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人人网卖身了,未来的“人人网”或在前方 | 陈一舟
提问:还记得你的人人账号么?
上学的时候,每天放学后的例行公事,就是和同学一起刷一会人人。而人人网被买的消息,也意味着伴随一代人成长的中国社交网络鼻祖已成过去。人人网CEO陈一舟作为中国社交平台的先行者,为什么没有再参与新兴社交平台的角逐,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谜团,或许我们可以从他这段演讲中看出一些端倪。人机共存,与机器博弈,他的预见远远超越了当下的社交平台,或许一个机器人与人共处的未来“人人网”正在前方。
陈一舟
人人网CEO
我叫陈一舟,我今天演讲的标题是《互联网和未来世界》。
未来世界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世界。我们的未来是怎么样的,我们的未来是怎么样一步步通过技术积累和人类的努力形成的,这条轨迹是什么?
我觉得,要探讨未来的话,首先要看一下、回想一下,我这个年代的人,儿时心目中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可有些科学家跟我年纪差不多,都是70后,可能还是60后。所以,如果你跟我一样,也是在70年代、80年代长大的,那个时候你的未来世界是这样的……
我看的第一本科幻小说叫做《小灵通漫游未来》,是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叶永烈写的。写得非常好,我看的时候可能刚上小学。我看的第一部科幻的电视剧,叫《大西洋里来的人》,我记得好像是1978、1980年的时候中国引进的第一部科幻剧,从美国引进的。
回想一下,四十年前的我们想到的那些科幻现象,比方说子弹形的火车,比方说能够上天入地的飞船,它们现在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甚至在某些的方面,已经超越了我们当时幻想。所以我非常希望利用这个时间,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未来的一些看法、预测和观点。
这些过去的科学幻想变成现实,最主要的动力是什么?最主要的动力是科学和技术的力量。科学和技术是改变世界最大的力量,也是我们造就未来最大的力量。所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科学技术发展的轨迹。
软技术与硬技术
在讲这个轨迹之前,我简单地讲一下,科学技术可能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它硬的方面,叫硬技术,它反映我们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加以利用。比方说我们中国的四大发明,航天飞船等等。这些技术,它们只关注对客观事物的、世界规律的把握,对它的使用者并不关注。
也就是说同样的四大发明,中国人可以用,西方人可以用,土著人可以用,猴子如果足够聪明也可以用,外星人如果来了它也可以用。
另外一种技术叫软技术,它跟硬技术正好反过来,它是反映人类的本性和人作为群体在一起形成社会以后,我们这个群体的客观的规律。比方说,我觉得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软技术,是家庭(家庭不是有了人类以后就有的)。
有了家庭,然后有了国家,国家也是一个伟大的软技术的发明。有了国家以后,宗教,或者比国家更早的宗教,法律,包括我们现在的股市,这都是软技术。软技术大幅度地提高了人类社会活动的效率。
那我们看一下,软技术和硬技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后,我们来预测一下,在未来,它们将会怎么发展。
以中国的四大发明为例。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在中国被发明以后,通过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然后在十四世纪末的时候被一个叫马丁· 路德的牧师发现了。然后呢,他把当时欧洲的圣经(当时欧洲所有的圣经都是拉丁文的,因为是罗马人的国教)全部翻译成了德文,让德国的老百姓和天主教徒第一次看到了圣经。
这引发了德国人新教的革命。新教的革命解放了生产力,又导致了几十年以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又最终导致了工业革命……等等。
再来看一下另外两个发明,就是指南针和火药,这两个技术主要是航海和打仗用的。在1403年的时候,明朝的皇帝让郑和下西洋,带着一个巨大的舰队。我们当时构建了世界上最强、最大的一支舰队。
在指南针的带领下,访遍了全球,就差没有发现美洲——我们当时已经到达了非洲,和阿拉伯的很多个国家,到了红海。我们是一个和平的使者,当地的土著人都来欢迎我们,我们给大家带来和平,带来大明帝国给他们的礼物,互送礼物。郑和下西洋在1430年正式结束,大概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时间。
六十年以后,同样的技术,在指南针和火药技术的帮助下,哥伦布从欧洲出发,在1493年发现了美洲大陆,不光发现了,还征服了美洲大陆。对当地的土著人来说,哥伦布的到来是一个灾难。
所以同样的技术,在欧洲人手里成了一个侵略的武器,而中华民族是和平的使者。
1000美金能够买的计算能力
快速地往前推进,从1493年到1750年,英国以瓦特为首的一群工匠和科学家,在牛顿力学的帮助下,研发出了蒸汽机,带动了整个工业革命的发展。然后1750年到1850年发生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最大的变革是机器取代了人的肌肉——工业革命之前人是劳动者,我们要不断地挖东西,我们要流汗——种地要流汗,生产要流汗。但工业革命之后,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脑力劳动。
从工业革命到现在,我们的技术发展到了什么样的地步?用这条曲线能很好地表达出来。这条曲线的横坐标是时间,它的纵坐标是每一千美金所能买到的计算能力,每一秒钟计算的次数。就是说,你拿了一千美金去买最好的芯片,然后把它连到一块儿,一秒钟能够运算多少次。我们用这个来描述每个时代的计算能力。
在一千年前的中国,我们最牛的计算能力是算盘,如果那个时候的算盘是大概一百美金左右的话,你可以买十台算盘。然后你找十个算盘的大牛,他们在一秒钟之内能拨多少次,就代表我们那个时候最先进的计算技术。
可以看到计算技术的发展是非常快的。大家都看到的这个纵坐标实际上是指数,它每一格实际上是乘上10的5次方的倍数,所以是发展非常快的。在1960年的时候,1000美元所能买到的计算能力,相当于一只蜻蜓的计算能力,非常非常少,但是远远超过了一千年前我们中国的计算能力。
在2000年的时候,一千块钱所能买到的计算能力,已经达到一只老鼠大脑的计算能力。根据这条曲线,2020年(可能会多五年,多十年,但是大概在这个量级的时候),1000块钱买到的芯片的计算能力接近我们现在一个人脑的计算能力。运算速度非常快,这就是很多科学家所说的叫“奇点临近”的概念。
当我们的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技术,会互相帮助——计算机领域的发展能够帮助我们大气科学领域的发展,大气科学的发展又使我们能够找到更好的生产方式,更好地提高生产的效率,让我们的计算机能发展得更快。
大家都看到这张图是在一九二几年的时候,量子力学的一群泰斗在欧洲的一个学术会议上面的照片,他们是那个时代全世界最聪明的一群人。
照这个规律,到2050年,一台一千块美金的电脑,它的计算能力将可以超过人类所有大脑的计算量的总和。不管是2050年还是2060年,还是2100年,其实都差不了太多。世界发展的速度,技术发展的速度在持续增长,速度在飞跃。
2020,与机器的深度共存
我们再往前推,今年是2018年,不久的两年的后(或者在那个时间左右的时候),当1000块钱的计算能力可以到达人脑的时候,大脑会发生什么事情?
我个人认为我们可能会开始逐渐地进入一个人机共存的时代。在座的各位来宾和同学,现在你们可以长期离开互联网和手机或者电脑么?
我之前在人人网上看到一个分享,讲马斯洛的基本需求,最上面是自我实现,最下面是生理需求。有个同学在下面加了一个“我对WIFI的需求”,比生理需求更加强烈。离开了WIFI,比离开水更加难受——至少在五天之内,更加难受。所以我们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了,我们已经离不开机器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已经开始和我们的手机,和计算机共生了,共存了。共存是什么概念?是在肚脐眼上加一个USB的接口就是共生吗?我们现在几乎一天也离不开手机,这意味着我们和手机已经开始共生,那么2020年我们将会进入到一种更加深度共存的状态。
2040,机器人取代人类劳动
到2040年的时候,大家记得刚才那条曲线,2040年的时候一台一千块钱的电脑的计算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人脑的计算能力,可能是到了一千、几千个。我们将会大批量地生产机器人,来取代我们,不光是体力,将把我们剩下仅存的一些体力活动全部都解决,而且还可能解决我们大量的脑力劳动。
我们公司在很早以前没有使用财务软件的时候,财务部门有一群小孩子,我们叫他“表哥表姐”,他是做Excel的,做表格的所以叫“表哥表姐”。我们现在有了财务软件,没有“表哥表姐”了。
那么再到2040年的话,“表哥表姐”就彻底绝灭了,因为像这种低价值的脑力劳动就不需要了,机器人可以做得比我们好很多很多,而且它永远不会出错。
那个时候,程序员可能也要失业,为什么呢?那个时候机器人的生产编程不靠人了,我们用计算机来编程,它永远不会出错,还编得特别快。你编一年的软件它一秒钟就编出来了,而且不会出错。2040年可能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2050,与机器人的对弈
再往前走十年,机器人非常强大,它们都联网,可能都会有自己的思想——一定会有自己的思想,当一个大脑足够的复杂的时候,它一定会有自己的思想。我们会怎么样?
人和机器是共生,甚至会对弈。我们现在已经离不开我们的手机了,但它明显是我们的仆人,我要把它砸了就砸了。
但是当你旁边的这个仆人比你肌肉更强大,比你的脑子快一千倍一万倍,十亿倍的时候,你砸不掉它,它会想“诶?你跟着我干嘛?你天天跟着我干嘛?”对吧?你能干什么?所以在2050年的时候,当机器人非常发达的时候,我们将会最终面临跟机器人对弈。
再远的未来,走出地球
如果我们和平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找到了跟机器人,这种高等的机器智慧共生的一种办法,我们将会进入我们人类的下一个时期——走出地球,跟很多的科幻小说一样,走出地球,进行星际旅行和生存。
因为那个时候只要有足够的能量,可以造出世界上最好的环境。我们将会在全世界旅行和探索,寻找更大的能源,对吧,source。
我们现在使用的能源只是太阳能和以前的地球形成的两个原子能,是地球形成的时候放射元素的残存能量,我们的石油,天然气这些东西实际上都是以前光合作用剩下来的一点点东西埋在地下,被挖掘出来的。
什么样的文明能够在宇宙中持续生存?
如果我们能够使用一整个恒星的能量的话,可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文明?
很多的科幻小说里面都提到了这种可能性。我觉得如果能够走到那一步的话,还是非常有意思的。比如斯蒂芬·霍金先生,他曾经针对这两个非常未来的课题,说过一些预测,或者是一些警告,一些注意的事情。
在一个BBC的纪录片里,他说,外星人是肯定是存在的,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接触。他为什么说这种话呢?因为他说当时地球上有一个探索外星文明的program,是对远处的星球发射的一种信号。
看过三体的人知道,对一个非常先进的人群主动打招呼是蛮危险的,你不知道他对你好还是对你坏。因为哥伦布和美洲的土著人之间的悲剧已经发生过一次了,这种危机很可能会再次发生。他说外星人肯定是存在的,但是要尽量避免跟他们接触。晚一天发现,多一天机会。
他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也表现出了忧虑——也是我刚才说的人和机器的博弈的问题。他说人工智能不一定是好事儿,可能会导致人类的灭亡。
也就是说,我们人类走出地球探索宇宙之前,可能就被我们自己发明的机器给干掉了。他是很聪明的人,可能是现在的科学家里为数不多的对宇宙的奥秘、对相对论非常有研究的一个人。
我讲了很多未来的有意思的事情,到最后的这个部分,我想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大家对未来的兴趣、探索,对科学的爱好。
我的第一个哲学问题是,我刚才提到有硬技术和软技术,那么硬技术和软技术哪一个更重要?
我认为在未来的世界里,可能对软技术的研究更为重要。原因是机器人的程序需要人来写,我们要加深对自己人性的了解,对我们人类社会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的了解。这样我们写出来的机器人程式,或者让机器人管理机器人,或者让机器人能够自我生存、自我发展下去的这套体系,不至于崩溃。
要发展出非常先进的机器人的技术,要充分地利用计算,计算机的技术和计算的能力,我们首先要建立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是稳定的,是安全的,那么,就一定要加强对人性本身的研究。
什么样的人群和文化能够在宇宙中持续生存下去?
可能这个问题问得不太好,怎么样增大我们这种文化和人群在宇宙中生存下去的几率?因为也许过了几百年以后,人类有可能会灭绝。但是,我们要尽量地想办法去增加我们生存的几率。
刚才举的例子里面,我们看到了,同样是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我们中华民族的手里,我们是和平的使者,我们是与人为善的一群人。但是在十五世纪的西班牙,欧洲,他们用技术武器征服了一个比他们弱小的民族,占领了他们原来的土地。
而且直到现在为止,这种文明是在世界上处于一个绝对领先的地位。看起来他们是取胜了,但是未来呢?你认为你很牛,你拿着个机关枪到处去探索财宝,但是可能当地的一只小蚂蚁踩你一脚就把你踩死了。
什么样的文明,什么样的对待宇宙的态度,能够让我们这个物种能够持续地生存下去?
我反而觉得我们中国的传统哲学,也许是一种能够更有机会长期坚持下去,在宇宙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生存环境的这么一种哲学。我不知道,但是我想也许有可能。
人类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我的最后一个问题,可能是最尖锐的一个问题,我刚才也提到了,就是当你的旁边有一个——到2050年的时候,我们在座的同学——你的旁边会有一个机器人,这个机器人比你聪明几万倍,世界上所有的知识它都知道,你问一个问题它马上给你答案。那时候你的价值是什么?
工业革命到来之前,我们的价值是我们的肌肉和大脑,工业革命过了以后,我们的价值变成只有大脑。当出现比人的大脑更牛叉的计算机的时候,我们的价值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我最近也一直在考虑,还没有得到结论。但是我想到了一些东西,有一些我们现在看起来非常不起眼的,但是与人性与生俱来的东西:在我们是原始人的时候,我们就在从事的一些活动,艺术的活动,比方说我们的原始人在墙上面会画他狩猎时的景象,他也会有各种音乐。
我觉得艺术的活动、哲学的活动,包括我今天问的这些问题,包括人类的情感,可能是机器所不具备的。我只能说可能,比如说至少现在看起来机器最擅长的是处理数字信号,人类的大脑最擅长的是处理模拟信号。
当然也不排除,当一个及其的计算能力足够大,存储足够大的时候,也许有数字信号可以去进行模拟信号的处理,而且也会强大。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从在现在我的角度看来,我们和机器最大的差别是我们有很多的艺术、情感,以及说不出来的一些跟人性非常贴近的,直击人心的东西,机器人没有。
我跟大家描绘了一个未来的愿景,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它们发展的主线是由计算能力的迅猛的提高来决定的,这是我们技术发现,这是我们技术前进的一条时间轴。
而且也是不可阻挡的技术洪流。一旦技术到了,一定有人会想到要去用它。我们不去发展机器人,别的国家会发展机器人。在一起竞争的情况下,这个世界会往前不断的发展。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直达原文)
SELF讲坛全称“SELF格致论道”讲坛,是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公益讲坛,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SELF是 Science, Education, Life, Future的缩写,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尝试打破过去纯粹以“知识传播”为主的科普形式,专注于思想的传播,力图从思想的源头上促进公众参与科学的积极性。关注微信公众号SELFtalks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