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党百年笔谈
王一鸣,李稻葵,王昌林,郭克莎,冯根福
[编者按]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中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同时也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这样一个重要历史关口,回顾总结走过的道路、产生的思想与理论,对于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中国工业经济》编辑部策划了“庆祝建党百年笔谈”,邀请5位知名学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政府与市场、中国工业化思想、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国工业发展等不同视角撰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 政府与市场; 工业化思想; 工业化进程; 工业发展
生产部门通缩与全局性通缩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研究——机器学习方法的新视角
陈小亮,刘玲君,肖争艳,陈彦斌
[摘要]最近30年间中国已经发生过五轮通货紧缩(简称通缩),考虑到通缩对经济的冲击往往较大,因此有必要识别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已有文献主要使用结构向量自回归等传统线性方法开展研究,未能全面考察各个因素对通缩的非线性影响,而且研究的变量个数较少。为了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使用多种非线性机器学习方法识别通缩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对2012年之前发生的三轮以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双双下跌为表征的全局性通缩和2012年之后发生的两轮以生产价格指数下跌但是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为表征的生产部门通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生产部门通缩和全局性通缩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债务因素对全局性通缩的影响较小,但是2012年以来各部门债务负担不断加重,债务因素已经成为生产部门通缩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供给侧因素对全局性通缩的影响同样较小,但是对生产部门通缩的影响明显提高;需求侧因素和货币政策因素对全局性通缩的影响较大,但是对生产部门通缩的影响大幅下降。鉴于此,本文认为,中央正在推进的结构性去杠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2012年以来频繁发生的生产部门通缩具有很好的针对性,未来应该加强两类措施以防范债务因素和供给侧因素再度触发通缩风险。
[关键词]通货紧缩; 债务—通缩; 结构性去杠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机器学习
探索经济繁荣与时间压力并存之谜——基于影子工作、技术进步的分工经济学分析
庞春
[摘要]本文把产消者在专业工作、自给自足、影子工作(购物、物品管理和家务)、消费和休闲活动上使用的时间引入新兴古典经济学模型,分析影响时间分配的因素,探究在经济进步中生活节奏加快、休闲时间稀缺之谜。该创新性模型演绎得出了丰富的结果。交易技术进步和生产技术进步均能减少自给自足时间、推动分工演进、促进交易品种类和数量以及人均真实收入增长,但也会增加影子工作时间、提高产品消费速度;其中,交易技术进步还会增加工作时间、缩减消费和休闲时间,而生产技术进步既可能增加、又可能减少工作时间(取决于不同的条件),还会同时增加消费和休闲时间,但会提高影子工作时间占比、压低消费和休闲时间占比。由于工作时间增加、影子工作时间加长或占比增大、产品消费速度升高都意味着生活节奏加快,因此交易技术进步产生“富忙”现象,而生产技术进步既可能引起“富忙”现象,又可能形成“富闲”趋势。此外,学习成本会削低技术进步的正效应,引起“穷忙”现象。本文发现,技术进步尤其是交易技术进步,虽然推动了经济繁荣, 却加剧了休闲时间稀缺。因此,强化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降低学习成本、培育和发展“时间市场”对促进经济增长、减轻时间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时间压力; 技术进步; 分工; 影子工作; 新兴古典经济分析
房地产限购的信息价值与信贷风险——资产证券化市场的证据
洪祥骏,宫蕾
[摘要]引导资源有效配置需要价格发现机制的支撑。由于结构性金融产品结构复杂,底层资产的信息透明成为投资者定价的必要保证。本文基于城市层面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微观数据,利用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进行拟自然实验,探究投资者与发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如何影响产品定价。结果表明,限购政策出台后,购房者微观结构发生变化,刚需比例提升,为投资者提供了底层资产质量上升的积极信号,有效降低了ABS产品债券的发行价差,并增强了流动性。房地产限购政策降低投资者风险溢价的效果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强时更加明显。这表明理性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ABS产品债券的底层资产质量,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结构性金融产品有效定价。因此,金融市场治理应高度重视信息披露问题,完善市场化定价机制,搭建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良性互动的链条,实现金融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信贷资产证券化; 房价; 限购政策; 违约风险
RCEP及亚太区域贸易协定整合——基于协定文本的量化研究
韩剑,许亚云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亚太地区贸易投资便利化和自由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但给该区域的深入合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整合和重构亚太地区现有的贸易协定,在更大范围内促进产业分工的深化和区域价值链的融合,是未来促进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最重要议题。本文分析了亚太地区自由贸易协定网络演变的特征事实,实证检验并模拟了亚太地区不同路径下贸易协定整合的潜在收益。研究发现,亚太地区自由贸易协定网络的复杂程度远高于世界整体水平,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表现出了明显的相互竞争与制衡关系;RCEP整合并优化了成员国间已有的多个协定,在内容深度上也有很大提升。RCEP显著促进了成员国的出口贸易,不同整合路径下域内成员获得的潜在收益存在较大差异;相对于美国重返亚太地区,中国参与亚太区域贸易协定整合的正面影响更大;RCEP预期将促进绝大多数成员国的GDP增长,而对非成员国的GDP存在负面影响。本文最后提出进一步整合和重构亚太地区贸易协定的路径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亚太经济一体化; 自由贸易协定; 协定文本研究
经济全球化和国民收入视角下的双边贸易差额核算——基于国际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
李鑫茹,陈锡康,段玉婉,杨翠红
[摘要]资本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外资企业在东道国经济发展和贸易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生产活动依赖于大量的外国要素投入,由此产生要素收入跨国分配现象。现有的贸易总值和贸易增加值核算方法忽视了资本、劳动等要素报酬的属权性质,在此基础上衡量贸易收益和贸易平衡将失之偏颇。为此,本文利用反映要素国别属性的国际投入产出模型构建全球收入链研究框架,提出收入链分解模型,并实证分析中国、美国、欧盟之间的双边贸易平衡。2014年的核算结果显示,国民收入视角下中美贸易顺差为1526亿美元,比贸易总值和增加值视角下的顺差分别缩小35%和18%;中欧贸易顺差为332亿美元,分别缩小63%和48%;欧美贸易顺差也大幅收窄。若以贸易收益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衡量出口对经济的贡献,国民收入视角下中美、中欧贸易的双边经济贡献之差相比增加值视角也有所减小。本文借助收入链研究补充和修正贸易核算,揭示贸易总值和贸易增加值口径对主要经济体间贸易失衡程度的夸大,突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相互依存、合作共赢的贸易事实,对于缓和经贸摩擦、对抗“逆全球化”思潮、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贸易收益; 贸易差额; 收入链分解; 资本全球化; 出口国民收入
境外经贸合作区贸易效应评估——基于东道国视角
严兵,谢心荻,张禹
[摘要]境外经贸合作区是中国坚定不移实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结合东道国发展需求推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如何全面评价合作区对东道国经贸水平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东道国视角出发,基于1998—2017年的国家层面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对境外经贸合作区的贸易效应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发现,合作区的设立显著扩大了东道国进出口贸易规模,进出口贸易额增长幅度分别达到14.61%与8.19%,该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之后仍然成立。东道国制度质量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外资流入增加与就业改善可能是合作区产生贸易效应的内在作用机制。在人均GDP较低、自然资源依赖度更高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区的贸易效应更为显著。基于产品层面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合作区建设更多促进了低契约密集型产品进出口。当主导产业与东道国的比较优势产业相契合时,其贸易促进效应更强。本文研究结论为境外经贸合作区成为东道国贸易和经济增长引擎提供了经验证据,这也是理解中国坚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方案的现实基础。
[关键词]境外经贸合作区; 双重差分法; 贸易效应; 东道国
FDI对东道国企业的生存促进效应——兼议产业安全与外资市场准入
陈强远,钱则一,陈羽,施贞怀
[摘要]在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背景下,多角度评估FDI的影响是制定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的重要前提。本文从企业生存和产业安全的双重视角,实证检验了FDI进入对东道国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在利用国家工商企业登记注册数据测度企业生存率的基础上,从企业生存的视角识别了FDI对东道国的经济效应,并对企业生存促进效应的异质性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检验。进一步,从技术获得性、技术可控性和供应链安全视角检验了FDI对产业安全的影响。研究发现:①通过激励东道国企业新设和减少现存企业死亡,FDI显著提高了东道国企业生存率;②FDI在布局供应链时偏好本土民营企业,导致民营企业获得的生存促进效应更明显;③外资进入通过效率和竞争机制促进了东道国企业生存;④在受外资市场准入政策干预较少的行业,FDI对东道国企业的生存促进效应更明显;⑤从技术获得性、技术可控性和供应链安全的视角看,FDI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了东道国产业安全水平。本文的研究将为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提供有力依据,也为纠偏“外资威胁论”“外资无用论”等错误观点以及正确评估外资作用与价值提供理论证据。
[关键词]企业生存; 供应链; 产业安全; 外资准入
服务业开放促进贸易方式转型——企业层面的理论和中国经验
符大海,鲁成浩
[摘要]扩大服务业开放是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点,对于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并利用2001—2011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中国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探讨了服务业开放通过成本调节渠道对企业出口贸易方式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①服务业开放能显著促进中国制造业企业一般贸易额上升,抑制其加工贸易额,从而加速中国企业出口贸易方式由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转型;②服务业开放通过降低一般贸易企业的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来促进其一般贸易额增加,而对加工贸易企业的成本影响不显著;③服务业开放对企业出口贸易方式转型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对生产性服务开放以及服务依赖型行业、非国有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影响更为显著。本文的发现对新时期如何更好地通过扩大服务业开放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贸易强国目标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
[关键词]服务业开放; 出口贸易方式转型; 二元边际; 生产成本
进口渗透、需求异质性与企业进入
陈建伟,苏丽锋,郭思文
[摘要]研究进口渗透对市场新企业进入的影响,对于增强市场活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一个含产品市场搜寻摩擦的企业进入理论框架,提出了进口渗透会抑制新企业进入的研究假说,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海关数据和城市数据匹配构造分市行业面板数据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①进口渗透度显著地降低了制造业新企业进入率;②主要贸易伙伴国进口渗透度对新企业进入的抑制效应相对更强;③产品的最终用途、行业的固定资产门槛、贸易开放进程等因素可以辅助解释进口渗透对新企业进入市场抑制效应的异质性;④在位企业与新进入企业相比有更高的需求获取效率,而进口产品渗透市场提升了企业的需求获取成本,这有利于在位企业覆盖市场而不是新进入者开辟需求市场,支持了异质性需求传导进口渗透效应的作用机制。为此,本文提出了减少新企业进入的开办成本、降低市场需求搜寻成本、完善产业损害预警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进口渗透; 搜寻摩擦; 需求异质性; 企业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