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目录

学报编辑部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24-02-05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

目录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总第193期)已出版,目录更新见下文,敬请各位作者和读者朋友关注。

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体育现代化发展

全面建设现代化体育强国的逻辑进路、内涵特征与实践方略


陈丛刊

(西南财经大学 体育与经济管理研究中心,成都 611130)


摘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体育强国建设是确保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应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根本保证,以促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为时代主题,以系统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原则,以加快构建体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为主要任务,以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为前进方向,以提升体育治理效能为制度重点。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发展逻辑;以人民为中心

新发展阶段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的治理转向

——基于“双减”政策指向的分析框架


赵胜国1,2,王健3

(1. 巢湖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2. 成都体育学院 研究生院,成都 610041;3. 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武汉 430079)


摘要:基于“双减”政策的内容实质和精神内涵,以“为谁治”“治什么”“谁来治”“如何治”为主线,对新时代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治理转向的逻辑理路与现实困境进行梳理与分析。研究认为,新发展阶段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治理应突出以青少年为核心的价值理念、聚焦“以体育人”的目标任务、强化“政社企家”联动的主体模式以及立足法治、自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工具选择。但从现实状况来看,还面临着理念践行不畅导致“贯通性”困境、价值认知不足导致“达成性”困境、多方主体结构松散导致“联动性”困境和“三治”合而不融导致“兼容性”困境等问题。基于此,提出治理转向策略:强化思想引领,贯彻人民为本理念;重视价值引领,聚焦体育育人回归;依托组织引领,凝聚多方主体合力;坚持法治引领,建构“三治”新格局。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治理转向;“双减”政策

新视野  新观点

国外智慧体育场馆:转型诉求、实践模式及本土启示


张强,陈元欣

(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武汉 430079)


摘要:研究旨在增强数字赋能体育场馆带动体育消费、服务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能力,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分析国外智慧体育场馆的转型诉求和主要特征,总结了主要发达国家智慧体育场馆发展模式,并结合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需求提炼启示。研究认为:我国应强化顶层规划,制定智慧体育场馆发展计划;加强合作,鼓励企业参与智慧场馆建设;聚焦重点,大力改造职业体育场馆条件;因地制宜,提高场馆数字化运营能力;技术创新,提升智慧体育场馆消费体验。

关键词:智慧体育场馆;体育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实践模式

体育法律理论与实践

新修订《体育法》背景下我国体育赛事活动法律制度环境的现实审视与优化路径


张恩利1a,蒋亚斌2,张敏昊1b,焦创3

(1.西安体育学院a.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b.研究生部,西安 710068;2.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学院,上海 200438;3.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军事体育部,西安 710300)


摘要:研究以新修订《体育法》的出台为背景,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体育赛事活动的立法、执法和纠纷解决三个角度对我国现行的体育赛事活动法律制度环境进行梳理。研究发现,体育赛事活动的法律制度环境存在体育立法建设供需不匹配、体育行政执法效能有限、体育纠纷解决机制不完善等法治问题。据此提出完善体育赛事活动政策法规体系、加强体育赛事活动行政执法工作、健全体育赛事活动纠纷解决机制等建议,以期持续优化我国体育赛事活动法律制度环境。

关键词:体育赛事活动;法律制度环境;新修订《体育法》;现实审视;优化路径

体育人文社会学

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治理逻辑、困境及路径


岳建军1,李国2,高升1

(1. 安徽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2. 南京工业大学 体育部,南京 211816)


摘要: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基石,是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期待的内在要求。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对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逻辑与困境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要求的参与人群更广泛需要重新认识人的需求,要素支撑更强大需要整体系统治理,体制机制更灵活需要转变组织培育范式,资源布局更均衡需要充分利用数据平台。结合发达国家治理经验,提出相关策略:全民健身政策建构需要重新全面认识人的需求,促使健身人群更广泛;全民健身治理结构应采用整体系统方法,寻求要素支撑更强大;体育社会组织培育要健全内在方法论,锻造可复制的能力内核;治理手段需注重打造数据化共享平台,统筹资源布局更均衡。

关键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高水平;体医融合

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多驱动路径的仿真研究


蔡朋龙1,2,王家宏3

(1. 中国人民大学 体育部,北京 100872;2. 中国人民大学 体育产业研究院(正定),北京 100872;3. 苏州大学 东吴体育智库,江苏 苏州 215021)


摘要:运用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建立了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动力系统模型,对不同优化路径进行仿真,对比不同的优化路径与我国体育产业支柱型产业目标、体育产业就业人数增长的目标契合程度,旨在探索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优化较为科学的路径模式。研究表明,在产业部门发展导向层面,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过度追求某一产业部门“比重”,会造成产业发展空间与资源被挤压、体育资源的不合理流动,弱化结构效益的转换。各产业均衡协调发展是最佳路径选择,可以实现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完成“体育产业成为国民支柱产业”指标任务和达到稳定就业的目标。从产业要素驱动的层面,体育资源配置型优化路径更值得关注,既保证了产业结构效益产出的效率,又充分满足社会效益要求。

关键词:体育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系统动力学;仿真;预测

体育锻炼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促进还是抑制?


李佳豫1a,邓星华1b,何文义2a,2b,黄裕洪1b

(1. 华南师范大学a.体育科学学院;b.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州 510006;2. 北京大学a.体育教研部;b.国家体育产业研究基地,北京 100871)


摘要:针对当前人口老龄化加速与出生率降低双重叠加、劳动力供给短缺与成本上涨局面,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采用probit方法探讨体育锻炼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增加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劳动供给,在克服内生性后这一结论仍然可靠。异质性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对劳动供给的正向效应因性别、教育、城乡和收入存在差异;机制检验进一步发现,体育锻炼通过提升个人健康资本和幸福感的中介变量间接促进劳动供给增加。体育锻炼对劳动供给的积极作用为应对当前劳动供给短缺的问题提供了重要抓手,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参与体育锻炼的频次实现对劳动供给总量的提升。

关键词:体育锻炼;劳动供给;健康资本;幸福感

我国智能健身的发展:逻辑阐释、实践检视与促进对策


徐伟康1,郑芳2

1. 清华大学 法学院,北京 100084;2. 浙江大学 体育学系,杭州 310007


摘要:智能健身是指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广泛嵌入健身活动所衍生的具有在线、智能、交互等特征的健身新形态。综合运用文献资料、实证研究等方法,阐释我国智能健身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境况,并提出促进对策。研究认为,智能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健身成本,提高健身质量,促进全民健身均衡化发展。我国智能健身大致自2014年起始,主要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目前在受众群体上逐步从年轻群体向全民化扩展,在形态上从软件向软硬件融合发展,在功能上从健身辅助向健康管理演变,但智能健身仍受制于健身效果难达预期、健身体验尚待提升、健身市场驱动不足、智能技术规制缺位等问题。提出促进智能健身发展的对策:继续夯实技术支撑,提升实效性;优化内容供给,提升体验性;促进市场开发,提升驱动力;规制措施,促进有序化。

关键词:人工智能;全民健身;健身效果;健身体验

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机理及实践


尤传豹,刘红建

(南京体育学院,南京 210014)


摘要: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是人民健康需求的集中反映,是体育事业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更好地实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从动态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在厘清二者深度融合的内涵和机理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提出了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发展的主要路径。研究认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要以理念融合和功能互补为核心,通过利益主体的互动协作、2大系统的要素整合和体医融合的技术创新等3个操作点,为运动能力的发展条件、健康的发展过程和全民健康的系统性三大系统要素提供条件,着力解决深度融合理念尚未建立、体制机制尚不健全、资源与服务配置不均衡、科技与人才保障尚不完善等现实发展问题,以提升二者深度融合的整体质量,强化深度融合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健康中国;全民健身;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意义流动的身体:疫情语境下健身爱好者的自我民族志


康益豪1,王相飞2,杨海晨1

(1. 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福州 350117;2. 武汉体育学院 体育科学研究院,武汉 430079)


摘要:运用生命历程理论,从健身者主位的视角出发,以健身爱好者的身体焦虑为切入点,探讨新冠疫情背景下健身爱好者对于“身体”的认知变化逻辑及规律。通过民族志叙事与访谈发现,“审美规训”“身体赋权”与“自我认同”是驱使个体成为健身爱好者的重要原因。新冠疫情的发生,扰乱健身爱好者的日常健身节奏,引发并加剧其身体焦虑,这种身体焦虑折射出健身爱好者将身体视为自我认同与安全感的来源,因而影响到健身爱好者之前建构起的“身体的意义”。该变化的动态过程为:轨迹(审美规训/身体赋权/自我认同)-转变(扰乱健身节奏/转变健身方式)-持续(身体成为安全感来源)。基于以上发现,提出健身爱好者身体意义是流动的、多样态的、能动的。

关键词:新冠疫情;健身爱好者;自我民族志;身体;流动性

民族传统体育

中国武术美育的本体意涵、价值旨趣与实施路径


金玉柱1,2,李丽1,董刚3,4

(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终南山武术研究中心,西安 710071;2. 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博士后工作站,南京 210033;3. 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西安 710049;4. 安徽理工大学 体育部,安徽 淮南 232001)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探究武术美育问题。研究指出,中国武术深蕴中华美育精神,在本体意涵上注重“合内外之道、达形神之备”的美育关照,强调“心灵乎其身,身妙乎其心”的美育实践,追求“立象以尽意,变通以尽神”的美育理想。武术美育“反身而诚与感而遂通”的审美化身体,“理求尽性与生生不息”的情本化身体,“天人合一与内在超越”的自然化身体等价值旨趣彰显了一种殊于西方传统美育的中国式气象。这种气象的突显,需要进一步激发武术美育的身体化经验,激活武术美育的节奏感凭借,开显武术美育的精神化赋能,体现武术美育的体系化引领。以此体验美的身体感知力、创造力和生命力,促进美育工作在武术教育实践中落地生根。

关键词:中国武术;美育;身心一体;整全性

新时代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困境及策略研究


张波1,胡昌领2,陈保学3,4

1. 国家体育总局 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北京 100061;2. 安徽工程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终南山武术研究中心,西安 710071;4. 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西安 710049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考察、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内涵及其困境,提出传承策略。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面临着传承空间变迁加速文化遗失、文化生态破坏造成真伪难辨、传承人员匮乏面临后继无人、社会变革增加文化选择困难、以西释中导致文化主体失语、创新不足制约文化产业繁荣等困境。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应以保护性传承、记录性传承、代际性传承、扬弃性传承、借鉴性传承、创新性传承等为基本策略和传承措施。惟此,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才能够历久弥新,在新时代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价值。

关键词:传统武术;文化传承;新时代

体育教育训练学

立德树人背景下大学生体育失范行为的心理分析和现实规避


陈善平1,刘丽萍1,张中江1,包静2

(1. 西安交通大学 体育中心,西安 710049;2. 西北大学 体育部,西安 710069)


摘要:对大学生体育失范行为的心理进行考察,旨在使学生养成良好体育行为习惯。对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和体育教师开放性问卷调查资料进行质性分析,在体育行为认知决策理论基础上,构建了体育失范行为的心理对抗与行为选择机制模型。主要结论:(1)体育行为动机、体育规范行为态度和遵守规范自我效能决定个体的体育失范行为意向,体育失范行为意向产生体育失范行为;(2)在决定体育失范行为意向的心理过程存在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对抗,内部动机有利于产生遵守规范意向,外部动机容易引发违反规范意向;(3)在决定体育失范行为意向的心理过程中,存在认为遵守体育规范有利和不利、违反体育规范有利和不利2种体育规范行为态度的对抗,遵守不利和失范有利的态度容易产生违反规范意向,遵守有利和失范不利的态度有利于产生遵守规范意向。

关键词:失范行为;体育活动;行为规范;动机;自我效能;立德树人

我国中小学生运动能力非衡性特征研究


刘志云1,马相华1,董海军2,刘彦2

(1. 西安体育学院,西安 710068;2. 河北体育学院,石家庄 050041)


摘要:目的 为了更好探明我国中小学生的运动能力状况,首次从自身运动能力的视角探索学生体育活动中存在的不平衡性特征,通过构建男、女生不同年级运动能力的结构方程,为学生选择参加体育活动的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主要采用实验测试、因子分析、系统聚类等研究方法,对石家庄、西安、成都等城市8 618名中小学生的14个动作进行测试。结果 影响男生运动能力的主要因子为YBT右平衡、YBT左平衡、直膝抬腿、体旋、肩部柔韧、非对称手拍脚、沙包投准、深蹲,代表了男生整体运动能力72%的特征。手眼协调、神经反应、身体快速反应等运动能力贡献率较低。影响女生运动能力的主要因子为体旋、YBT右平衡、5 m三向折返跑、非对称手拍脚、过栏架步、YBT左平衡、双手拍球、直膝抬腿,代表了女生整体运动能力73%的特征。髋关节稳定灵活能力、肩关节稳定、神经反应、物体精准控制等运动能力对整体能力贡献率偏低。结论 中小学男、女生运动能力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各年龄段、各项运动能力之间存在明显的非衡性特征,各子能力之间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造成男、女生运动能力非衡性的原因也不相同。

关键词:中小学生;运动能力;非衡性特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目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