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藏高原上的希望 | 西宁动物园游记

花落成蚀 花蚀的人间观察 2022-05-06

本文是中国动物园系列的第08篇。在最近3个月,我准备去40个城市,造访50个动物园,带你鸟瞰全中国的动物园。如果你觉得这件事有意义,请转发赞赏本文。大家的支持,会成为我行走世界的动力,感谢大家!

西宁野生动物园,又称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2016年,我第一次逛过这个动物园之后就对它赞不绝口。2年过去了,这里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有没有变好?我很好奇。


于是,我又逛了一次西野。


这就是青藏高原

西宁野生动物园很可能是全中国最有地方特色的一座动物园,它集中展示了一大批青藏高原原生动物,并把它们当成了明星。



全园最大的明星动物莫过于雪豹。2016年,西野成功繁殖出了一头小雪豹“傲雪”,这个小豹子健康的活到了今天。在世界范围内,雪豹的繁殖不是什么难题。但中国的动物园别说繁殖了,养得好的都少。想在国内看雪豹,西野是最好的选择。


这里的雪豹被分在了三处饲养。一处位于比较老的豹舍当中;一处位于两山之间的雪豹谷里,这儿游客只能远观,用作隔离繁殖;最后一处位于新修的雪豹馆当中。



这座新修的雪豹馆远比旧有的场馆要好,展出用的外舍有大约数百平方米,馆内绿植、爬架、丰容玩具一应俱全。整个场馆高六米,雪豹能够自如的爬上爬下。如果说有什么缺陷,那就是上层空间比较简单,没有利用好层高:傲雪在地面上的时候,会蹭爬架留下自己的气味,会像猫一样玩消防管带缠成的球,但一爬上侧墙的边沿,就只会来来回回的走来走去。



园内还有一个猛兽散养区,里面饲养的大型食肉动物让人看着更舒服。这个区域里最好玩的莫过于熊展区。


熊展区里混养有棕熊和亚洲黑熊。棕熊又有两种:一身浅棕纯色的欧洲棕熊,和本地的西藏棕熊。西藏棕熊也叫藏马熊,特点是肩膀是浅色的。别看它安静的时候像一个几百斤重的傻子,藏马熊其实是青藏高原上最凶猛的野兽。


在西北出野外,雪豹不怕,狼不怕,猞猁不怕,黑熊也不怕,就怕藏马熊。这玩意不怕人,人靠近了还会发飙。最扯的是它喜欢吃糖,看到没人的房子或者帐篷就想进去找吃的,然后把里面搞得一团糟。藏语里藏马熊叫“哲猛”,这个词可以拿来骂人。



我上次来西野的时候,这里的熊舍刚做完地面硬化,浇上了水泥。这一块水泥地面现在还在,它受过不少诘难。在动物园里,水泥地面通常不是好东西,野外环境里可没有水泥,这种材质对不少不喜欢硬质地面的动物来说不太友好,还会隔绝动物与土地之间的关系,让喜欢刨土的动物无所适从。


为啥要做硬化呢?棕熊喜欢刨洞。在此之前,这些熊在离建筑近的地方挖了一个大洞住了进去,饲养员看到熊不见了,才发现它们搞了个违章建筑。于是把熊赶了出来,拉了三卡车土才把坑填上。为了保护建筑,动物园把靠近熊舍的地面给硬化了。


但以水池为界,另一边还是土地,熊还是能刨土。我就亲眼看到,好好的一块平地突然钻出了一个熊。听西野的齐园长(@圆掌 )说,他们的熊冬天会冬眠。要知道,北京动物园的熊,也只是重修了那座中国第一的熊展区之后才开始冬眠的。



西野的猛兽散养区位于峡谷当中。有一条高高的栈道从中间穿过。这样的俯视参观方式视野较为开阔,但较容易让人产生高高在上的感觉,一旦有人投喂,动物的行为更容易受到影响。但好在西野当中基本没有人投喂。一个动物园当中的投喂现象严不严重,看动物就知道了。当游客走过的时候,西野的狮虎狼或是最容易受投喂影响的熊,都完全没有任何反应,完全没有靠近或是乞食,自己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很明显就是没啥人投喂。


在动物园的大门口,有几块已经褪色了的宣传牌,告诉游客为什么投喂不好。为了治理投喂,西野一方面是堵,绝大部分场馆都加装了双层网墙、玻璃幕墙、加高加宽的护栏堵住了投喂的渠道;另一方面是疏,除了用各种宣传方式教育游客之外,几年前西野还卖过饲养员调配过的食物,通过可控的投喂满足游客投喂的欲望。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知道就算是园方控制下的投喂也是不好的,这么做只是一个暂时的过度状态。当各种防投喂的硬件做好了之后,他们就把这种可控的投喂也给停了。



在同一个峡谷当中,还有两大片鸟类展区。一片饲养者数种鹤、雉鸡和孔雀,一片是猛禽谷。我特别喜欢这片猛禽谷,其中散养有金雕、胡兀鹫、高山兀鹫、秃鹫、雕鸮和喜鹊这几种鸟类。这个猛禽谷非常大,这些大型猛禽能够在其中舒展双翼,在网内飞行。齐园之前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某次地震后,他们接待了一批灾区的藏民小朋友。藏族人行天葬,所以他们认为秃鹫是灵魂的使者。这些小朋友进了猛禽山之后,里面的高山兀鹫突然成群的飞了起来,在里面盘旋。这些小朋友觉得是自己家人的灵魂来看他们了,顿时一齐哭了起来。动物园能带来的美,有时候是能够深入人心的。


因为泥坡有滑坡的风险,这个猛禽谷暂时不再对游客开放了。不过据说马上要开始改造,改造之后就能够再进去。



必须要说的是,猛禽混养笼舍还是会对其中的动物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除了高山兀鹫和秃鹫,笼内其他几种猛禽更偏好独自作战,混养的密度太高,会造成应激甚至是争斗。除了动物园之外,西野还有救护中心的副业,雕鸮这样的大型猛禽在青海又太常见太容易被救护到,于是猛禽谷里的鸟一直很多。希望下一期的改造增加了软放归功能之后能解决这个问题。


西野的另一个明星物种是兔狲。



兔狲是中国原产的小型猫科动物,生活在苦寒的高原上,因此有一身厚厚的长毛,让它看起来特别圆。和很多小型猫科动物不一样,兔狲的瞳孔是圆形的,这又让它看起来没那么凶,平添了一份呆气。这样的外表,真是天生有网红的气质。


想看兔狲,你就得碰碰运气。要知道,狲爷这样的小型猛兽,想要在野外存活就得小心翼翼,所以在大白天它们可不一定会什么时候都到外舍里来。所以,去小猫馆的时候一定要安静,看到它们也别兴奋得手舞足蹈。没看到的话,就多去几次。尤其是在下午下班的时间,会更容易看到。


先进理念难掩缺钱缺人的困顿

刚才说的都是掠食者,我们再来看看常被人忽视的食草动物。西宁野生动物园的食草动物以青藏高原特有物种为主,收集了普氏原羚、岩羊、白唇鹿、马鹿、藏野驴等本地特有物种。其中最稀罕的是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又称中华对角羚,看它的角,角尖相对,对角是也。这个物种仅生活在环青海湖区域,数量极其稀少,是青海最罕见的本土物种,没有之一。它们本来会在青海湖四周上自由迁移,但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牧民用围栏圈定了各家的牧场,这对牧业生产有好处,但会对野生动物带来大影响。像普氏原羚这样不善跳高的动物就倒霉了。


西野应该还有3头普氏原羚,养在三个独立的笼舍当中。它们都是雄性,这非常可惜。如果能和青海其他的保护单位交换到雌性,繁育出一个小种群,那无论是对园内的科普教育还是物种保护来说,都会是个大好事。



草食区里的岩羊,是我在中国动物园中见过最好看的一群岩羊。群中的大公羊角有一米多长,特别的华丽。我很喜欢这个物种,但一直对它们的英文名“blue sheep”十分不解。我曾当面问过乔治·夏勒老爷子“岩羊哪儿蓝了”这个问题,他回答我说:“那是蓝灰啊,你看不出来么?”好吧,如果不是我这双死直男的眼睛太过于迟钝,就是东西方在颜色名字上真有差异。


在前面几篇游记当中,我说过好多次岩羊是一种特别擅长攀岩的动物,给它们一片岩壁,它们就能展示出杂技一般的攀岩动作,不信咱们看看沈阳森林动物园大连森林动物园,这两个动物园都给岩羊布置了高高的假山。


西野给岩羊布置的假山,就让人十分心疼了:



这个假山,才两头羊高……


从笼舍内的其他设施上看,这里的饲养员不能不说是尽心尽力。为了给岩羊攀爬的机会,他们拿竹竿子搭了一个爬架;还在树枝上悬挂了一截粗木棍,大概是用来给岩羊撞着玩的。这里的岩羊状态也很好,不时有繁殖。这就让这座小小的假山,呈现出一股“爸爸尽力了但实在买不起”的悲伤。堆假山的石头不用花钱,出去捡就行。但运石头的车,搬运的起重机,建造需要的土木工程,都需要一笔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的花费,没钱就是没办法。



缺钱缺人的问题,在自然教育上也特别明显。


西宁野生动物园在宣传动物中的明星个体,这在全中国的动物园里都不太常见。在雪豹的地盘上,有非常详细的宣传牌,仔细的介绍了每一头雪豹的名字、身世、行为特征。在网上,西野的这些雪豹明星拥有很多粉丝,不少人从外地慕名而来,就为了看看它们,就像是追星一样。


这样凸显明星个体的宣传方法,是一种非常好的自然教育。适合展示的个体,会比一个物种更有个性,更容易拉近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让受众更乐意去了解动物。有了明星个体,也更容易吸引更多的游客。另一方面,有了粉丝的动物,也会倒逼着饲养员更加上心。从哪一方面看都是好事。


但这样有趣又活泼的自然教育并没有在整座动物园里铺陈开来。罕有其他动物享受到了这样的待遇。如果有钱有人力,这样的理念能让西野的自然教育再上好几个台阶。



西野的好,很多人看在眼里。不少游客给它捐献了很多物品。像上图中狲爷身边的蹭毛器,就是一位游客捐献的。其实大家捐的东西也都不是什么大件,小的有猫爬架、蹭毛器,大一点的有木板、轮胎,但众人源源不断的爱意,让整座动物园变得更有人情味、更加温暖了。


这样有很多人乐于捐献、园方乐于让大家参与丰容的事情,在中国动物园界也非常罕见。如果大家愿意捐一点什么,可以到微博上联系@圆掌 ,看看他们最近缺啥。请注意,只能捐物品,他们不能收钱。


我就悄悄的问一句,有人或公司愿意给岩羊修个假山么?



花蚀的人间观察


我是花蚀,曾经是研究鸟类叫声的,现在是只新媒体狗、半吊子生态摄影师、狂热的神庙迷和金属党。出版过几本书,爱写点自己关心的东西,关注啦你就知道了。

长按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