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工业经济》观点精粹 | 动态识别和解决相对贫困,扎实推进和实现共同富裕

樊增增,邹薇 中国工业经济 2022-12-31
本文是《中国工业经济》第755篇观点精粹。查阅论文原文和数据等附件,请访问《中国工业经济》网站或登陆中国知网下载。


作者:樊增增,邹薇

单位:郑州大学商学院,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原文刊发:《中国工业经济》2021年第10期,原标题为《从脱贫攻坚走向共同富裕:中国相对贫困的动态识别与贫困变化的量化分解》。



研究背景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最紧要最困难的工作是帮扶相对贫困群体。2020年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要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日常性帮扶措施,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架构下统筹安排。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十九届五中全会把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列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展望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到2035年“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等明确发展目标。

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前,我国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解决相对贫困、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引起理论界、实践界广泛关注。共同富裕要求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乡村振兴战略是根据中国城市发展迅速、农村发展滞后的具体国情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走向共同富裕内在要求先富带动后富、帮扶后富,“后富”的人群就是相对贫困、相对落后、相对困难的人群。中国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基于中国实际,准确识别和动态度量相对贫困,并探索出减少相对贫困的可行路径。


研究发现


樊增增和邹薇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2021年第10期的论文《从脱贫攻坚走向共同富裕:中国相对贫困的动态识别与贫困变化的量化分解》,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8年的数据度量了过去一段时期内中国的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使用贫困指数变化的“识别-增长-分配”三成分分解方法研究了中国贫困动态变化过程,通过对比强相对贫困线与弱相对贫困线两种贫困线,以及城乡差异化贫困线、地区差异化贫困线和省际差异化贫困线三种相对贫困识别方案,给出了适合中国现阶段特征的相对贫困度量方法,并根据贫困变化的量化分解结果,揭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关键因素。该研究的主要发现有:

第一,在2010-2018年这段时期,虽然中国绝对贫困发生率不断下降,但是在全国统一相对贫困线下,相对贫困发生率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经测算,2018年绝对贫困发生率达到该时期的最低点时,使用家庭人均纯收入均值的30%作为标准测算的相对贫困发生率达32.75%,而如果采用50%的比例测算,相对贫困发生率超过50%。

第二,使用“识别-增长-分配”三成分分解法对中国2010-2018年贫困指数变化进行分解发现,增长成分总是减少贫困,识别成分总是增加贫困,而分配成分对贫困的影响方向不确定,且在不同时期可能发生方向改变。研究表明,近年来绝对贫困发生率下降主要来自增长成分,2012-2014年、2014-2016年和2016-2018年三个时期中增长成分使绝对贫困发生率分别下降了17.74%、20.81%和19.04%;相对贫困发生率上升主要源自识别成分,以上三个时期中识别成分使相对贫困发生率分别上升了8.42%、12.19%和12.55%,增长成分使相对贫困发生率分别下降8.34%、11.24%和12.18%,略低于识别成分,分配成分使相对贫困发生率分别上升2.88%、1.12%和6.60%。

第三,对比强相对贫困线和弱相对贫困线及其对应的贫困度量结果发现,尽管强相对贫困度量在发达国家比较常用,但是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收入处于中等偏高水平,现阶段更适合采用弱相对贫困线。

第四,与差异化划线方法相比,全国统一相对贫困线容易高估相对贫困发生率。采用的贫困标准越精细,对相对贫困的识别越精准,但是不便于采取统一的政策措施或开展地区间政策效应比较。因此,科学制定相对贫困识别方案要在贫困度量精准度和操作简便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研究表明,城乡差异化线下的相对贫困综合指数与省际差异化线下的结果较为接近,且方便实施,是一个可以兼顾识别准确度和精简度的权衡选择。


研究启示


根据以上主要研究发现,从科学识别贫困和减少相对贫困出发,可以得到以下政策启示:

第一,采用城乡差异化的相对贫困线。研究表明,全国统一的相对贫困线容易出现过度识别和识别遗漏问题,会高估多数省份的相对贫困状况;区域差异化贫困线并不适合中国现阶段(对相对贫困的测度结果与中国现阶段区域发展现状不符);省际差异化贫困线是对贫困线“本地化”理念的最好实施,也最符合相对贫困的“比较”内涵,然而,“一省一线”会使中国的相对贫困测度工作较为复杂且缺乏可比性。城乡差异化贫困线下的相对贫困综合指数与省际差异化线下的结果较为接近,且方便实施,适合中国现阶段发展特征。

第二,在收入分配的体制机制上更多体现亲贫性和对低收入群体的关注。虽然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减贫效应,但是近年来相对贫困发生率依然不断上升,其原因是收入增长的同时相对贫困线也会同时上升,识别成分导致的贫困增加随之上升。在“识别-增长-分配”分解框架下,分配成分的调节作用十分突出,即当收入分配趋于均等化时,不平等程度降低,增长成分和分配成分均有减贫效果,且二者对贫困变化的作用强于识别成分,从而会减少相对贫困;反之,相对贫困则会增加。

第三,实施精准帮扶政策,注重能力帮扶。精准扶贫在2020年以前的脱贫攻坚阶段发挥了亲贫式分配效应,有效改善了农村家庭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在减少相对贫困阶段,可以把精准扶贫转化为精准帮扶,帮扶对象从原来的贫困人口扩大为新脱贫人口、贫困脆弱性人口、低收入人口,帮扶手段从“两不愁三保障”转向扶智和扶志,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农村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品供给能力,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让帮扶对象有能力、有动力、有信心去实现自主脱贫、走向共同富裕,持续减少相对贫困人口。

第四,在城市建立相对贫困和低收入群体监测系统进行动态帮扶。分配不平等是导致城市相对贫困的主要原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速低于城市人口收入平均增速。精准识别、精准帮扶贫困人口在农村取得了成功,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贫困问题的方法。城市也可以借鉴农村的做法来解决城市相对贫困问题,健全城市低收入人口的帮扶机制。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论文数据公开情况:论文附件已在《中国工业经济》网站http://ciejournal.ajcass.org/公开,清单如下:公开程序DO文件正文未报告部分

如在科研工作中使用了作者提供的数据和程序等附件内容,请务必在研究成果上注明引文和下载附件出处
参考文献引用范例:
[1]洪银兴,桂 林.公平竞争背景下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路径——马克思资本和市场理论的应用[J].中国工业经济.2021,(1):5-16.
如果研究中使用了未在杂志纸质版刊发、但在杂志官方网站上正式公开发表的数字内容(包括数据、程序、附录文件),请务必在研究成果正文中注明:
数据(及程序等附件)来自洪银兴和桂林(2021),详见《中国工业经济》网站(http://ciejournal.ajcass.org/)附件。


欢迎订阅2021年《中国工业经济》,邮发代号:82—143。2021年将为广大读者呈现更多高质量的前沿成果。诚邀您一起“畅游”学术殿堂。



推文主编:覃毅

推文编辑:杨涵淇



《中国工业经济》是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类综合性权威理论刊物,重点覆盖国民经济、产业经济、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等学科领域,专门刊发以重大前沿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前瞻性、引领性、规范性最优秀研究成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一批重点资助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学术期刊;曾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最高层次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学术期刊特别奖(2020)、第二至四届优秀期刊奖连续3届一等奖,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工业经济类第一名(历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权威期刊(2014、2018),连续9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2—2020)称号,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A类重要学术期刊(历年),中国工业经济学会核心会刊。


《中国工业经济》官方公众号
微信号:ciejournal

敬请关注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

阅读全文请访问官方网站:http://ciejournal.ajcass.org/

更多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