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展示一条娃娃鱼

2017-05-25 星星眼的花老师 花老师的人间观察

北京动物园刚刚更新了他们的中国大鲵展区。

大鲵是中国特有的极危(CR)物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娃娃鱼——它们拥有这个名字,是因为叫声像婴儿啼哭。想要看到这个展区,你需要前往北动的两栖爬行馆。转过这一面墙,就是好几面橱窗。这里就是大鲵的家了。

水面横亘在橱窗的中央。在它之下,有鹅卵石铺成的底面,这和小溪、潭水的环境很像。仔细观察,你能看到水族缸里的水是流动的,不是一缸死水。当你把手放在橱窗上时,会感觉到水的凉意。大鲵不喜欢炎热,偏好清澈的冷水。水族缸里应该有冷水循环系统,这个装置能保证水的温度适合大鲵的生存,也能制造近于流水的环境。

人造的大块石头伸出了水面。在它们身上,长有蕨类、苔藓和其他一些喜欢阴湿环境的植物。大鲵喜欢居住在阴暗的环境内,所以水族缸内的光照并不太强。在这样的环境里,就应该长有这样的植物。这些绿色很好看,更重要的是,它们告诉观众,大鲵就应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

我们再低头看看水下。

好几群鱼,正在水里漫游。每一群,看起来都是同一个种类。有些个体的状态非常好,像上面这一条,它的体侧闪着彩色的磷光。这样的色彩,会帮雄鱼获得雌性的青睐。饲养鱼类的朋友,会把这样的现象称为“发色”。想要鱼发色,光花钱是不行的,只有身体状况很好、受到精心照料的个体,才会出现这样的色彩,而想要它们身体好,除了喂合适的食物,还需要合理的环境。

但有一些鱼状态不太好,鱼鳍这里缺了一块,那里少了一些,肯定是被啃了几口但又没被整个抓住。所以,这些鱼是大鲵的食物吗?

在橱窗下方,我们获得了答案。就像水面上的绿色是伴生的植物一样,这些鱼是伴生的动物。在大鲵生活的环境里,就应该有这样的鱼。在有些时候,这些鱼类也会成为大鲵的食物。所以,咬两口吃两条和养得好也并不算矛盾。

大鲵吃什么?

在橱窗两旁,有一排展板。其中的一个介绍了大鲵的食物,不同的环境里,大鲵的食物也不一样。

除了上面那两块,橱窗之间的展板还介绍了更多的信息。比方说,我们来看看上图第三块展板的最后一截:避免随意放归。这就引出了一个目前很严重的问题:既然娃娃鱼是一种珍稀动物,那么执法机关缴获的违规售卖的大鲵应该放生么?

答案是否定的。中国大鲵尽管濒临灭绝,但分布很广,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的各高山支流中,理论上都应有分布。各个地区的中国大鲵都有差异,在未来或许会分为若干个亚种甚至是种。然而,目前执法机关缴获的大鲵,多为养殖种,种源来自哪儿并不十分确定,如果放生到有大鲵分布的区域,就可能污染当地大鲵的基因。并且,大鲵挑环境,还会同类相食,野放非常要技术。

在橱窗下方,还有一排低矮的展板。它们的高度很适合给小朋友们看。这些展板里也提供了不少信息,例如每一个展出个体的名字和特征,这是很多现代动物园都会提供的。不过,吹毛求疵的说一句:这些展板上的内容对于小朋友来说或许要稍难了一点。

好了,说了这么多,我们还是来看看大鲵吧:

这家伙,吃跑喝足了正躺在角落里鼓着小眼睛休息呢。

在这几个橱窗的对面,是北动的老大鲵缸,它长这个样子:

相比之下,这个老缸非常狭小、简陋,图中的绿色,也是缸周围贴上的壁纸。新老大鲵缸之间的差距一目了然。

在这些水族缸的周围,是北动两栖爬行馆展出的其他的动物。这些动物拥有的缸舍水平更接近于老的大鲵缸。你可以说在这些老式的缸舍衬托着新的中国大鲵展区,让它看起来更好了;也可以说在新的中国大鲵展区的衬托下,整个两爬馆看起来更陈旧了。但既然有了这个开始,那么这个大展馆的改变应该就不会停止。


被称为“现代动物园行业圣经”的《如何展示一只牛蛙》里有这样一段话:“牛蛙不过是生活在你们动物园的一个物种,但现在你知道了牛蛙引人入胜的一段故事。动物园中的每个动物都拥有它自己的故事。”

北京动物园的中国大鲵展区重建了这种珍稀本土动物的生活环境,在其中引入了伴生的动物植物,加上详实的科普展板,就为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赞赏支持我走遍全世界动物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