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中国工业经济》第887篇观点精粹。查阅论文原文和数据等附件,请访问《中国工业经济》网站或登陆中国知网下载。作者:李逸飞,李茂林,李静
单位:管理世界杂志社,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原文刊发:《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10期,原标题为《银行金融科技、信贷配置与企业短债长用》。
近年来,囿于金融管制加之风险考虑,银行控制企业违约风险时往往采取短期信贷策略,使得“短债长用”成为企业融资结构常态,其核心在于融资能力与盈利能力,以一组短债构建一个长期借款组合,从而支持长期投资。短债长用现象本质上是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的短期流动性需求,但一旦企业资金链断裂,由违约风险引发的各类风险会蔓延至整个金融系统。
短债长用作为企业面临外部融资约束时所采取的替代策略,反映了中国传统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实体企业迫切需要新的金融服务模式。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量子计算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变革的持续推进,金融科技推动金融资源配置朝着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精准化匹配的方向转化,2019年中国金融机构科技投入362.7亿元,其中银行占比高达68.6%,以金融科技为核心的数字金融服务正在重塑中国银行业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指出,要“强化金融机构创新主体地位”并“发挥大型金融机构的带动作用和示范效应”。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银行业金融科技对实体部门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这对于理解金融科技在当前阶段各类金融风险治理中如何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李逸飞、李茂林和李静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10期的论文《银行金融科技、信贷配置与企业短债长用》立足于银行业金融科技创新这一背景,分别从银行信贷供给端和需求端两方面论证了银行金融科技如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并防范投融资结构风险。该文利用中国商业银行部门的金融科技专利数据,结合企业贷款信息实证检验了银行金融科技对企业短债长用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
第一,银行金融科技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抑制企业短债长用,银行金融科技水平每提高1个标准差,短债长用就降低2.68%。
第二,银行金融科技主要通过提升银行信息甄别能力改变信贷配置中供给两端主体的行为:在供给端,金融科技通过提升银行信息甄别能力促进其长期融资供给,主要表现在降低不良贷款率,有效识别潜力增长企业提升长期贷款安全性和收益性;在需求端,银行金融科技提升了企业信贷配置规模从而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同时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长期贷款的期限溢价与长期贷款监督成本,优化企业的信贷期限结构,促进企业长期融资由抵押贷款向信用贷款转型,缓解传统金融对于民企的“融资歧视”,满足成长型企业的长期融资需求。
第三,从市场环境及潜在的经济后果看,银行金融科技的作用发挥与更加健全的外部市场机制环境、企业内部市场机制形成显著的互补关系,对市场关注度和信息披露质量较低企业短债长用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而银行金融科技缓解企业短债长用有利于增加企业未来营收增长率,但同时也加大企业经营风险。
在政府层面,积极推进银行金融科技制度体系建设,提升银行金融科技对企业融资期限错配的优化效应,促进企业融资风险的化解与防范。第一,积极打造新型数字化基础设施,为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开展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基础保障。第二,优化银行金融科技实践推广的市场环境,为银行金融科技应用实践提供良好的数字生态;第三,为银行金融科技创新提供制度支持,提升创新应用空间和创新风险容忍度。第四,强化银行金融科技的监管,健全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金融科技伦理规范体系,依托金融科技“监管沙箱”持续扩容,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风险防范体系。
在银行机构方面,在保障金融安全前提下,促进深化金融科技服务的可得性。第一,积极推进银行传统金融服务体系的数字化调整,全面提升对企业长期信贷的配置能力;第二,提升银行金融科技应用的安全性与合规性,加强与第三方合作技术与应用衔接,提升自身数据治理能力。第三,强化自身创新主体地位,既要发挥主导银行的带动作用和示范作用,也要和外部机构依法合规打造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等创新联合体,推动由底层到应用的系统性专利技术发展。
在企业层面,积极利用银行金融科技产品与相关服务,降低企业经营与财务风险。第一,健全企业自身的信息披露机制,积极形成与银行金融科技产品相适应的企业融资体系。第二,聚焦主业,提振实体业务创新发展。注重企业自身信用资质维护,推动企业向信用资产融资转型。第三,完善企业风险防范体系。既要利用金融科技对长期融资的促进效应推动自身融资结构优化,也要注重提升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防控能力,避免企业过度负债。
论文数据公开情况:
论文附件已在《中国工业经济》网站http://ciejournal.ajcass.org/公开,清单如下:
公开程序DO文件
正文未报告部分
如在科研工作中使用了作者提供的数据和程序等附件内容,请务必在研究成果上注明引文和下载附件出处。
参考文献引用范例:
[1]刘守英,熊雪锋,章永辉,郭贯成.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22,(1):34-53.如果研究中使用了未在杂志纸质版刊发、但在杂志官方网站上正式公开发表的数字内容(包括数据、程序、附录文件),请务必在研究成果正文中注明:
数据(及程序等附件)来自刘守英等(2022),详见《中国工业经济》网站(http://ciejournal.ajcass.org/)附件。
欢迎订阅2023年《中国工业经济》,邮发代号:82—143。2023年将为广大读者呈现更多高质量的前沿成果。诚邀您一起“畅游”学术殿堂。推文主编:覃毅
推文编辑:杨涵淇
《中国工业经济》是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类综合性权威理论刊物,重点覆盖国民经济、产业经济、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等学科领域,专门刊发以重大前沿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前瞻性、引领性、规范性最优秀研究成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一批重点资助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学术期刊;曾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最高层次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学术期刊特别奖(2020)、第二至四届优秀期刊奖连续3届一等奖,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工业经济类第一名(历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权威期刊(2014、2018),连续10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2—2021)称号,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A类重要学术期刊(历年),中国工业经济学会核心会刊。
阅读全文请访问官方网站:
http://ciejournal.ajcas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