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就100万TEU而已,你很牛吗?丨港口圈

港口圈余萍萍 港口圈 2022-10-06


对于动辄今天突破3000万TEU,明天又创纪录实现4000万TEU吞吐量的大型港口来说,吞吐量破百万TEU实属“毛毛雨”,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如果这一百万的箱量来自海铁联运,含金量则“蹭蹭”上升。


你若要问,这很牛吗?小圈的答案是肯定的。甚至可以武断地讲,集装箱海铁联运是多式联运中最薄弱的环节,100万箱量成就的达成,道阻且艰。不信的话,我们可以试着来分析一下现状。


先天羸弱


集装箱海铁联运是指依托海运+铁路运输方式的衔接,为货主提供一体化组织的集装箱运输服务。这一运输方式由于其运能大、污染小、成本低等优势广受欧美港口青睐。


据统计,欧美集装箱港口海铁联运量占比较高:纽约-新泽西港约为10%,汉堡港达17%-20%,洛杉矶-长滩港更是高达30%。反观中国,以海铁联运“大户”之一的宁波舟山港为例,虽然2021年他们创纪录地完成海铁联运量120万TEU,但占据总吞吐量的比例仅为4%。优等生的成绩如此,更遑论其他港口。


但是,不是中国的港口不够努力,实在是土壤太贫瘠。


首先就是进港铁路线的“连而不接”。此前,多数港口在规划上并没有为集装箱海铁联运的衔接预留发展空间,大多数铁路货运站与集装箱码头之间有一定的运输距离,最后一公里要使用公路短驳才能实现海+铁的联运,并未真正实现铁路进港。但如果后续考虑将铁路支线延伸至港区,要充分考虑铁路等级、正线数目、机车类型、牵引种类等问题,同时还有可能面临大量的拆迁工程,建设成本全线上升。


其次,集装箱海铁联运涉及多个业务角色,港口、口岸、铁路及物流园区,对于铁路支线没有延伸至港区的港口,更需要处理外贸货物的监管问题。而多式联运企业整体信息化水平不高,信息共享渠道不畅,企业获取信息的成本高、时效性差、综合利用率低,大家“知己不知彼”的现状,效率和效益都上不去,就导致货主选用多式联运的积极性不高。


困难这么多,难道真是无解的死结?不是的,对于欲大力发展海铁联运的中国港口来说,办法总比困难多。


后天的起色


2021年12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带着“大礼包”来了。其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方案(2021—2025年)明确表示将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提升综合运输效率,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上述方案首先就进行了未雨绸缪——港口在进行集疏运规划时,就需明确铁路用地预留


具体来说,在推动铁路直通主要港口的规模化港区,各主要港口在编制港口规划或集疏运规划时,原则上要明确联通铁路,确定集疏运目标,同步做好铁路用地规划预留控制;在新建或改扩建集装箱、大宗干散货作业区时,原则上要同步建设进港铁路,配足到发线、装卸线,实现铁路深入码头堆场。加快推进港口集疏运公路扩能改造。新建或迁建煤炭、矿石、焦炭等大宗货物年运量150万吨以上的物流园区、工矿企业及粮食储备库等,原则上要接入铁路专用线或管道。挖掘既有铁路专用线潜能,推动共线共用。


对于上文谈到的第二个难点,方案也提出了对口解决方案。


交通运输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将牵头加大信息资源共享力度。加强铁路、港口、船公司、民航等企业信息系统对接和数据共享,开放列车到发时刻、货物装卸、船舶进离港等信息。加快推进北斗系统在营运车船上的应用,到2025年基本实现运输全程可监测、可追溯。


不仅如此,意识到海铁联运重要性的港口,也正积极向各省市争取更多属地支持。无论是上资金,还是政策扶持,能够落地的措施支撑才是重中之重。


但是,港口圈(ID:gangkouquan)认为,虽然发展海铁联运受到国家部委的点名重视,但是并非所有港口都需要一窝蜂涌上来发展海铁联运


与公路运输相比,当运距为400-500km时,铁路运输的优势并不明显,但当运距超过600km时,铁路运输才会表现出较大的成本优势。港口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组合优势和整体效率,将海铁联运、水水中转纳入到多种集疏港方式中去,打造一个 “宜铁则铁、宜水则水、宜公则公”的综合运输服务格局,为货主提供多元服务的“菜单”,才能既满足社会对环保要求的同时,也能符合企业发展的成本管控策略。未来,我们期望看到海铁联运、水水中转、公路运输多种组合比翼齐飞。

由于微信推送机制变化,欢迎大家将港口圈设为星标或点击“在看”,以免错过港口圈每日内容推送。
往期热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