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墨池书影|味之辩 ——胡冰《寻味》散文集读后

西岩 文乡枞阳 2021-05-02


不读书久矣!

这是种怪异的说法。每天在报刊杂志、电脑网页、手机微信……等上面看文章,少说也有十几篇。以平均千字计,每日当读万余言。比拟一下:等于两部《老子》了!何来不读书之说?如此,属矫情的干活!

其实,本人有一种自己都不喜欢的固执。以为,不以木板雕刻、不以铅字码排、不以激光排照、不以油墨印刷,不装订成册,就不是书。是故,不手捧一册,算不得是读书。

这样看,真的好长时间没读书了。为何?或许时下的书太多,不知道哪本是我喜欢的。如果像李逵抡起板斧,排头砍去——每一本都读了再说,犹如当下的试婚,若觉得不合适,再放弃,成本有点高。也或许垂垂老矣,真的觉得读书无用了不愿花功夫淘书来读?

尽管如此,终觉得,读书,是一种很享受的事。读如行云流水的书算好,读酣畅淋漓的书更好,读艰涩高深的书也好。为何艰涩高深的书也好?譬如喝烈酒,冲鼻刺喉,但回味无穷。这样说,老归老,对读书还是不排斥的。关键是有适合我读的书。

旬日前,回乡探母。抽得片刻闲暇去县城,取半年前约好要领的书。胡冰在小区院门外等我,惠赠《寻味》一册,墨香淡淡。自此,把传说中的青藤和胡冰终于叠映在一起了。简单交流间,从她的神态和眉眼间,似看到她母亲与外公的影子。因战友紧催相聚,她又不想赴宴,便匆匆别过。



回家,展读。是散文集。回想,小说好的赖的,读过不少。散文成集的,除了大家作品,当代的,所读少之又少。唯有史铁生的能触动我的心灵。读胡冰的《寻味》,尽管我有所期待,但更多的是友情——父辈、祖辈的友情,是根无形的线,拽着我。

虽不是一口气读完,有暇就品几篇,真的觉得胡冰的“寻”为我觅得一条在混沌的生活中寻找亮色的缝隙。她的“味”让我感到,也该细细咂摸咂摸我们自己人生的况味,为将来灵魂洄游时留一点记忆的坐标。起码,她给我做了一些示范。

览毕,思绪信马由缰:

或许生活是平淡无味的,所以要去“寻味”。让那些埋没在习以为常里的星星点点,带有鲜亮色彩的,适合自己的人生况味的,来装点自己的生活,使人生快乐丰富些。

抑或生活是五味杂陈的,所以要去“寻味”。企图剔除那些酸涩的艰辛,卸下荼苦的沉重,让那丝丝尚未被时光冲淡的甜蜜,来涂抹自己的记忆,欲使人生更平静惬意些。

当然,生活不是单向的接受,所以在“寻味”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塑造,把物质的安排得更舒坦,把精神的描绣得更精微,更致远。

总之,寻味的人该是一个内心丰富的人,不甘平庸的人,追求情趣的人,创造幸福的人……我这个说法不知贴近否?诸君如欲作出正确的判断,敬请读读《寻味》。

当然,您若惜时如金,也不要紧,我“舀”点滴“味道”于左。



关于行走:

偶尔也会问自己,远方对我究竟有什么意义?是让外面的世界提醒我的渺小,还是提醒我知识的贫乏会渐渐失去对美的感知?好像又没那么复杂。就是在一个活动半径不超过五公里的地方呆久了,有点憋屈,想伸手一把扯开,探出头,把许多日子以来豢养在心底的繁复的东西掏出来卸负。(远方)

走累了,在街边的椅子上坐下来,感受太阳照在身上的温热以及和风从脸上拂过的柔美。有女子在水边浣衣。有一种声音从后面传来,细听,是乌篷船经过桥下摇橹的声,还有回响。(邂逅南浔)

在满觉陇,还有一个人必须提到,就是为了满觉陇种了一株特殊桂树的郁达夫。那篇香传七十多年的《迟桂花》,很多人包括我,在去满觉陇之前都会重读一遍。然后在那些山间石阶寻觅当年的足迹,闻一闻迟桂花的香气,再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想象书中的桂香……(满觉陇,桂的物语)

雨会把一些东西变得剔透。我的婺源之行,有点湿漉漉的。我不知道可以不可以把这叫做旅程。既然在路上,就说一路风景,一路前行。(雨中婺源行)

——所有的行走,只是为了领略和感悟。真正的行走是思想。  


关于心灵:

如今,父母都已经不在。我也早不住江边。但在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我曾无数次地想起这片水之湄的苍苍蒹葭,我时常会梦见自己在这片芦苇中奔跑,追逐。夕阳下,我顾影流盼,笑声朗朗;秋风中,我昂着头,任风把我吹成一片芦花,沙沙作响;老迈时,跌倒在芦苇丛中,在漆黑的夜空中看满天星光……(秋天的诗经)

喝了一杯茶后,我出了屋子,漫步在这山间小道。脚下潺潺溪水,鸟儿啁啾。伴着习习凉风,眺望远处的山岚,有一种“悠然见南山”的旷野意境。(龙王尖,风中的古村落)

如今,“中国的乡村正以每天一百个的速度消失”,倘若真有那么一天,原生态的村庄消失殆尽,过去的一切都淡出了视线,渐渐连记忆也消失了,无人再知,是不是太可惜了?(栏桥往事)

我进入山中的寺庙,停下脚步,在石凳上坐下,开始梳理那些开在往事里的花,回忆那些曾经有过的寂寞生命。想在过去的时光里,用往事去拯救自己,或者解脱自己。在山中潮湿的空气里,我想起我最初的生命,我注视着那花,那花瓣,多像母亲的唇。(佛前花)

——所有的家园,都是悠远的记忆和淡淡的乡愁。最近的家园在心灵。



关于菜肴:

我们这里将“豌”读作“安”,朴素平实。其谐音“安”,寓意好。因此,很多人家年夜饭的餐桌上,都有一碟清炒豌豆苗……当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一碟绿莹莹的豌豆苗翠绿鲜活地摆在一堆浓油赤酱的鱼肉之中时,不仅会让人眼睛一亮,更让人对来年的生活充满了祝福与向往。(豌豆)

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味觉固执吧。我们在童年时喜欢上的味道,它从开始沉淀,然后丰满成型,直至成了一种味觉的记忆而从此不再改变。童年的味道,是人一生中最快乐的味道,也是故乡给远方的游子装置的味道识别系统,是故乡物产与人文灵魂的重合。不会被岁月漂白,更不会被时间磨灭。(水芹)

那年代的码头,与现在的繁华不可同日而语,冷清清的,狭长的一条过道,只有两三个卖菱角和梨子的小贩。母亲别无选择,就买了一堆梨子与菱角,叮嘱我途中饿了就用这些充饥。(菱角)

荸荠除了生吃、水煮外,还可入得厨房上得餐桌。我平时买回荸荠,都会切成薄片放点大蒜清炒,吃起来甜脆恰好。今年除夕,我家的餐桌上有盘肉烧荸荠,取荸荠的脆嫩质感,以解肉的乏腻。我舅妈的手艺,很家常的一道菜,倒也十分美味可口。(荸荠)

——日常的饮食,都自有别样的意趣与亲情。野菜与珍馐同源。 

 


关于味道:

等螺蛳里里外外都洗干净后,再剪掉尾巴,剪掉尾巴是为了容易吸出螺蛳肉。剪了尾巴的螺蛳还要滴点菜油再养一会,才可以下锅。炒螺蛳得用铁锅,炒起来发出清脆的沙沙声,悦耳动听。用大火先把锅烧热,放油,油热后,再入拍碎的大蒜、姜丝、红辣,翻炒两下,加入螺蛳,继续翻炒。随后加入酱油、醋与黄酒,加上水,盖上锅盖焖煮,待到大部分螺蛳盖子脱落后,放点盐,就可以起锅上桌了。母亲说得头头是道,但她却从没亲手做过。记忆里,她喜欢读书,善女红,却很少做菜。那天母亲很兴奋,边吃螺蛳边与我们说“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典故,说“田螺姑娘”,不过母亲说那是好吃懒做之人的美好愿望,是不愿努力之人的自我安慰,因为生活中是不会出现“田螺姑娘”的。(关于田螺)

有人说:“吃过水煮鱼,其它方法做出来的鱼都不够味”。大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慨……但再美味,于我,也只会偶尔食之,不可能常有这样的勇气去面对它的浓香烈焰。……可能更多的日子,还是像我喜欢的“清蒸鱼”一样,普普通通,平平淡淡。(水煮春秋)

人的记忆真的很奇特。年岁越长,儿时所经历的生活越是清晰。每每看到糍粑,我就会想到姑姑打糍粑的场景,想起那个提着一篮子撒着白芝麻糍粑的男人,那糍粑散发出的气息,连同那些生活细节便一起漫溢开来,像浓浓的糯香,抓之不着,却经久不散。糍粑

今年中秋的晚上,与女儿还有几个人散步,我走在后面。忽然听到女儿与别人说:你们不知道我妈有多聪明,我小时候,家里有只烤箱,我妈每个星期六下午,什么事也不做,拿个说明书,烤蛋糕做饼干,特别好吃。我妈还会包饺子,会做许多菜。(光阴的味道)

——真正的味道,是那些儿时炊烟里浸润着的母爱和如水般生活里的微澜。



还有闲味:

有一种场景总让人神往:窗外北风呼啸,屋内暖气融融,闲闲的一捧普洱,一卷诗书,独坐窗前,“寒雪里,烹茶扫雪,一碗读书灯。”清淡,又多么丰富。(普洱的时光品质)

没喝红茶时,我以为红茶是红纱帐里佳人坐,是夏天繁花盛开花园花里的蓬蓬裙;或是翩翩少年状元郎,是柔波康桥里的一份情。喝了红茶,才知道红茶是暮年沧桑客,是江湖夜雨十年灯。(醇香一杯红茶暖)

无论世事如何变化,喧嚣与纷扰,在我眼中,始终觉得一切都是回归本真最好。饮茶、美食,甚至为人都是如此。最好的最珍贵的便是回归本心,让一切回归到最开始的地方。(茵氲翠兰香)

——茶禅一体。留得时光半日闲,半作书生半作仙。

胡冰在书中已经把“寻味”说得很透彻了……抄书暂充读后。是为记。


--END--

来源:文乡枞阳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作者简介 

王志怀,笔名西岩,会宫毕山人。

会宫中学首届高中毕业。

一九七六年入伍,从军三十年。

后转业地方工作,今已退休。

业余以写一点闲适文字为乐趣。

自言:写博(作)如同散步,

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闲杂文字,偶见少数军内外报刊。

推荐阅读

文乡传真|枞阳,在书香中开启新年

文乡记忆 | 【周玉金】孙畈,遥远的那人、那事

墨池书影|让读书成为习惯

枞阳美食|糍粑——中秋节你一定要吃的美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