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未中年哀怨深:“洪杨之乱”与江浙文献的凋零
前几年上映的电影《投名状》,以“洪杨之乱”(即太平天国运动)为背景,令观众对那场浩劫获得了一些直观感受。然而还原历史,此巨变对于中国文化的摧残,更值得注意。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清学之发祥地及根据地,本在江浙,咸同之乱,江浙受祸最烈,文献荡然。”梁氏所言,确为实情。
江浙自南宋之后,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镇。清代以降,顾炎武、黄宗羲诸大儒皆起于江浙,被视为清学之开山祖。其后学者辈出,人文荟萃,惠栋、钱大昕、邵晋涵、王念孙、阮元诸学人,浙东、常州诸学派,皆可谓彪炳清学史册。至于王朝更迭之际,诸如宋末、明末之遗闻轶事,多为江浙人士所见、所闻、所传闻,而国家之典章制度,亦多赖之以存。故江浙藏书极富,文献灿然。
乾隆时纂修《四库全书》,其所依据之底本,多半为江浙藏书家所进。为表彰其卓越贡献,清高宗特赏赐鲍士恭、范懋柱诸人《古今图书集成》各一部,并将《四库全书》另抄三部,修建文汇、文宗、文澜三阁以储之,准许江浙士子赴阁观书。
宁波天一阁藏《古今图书集成》书影
谁料数十年后,竟遭遇“洪杨之乱”,使江浙文献凋零殆尽。
公元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数日后,镇江、扬州相继陷落,文宗、文汇两阁之藏书付之一炬,片纸无存。1860年5月,常州、苏州陷落,江苏南部落入太平军之手。1861年,太平军进逼浙江全境,金华、宁波、绍兴相继陷落,是年底,太平军攻入杭州,文澜阁之藏书损毁过半。
然遭此浩劫者,远不只《四库全书》之“南三阁”。太平军所到之处,硕儒名士罹难者既众,而诸家之藏书亦多遭破坏。
朱兰(1800—1873)在其家乡余姚(属绍兴府)被攻陷之次年,曾提笔写道:“乱后图书经浩劫(原注:天一阁书经兵火,已散失无存,余家藏书画亦被毁),死怜手足聚荒阡。”(《补读室诗稿·悼范莲士》)宁波天一阁乃江浙最富盛名的藏书楼,北京故宫之文渊阁即仿其而建,经“洪杨之乱”,阁中古籍善本颇多散失。
朱氏后又有诗曰:“伤心读《丧礼》,转眼毁书巢(自注:寄存张氏励志轩书籍,自壬戌九月十二日贼扰姚乡及悦来市,焚毁殆尽,张卢亦被毁)。”(《补读室诗稿‧自题花间补读图》)。当时江浙诗书礼乐之家,多遭卢毁书亡之厄,于此可见一斑。
至于士人所遭受之心理创伤,更是经久难愈。顾森书(1841—1904)在乱后回到家乡金匮(属常州府),曾写有《里门述感》(《篁韵盦诗钞》卷一),其中一首曰:
旧时书舍柳成阴,劫后归来何处寻。
焦土一场痕历乱,荒城六月气萧森。
身如再世亲朋少,情未中年哀怨深。
离却异乡仍似客,借巢莫定惜归禽。
1864年7月,清军收复南京,“洪杨之乱”基本平定。此时顾氏仅23岁,正值青春年华,然目睹家乡衰败肃杀的景象,竟生出“情未中年哀怨深”的感慨。而这场旷日持久的动乱,更将读书人心中的孔孟之道摧毁殆尽,使其深陷迷茫,不知何去何从,乃至发出“无枝可依”的哀号。
迷茫过后,当时学者多如梁启超所言:“转徙流离,更无余裕以自振其业,而一时英拔之士,奋志事功,更不复以学问为重。”众人开始热中于“经世致用”,无暇于纯学术的研究,“为学术而学术”之精神不复存在,清代学术从此走上畸形发展之路。
更可悲者,面对“洪杨之乱”与江浙文献的凋零,清代诸贤处动荡之际而无暇言之,当代诸君囿于种种因素而不便言之,令人好不感慨。
本文原载台湾《人间福报》2013年2月26日,经作者授权独家刊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