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号的破灭:只生一个好!
中国人最讲究孝道,天伦之乐也是最重要的幸福指标。
《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中提到,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承担照料责任。
这句话戳中了无数普通家庭的痛处。
你陪我长大,我养你到老,很多人都无法实践这个诺言。
去年,网上有个不孝子的故事引来无数愤慨责骂。
父亲病重不治,儿子请假回家送终。
没想到老父亲一直没有咽气,儿子急得真跺脚,丧尽良心地说:
“你到底死不死,要死就快点,我只有7天假期!”
是什么原因泯灭了儿子的人性呢?
这个不孝子身上,一方面让人看到孝道的沦丧,另一方面也看到农二代的卑微。
那些离开黄土进城的农二代,能在城市立足谋生已属不易,如何照料父母老人是个大难题。
首当其冲的问题便是住房。
城市房屋的设计构造,根本就没考虑养老问题,甚至与二胎、三胎也不兼容,是把家庭人口数量压抑到极低。
三居室是普通家庭住房的天花板,在这样的房子里让人生二胎、三胎,再照料双方父母几乎是不可能的。
更不要说还有人只能住一居室、两居室的房子。
一套房子就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多买一套给父母也不具有普遍现实性。
除了居住难题,还有社会保障壁垒。
目前,跨省住院费用直接结算服务已在全国范围内开通,什么时候能够全部打通包括门诊费用在内的全部障碍也值得期待。
除此之外,还有巨大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心理差异。
对于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老人来说,让他们放弃田园进城,可能并不是最优选项。
有位网友留言说,她把母亲接到北京后,老人不适应大城市人多车多快节奏和高消费,女儿上班后就待在陌生的城市里,感觉非常寂寞抑郁。
老人进城不适应,年轻人能离开城市回到老家吗?
最近,辽宁抚顺有位女士做了一个大胆决定,辞职回家陪着爷爷奶奶。
原因是有次回家,爷爷拉着她算了一笔账,说如果自己能再活十年,孙女每年回来两趟,就能再见孙女20回。
这笔账算得让人心酸,哪个家庭不是如此,儿女一年回家几次,回去能陪老人多长时间?
为了孝顺毅然辞职回家,这种事只是个例。
对于更多人来说,城市无处安放灵魂,乡村无法容纳肉身。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巨大的城乡差异,早已撕裂人的灵魂和肉身。
现在是身不由己无法陪伴照顾老人,再过二三十年,随着农一代逐渐飘零消逝,弥漫的可能是无尽惆怅与乡愁。
当故乡的老屋变空,一代人的根脉将彻底斩断。
除了城乡差异,还有不可忽视的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养老困境。
“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
这句口号深入人心,到头来才发现,国家和社会能提供的只有公共服务和基本物质财富,更核心的养老需求只能靠家庭、靠子女来实现。
头几天,天津有位老爷爷用轮椅推着老伴去医院看病,由于年纪太大,医院的标识牌都看不懂,连路都找不到,最后急得躺在地上嚎啕大哭。
此时此刻,国家在哪里,子女在哪里?
我反复强调,养老是现实的吃喝拉撒,是看病抓药,是衣食住行,是含饴弄孙。
人不到老不知难,没有年轻人的支持,老年人难有尊严。
还有最最悲惨的失独家庭,这个数量也是以百万计。
他们只生育了一个孩子,当白发人送走黑发人之后,剩下的只有冰凉和孤苦。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8.7%。
未来10至15年,这个数字和比例将直线上升。
城市化不可阻挡,人口结构失衡不可阻挡,整体未富先老不可阻挡,这些现实困境无法改变。
子孙绕膝、天伦之乐,中国人传统的幸福景象已不可挽回地渐行渐远。
如何拉近子女与老人之间的距离,迄今为止谁也给不出答案。
莫言:蛙
人老如晚秋,冷暖情自知。
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活法,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酸甜。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担起身上的责任,既对我生的人负责,更对生我的人负责。
在满眼欲望的城市异乡,不迷失于名利,不苟且于重压,时时惦念、经常慰藉自己的生身父母,让他们温暖且踏实地静享夕阳余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若有余力,也请对身边的老人友好一点、和善一点、扶助一点。
因为,我们也终将有老去的那一天。
盼阳光再暖一些,日子再慢一些,只闻花香,不谈悲喜。
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