者投入到这个研究领域来,逐渐建设起有中国气派的当代媒介美学理论。
今年2月,本刊编委陆贵山先生因病辞世。陆贵山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评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艺理论领域的杰出代表,本刊在“追思选辑”刊发《陆贵山的学术精神》,以缅怀先生的精神,继续其事业。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编辑部
2023年6月30日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1997年创刊于广西桂林,是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和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美学领域专业学术集刊。半年刊,每年6月、12月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和中国知网(CNKI)入选期刊。编委会主任任少波,主编王杰,副主编徐枫、郑纳新。
投稿邮箱:mamei57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