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下定决心要做的这件事,曾经有过惨痛的教训
近年来,浙江自然灾害频发——
2013年10月,余姚遭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水灾;
2015年11月,莲都区里东发生山体滑坡;
2016年9月,浙南遭受暴雨袭击,遂昌苏村发生山体滑坡……
深读
今年浙江的政府工作报告有一段非常重要的内容相比往年有大不同——有关“平安浙江”建设的内容字里行间体现出了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提出“平安浙江”建设目标与重要任务,数量上比去年多3大方面,叙述文字多出近7成;目标任务不仅包括社会治理,还着重突出了自然灾害防治;甚至把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村庄避让搬迁和综合整治工程、“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等放在了“深入开展平安浙江建设”的首要位置。
在这背后,有着现实的迫切需求。
叶兴永是省水文地质工程大队副队长,同时还是省政协委员。他分析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浙江每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生产总值已经达到4360万元,每次极端天气带来的经济损失都非常大。
有专家分析说,政府工作报告如此强调自然灾害防治,是浙江省委、省政府把老百姓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具体体现。
原因
浙江频遇极端天气,有自然原因——
浙江地处气象灾害频发的亚热带气候区,又有长达6000多公里的海岸线,许多海岸和河口均处于东海强潮区,再加上“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多山地貌,这都使得浙江成为中国洪涝台风自然灾害多发地区。
再加上全球气候变暖,更加剧了气象灾害的频发。
(台风来袭)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浙江每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生产总值已经达到4360万元,每次极端天气带来的经济损失都非常大。仅2015年,全省累计受灾人口就达704.6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达228.2亿元。
如此严峻的形势背后,却存在政府部门重视但部分群众防灾意识淡化的问题。有些百姓居安不思危,危险意识不强,避灾主动性不高。
浙江基层时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强台风要来了,干部上门劝处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离开避灾,但有些群众就是听不进劝,有的一时劝走了又会悄悄回去。
对策
“天灾总是在人们将其淡忘时来临。”现在浙江在防台时提“十防九空”,从专业角度讲是非常科学的。
灾害防御学中有个“十分之一法则”,简单来说,就是100元的防灾投入,可避免1000元的经济损失。这是划得来的。
针对政府部门在撤离可能受灾的群众,往往会束手无策的尴尬,2016年12月,浙江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一份决议草案。该决议草案明确规定,在自然灾害中,对经劝导仍拒绝转移的人员,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依法采取措施,强制带离危险区域。
然而,灾害预防从来不仅仅是政府一家的事情。国外很多国家的法律法规都规定个人在防灾减灾中要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对此,叶兴永大声呼吁,要通过法治来强化公民的防灾意识。
今年浙江下定了决心,要做这事。但有一点不能忘记:下山移民要有成效,就得使移民群众在安置地待得住、待得好,还要加强对他们就业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