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委书记、省长昨天为什么要会见他们?
如果关注新闻,应该会注意这么一条消息:15日下午,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会见了省“鲲鹏行动”计划首批7位专家,并为他们颁发证书。
郑栅洁、陈金彪、黄建发等省领导参加会见。
这个会见,浙江省委书记、省长都参加了,可见它有多重要。
那么问题就来了:什么是“鲲鹏行动”计划?
今年以来,这个计划就屡次见诸各种重要文件,并在重要场合被谈起。
“鲲鹏行动”计划最早引起外界注意,是在今年浙江省“两会”期间。
政府工作报告中称,加快推进人才强省建设,大力实施鲲鹏行动、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新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20个,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
今年6月,浙江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决定》又再次提到了大力实施“鲲鹏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决定》中这部分内容之上,有这么一句话:聚天下英才共建浙江、发展浙江。从这一表述,应该能看出浙江对这一计划的期待之深。
那么,“鲲鹏行动”计划有什么特点呢?
浙江省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曾作过这样的背景介绍:近年以来,浙江人才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2019年,11个设区市全部实现人才净流入,杭甬两地的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分居全国第1位、第2位,新当选两院院士7人,创历史新高。但综合来看,浙江基础研究领域的顶尖人才和团队比较少,缺少基础研究的深厚土壤,关键核心技术就很难冒出来,也难以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中占据制高点,“鲲鹏行动”就是要重点引进培育基础研究领域的顶尖人才,补齐这块短板。
从“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全球科技创新竞争”“制高点”“顶尖人才”这些关键词,应该不难勾勒出“鲲鹏行动”计划的大致轮廓。
到目前为止,首批入围“鲲鹏行动”计划的,共有7人,他们都是在基础研究领域的顶尖级专家。
比如说,许田是全球生长调控领域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他实验室的重要成果,为癌症和10多种罕见病诊断及20多种药物研发作出了贡献;
励建书主要从事李群的无穷维表示和自守型理论等研究;
最年轻的狄大卫,主要从事新型光电子器件与材料的前瞻性基础研究,2019年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全球“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那么,他们是怎么选出来的,又将怎么发挥作用呢?
这就得聊一下“鲲鹏行动”计划在人才引、育、用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和改革了。
比如说,在遴选方式上,“鲲鹏行动”坚持“以一流人才评价一流人才”,邀请行业顶尖专家进行论证,重点审核人选能力水平、战略价值、发展潜力。
再比如说,在支持方式上,坚持需求导向,在项目经费、奖励津贴、事业平台等方面给予个性化支持,不搞“一刀切”,省财政给予最高1亿元项目经费,给予顶尖人才最高500万元的省科学技术奖励。
在服务管理上,对人才充分信任、充分放权,赋予顶尖人才充分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让人才真正静下心来、潜心研究。
从中不难看出:相关制度都是针对顶尖人才特点和科学研究规律而制订。
重大创新成果往往都是经长期积累和探索而得之。因主客观条件所限,或许长期积累和探索也未必能得,但没有长期积累和探索,则绝不会得之。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其翼若垂天之云。”这是“鲲鹏”一词的来历。
从愿意为基础研究人才创造“坐冷板凳”“啃硬骨头”的条件,大家应该不难看出浙江把人才强省、创新强省摆到首位战略的高度来抓,打造人才蓄水池的坚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