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读书日 | 旅院人,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

旅院新闻中心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2021-09-24

古人有言:“腹有诗书气自华。”今人有语:“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旅院人,不仅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好河山和世界各国风情,也在书海中汲取行走的力量。

2018年4月23日,第23个世界读书日,关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闪耀的思想光芒,难以穷尽,但旅院学子在这个特殊的节点,愿捧出心中挚爱,与你分享阅读带给自己的心灵启迪。阅读是一种信仰,每一天都应是读书日。

编者按



(壹)当我被哲思雕刻

 

我是否真实存在,又能否无可取代?

花未眠,我未醒,生因何而美,又为何而活?

我们是否理性群聚,又能否抗拒盲从?

梦未停,我未行

也许理想从不应只是个完美的假定

 

@15级 一位以文为名的作者:

赫尔曼·黑塞  

《德米安》


“每个人并非只是他自己而已,他也是无可取代的一个点,世界的现象在这个点上交错相遇,仅仅这么一次,以后不会再有。所以,每个人的故事都很重要,都永恒神圣,任何人只要活着,并履行大自然的意志,他就是一种传奇,值得佩服、尊敬。灵魂在每个人身上成形,创造物在每个人身上受苦,救世主被定在每个人的十字架上。”

黑塞的哲学小说兼具德意志的深刻和东方的神秘,从而具有一种幽邃的吸引力,与其追寻自我的主题相得益彰。黑塞将人看作世界的映射,纵使平凡怪诞的设定也最终会显现伟大神圣的光辉。这为追寻自我提供了充分理由,也为自我存在提供了充分宽容。但同时对整个世界的沉重也涵着深刻体委,而这正是传奇所在。于是,自我、宽容、激进和丧完成了统一,我为光怪陆离,我为万象归一,作为年轻人追寻自我的领路人,黑塞当之无愧。


@15级 一位以文为名的作者:

川端康成  

《花未眠》


“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未眠。 如果一朵花很美,那么有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要活下去!’”

散文《花未眠》是川端凌晨四点醒来后写就的。当时,他发现海棠花在夜晚还盛放着,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美的哲学思考。川端从时常生活的琐事中得到了美的感悟,散文完美地展现了川端对于美的敏锐的感受能力。中学时读不懂这类美学文章,感觉矫揉造作的色彩过于浓重,直至大学才大略懂得。大概是没有我和欲之前,是察觉不出美的缘故吧。这就是常说的意义。

@17级 书呆虫:

古斯塔夫·勒庞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勒庞本就是社会的“边缘人”,他保持清醒的头脑,基于对民族史的研究以及心理学和生理学知识背景,在本书中深入地剖析了群体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从法国大革命的动荡以及对以往群体行为例如圣巴托勒缪大屠杀的深入剖析,透视了社会服从和过度服从、群众的反叛、受别人支配的自我、人的自我异化和官僚化以及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细品此书,我们能够从对自身心理特征的了解过渡到对群体、对社会行为的了解,并追求理性的思考和行为。但受到时代的局限,勒庞在书中也有“不信任妇女和儿童”等在今天看来并不正确的观点,因此还需仔细甄别。但种种偏颇并不能影响《乌合之众》在心理学领域的地位,勒庞,还是最熟悉群体的那个“局外人”。


@17级 11:

韩少功  

《完美的假定》


"理想的核心是利他,而利他需以他人的利己为条件,为着落——绝不是把利益视为一种邪恶然后强加于人。光明不是黑暗,但光明以黑暗为前提,理想者以自己并不定赞同的众多异类作为永远忠诚奉献的对象。"

在本篇中,韩老先生喻“理想”以“完美的假定”,如同数学中美丽的一次日出——根号-1,从流淌的历史长河中解析了理想之于社会与人的维度与力度。

昔日革命党人的理想主义不能够被社会接受,因此如果将理想遏制在社会的摇篮中它便失去了反抗性的生命力;现世万物终归于一利。“我们已经习惯了宽容这些并不违法的体制化庸俗,我们已经习惯把崇高一类的词语,当作战争或灾难关头的特定文物,让可笑的怀旧者们去珍藏。”

似乎这些反抗性的伟大,已经不那么伟大了。

但如同吉拉斯在庆祝胜利的声色犬马的晚宴后毅然笃定,将长夜的平静注入双眼;如同尼采似乎发了疯似的,与一匹瘦马悲伤共享、同病相怜。革命党人和哲学家是社会大众在历史投射的缩影,历史曾将理想贬低到泥土中,却又是经历了历史的磨练,理想从泥中重生而花开。

  理想从来不应该永远仅是一个完美的假定。


(贰)当我于情节震颤

 

我身觉在狱中挣扎

在这名为生活的牢笼中浮沉

夹缝的生长无法阻碍对心的朝圣

颠沛的生活无法抑止对爱的献身

我行进于暗夜披荆斩棘

相信终将迎接黎明沐浴曙光

 

@16级 胡逸开:

冯唐  

《万物生长》


"我要用尽我的万种风情,让你在将来不和我在一起的任何时候,内心无法安宁。"

《万物生长》是冯唐出版的第一部小说,也是他第一部被搬上荧幕的作品。小说讲述了一个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全国最好的医学院摸爬滚打,时而向上时而向下的故事。冯唐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难以概括,剧情跳跃,好像是一篇篇零碎的记忆凑成的,没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所有东西随意地摊成一大片,但每一个部分都耐人寻味,十分贴近生活,这本小说也不例外。《万物生长》的描写角度大胆刁钻,蟑螂、厕所、一地的医学标本,还有冯唐最喜欢深挖的情欲。似乎他整本书就干了一件事——告诉你顶尖大学的学生的生活不仅不超凡脱俗甚至还俗不可耐——但人家该学的该赚的该泡的一样没少,气死你。拼命把高雅的东西拽下来,揉到泥土里,狠狠踩上几脚,之后给你看它们破土而出的过程,这就是《万物生长》。

 

@17级 许庭:

蕾秋·乔伊斯  

《一个人的朝圣》

我们是否也不知不觉地像哈罗德一样,对最爱,最亲近的人却用了最错误的方式表达爱。哈罗德承担的后果是巨大的——儿子自杀,妻子怨恨,可能已经放大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是我还是为之一震,因为我也曾犯过同样的错误,我也曾被上一代的错误延续。

但我是幸运的,我在哈罗德的荆棘之行中,心中的阴翳也一点点地驱散开来。我决定将这种错误扼杀于摇篮,并用爱反哺我最亲近的人。

@17级 杨秀思:

余华  

《活着》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

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 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活着》这部文学作品,亦可谓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作者用最朴素的语言叙述了中国二十世纪的不幸和艰难。主人公福贵,经历的每个悲剧都很沉重,每一遍阅读,福贵麻木的痛苦都好像压住了我的身体,令人无法喘息。我悲怜贵一生的起落和苦难,但在社会动荡和政治变革的时代,贵却也只是苦难代价小小的缩影,或许千千万万的人都如此,默声背负着时代的不幸走完一生。但人这一生一定有所谓的评价吗? 或许,每个人都有过完一生的方式,没有任何人有资格评价别人的人生是所谓苦痛或幸福。


@16级 一位以文为名的作者:

东野圭吾  

《嫌疑人X的献身》

很久之前看的书,现在回想起来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物不是屡破奇案的汤川,而是书中自首认罪的石神,他的智慧、冷静和深沉的爱令人折服。全书构思巧妙,情节紧凑,故事最后揭示了石神杀害难民以代替富坚慎二尸体的秘密,让人惊叹于作者创作之大胆和对人性之洞悉。石神残忍地杀害了难民,但也是情理之中,因为通过书中多处很棒的细节描写我们可以认识到石神为了自己喜欢的人可以不顾一切,这也为最后秘密的揭示埋下了伏笔。

 

@17级 林荫:

东野圭吾  

《白夜行》


"有些人一辈子都活在太阳的照耀下,也有些人不得不一直活在漆黑的深夜里。人害怕的,就是本来一直存在的太阳落下不再升起,也就是非常害怕原本照在自己身上的光芒消失。”


(向上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一边是罪,一边是爱。

一边是黑,一边是白。

一边是正,一边是邪。

一边是显,一边是隐。

桐原亮司说:“我的人生就像在白夜里走路。”表面上纯洁美丽的雪穗是罪恶的,她黑暗的童年阴影无法去除,所以生命中没有太阳。桐原亮司表面上是神秘而且阴暗的,他承受了父亲罪行的后果,为雪穗不惜一切,他代替了太阳,成为雪穗的亮光,她便可以在白夜中行走。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双线并行,终归一处。桐原亮司线明写了他的所为,唐泽雪穗线则较为隐晦,看似没有什么关联,但是行文越下则越清晰,尤其是当那个“秋吉雄一”与桐原亮司的形象一步步重合时,一切仿佛迷雾散去,令人豁然开朗。桐原和唐泽就像共生体一样,唐泽只用走好她人生的“红毯”,而桐原负责为她驱走一切黑暗与阴霾。为了“给她幸福”,他可以不择手段。

桐原死了。他早该失去生活的意义的。他在这世上孤苦伶仃,唯一生活目标也不过是用尽卑劣手段掩盖过去、保护一个化作抽象概念的女人。

若雪穗与亮司之间有爱的真挚,他们也完全可以一同自首,寻求心灵的解脱。一起判处死刑或是一起在牢中生活,他们爱而在一起,又有什么畏惧呢?可他们不会,永远不会。

他们都有自私的一面,也希望有完整自由快乐的生活。也许他们性格相似,都不甘于一起在桎梏中终老。他们都说出了关于太阳与黑夜的话,他们的内心也有脆弱。

在我看来,男女主人公并非可以说有完整的男女间的爱情。而整个故事对我而言,更有一番励志的味道。在生活将最糟糕的处境推给你时,还依旧要强撑面对。

雪穗一次都没有回头,她背后是她整个几十年糟糕的人生。纵使没有太阳,纵使不知意义却依旧奋斗着。前路漫漫,生活总在对你开着无数玩笑。桐原用几近信仰的剪刀结束生命,雪穗依旧要独自背负崭新的生活。

 

(叁)当我把往史焕新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人物的雄韬伟略,时代的波澜壮阔

都印刻于历史之典永不磨灭

过去也许从未过去

它是我们的初心之源亦是明向灯塔

所有过往亦皆为序章

 

@17级 刘苏玥:

王开岭  

《古典之殇》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

我们走了很远很累,却忘了为何出发。”

在时代的催促中,我们拔腿走向新生活的彼岸,对生活过的“老土地”,我们或无情地斩断,或惋惜地告别,可是忘记了来路,又要怎样走上归途呢?这本书,是对故乡的祭奠,是对过去的祭奠,是对人类的童年的祭奠,是对原配的世界的祭奠。


@17级 范书:

傅高义  

《邓小平时代》


“邓小平终其一生都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他引导着中国的转型——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使得这个国家和他1978年接手时相比,变得几乎难以确认。”

“历史人物传记,写的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直到现在,我们仍生活在邓小平时代。”邓小平已经逝去,但他所重生的这个国家却生机勃勃着。

这本书告诉我如何作为中国人来看中国的发展。我感受到了中国的不易,学会不再苛刻,而是选择期待与接纳。中国人有自己的路。

读书贵在有思,读史贵在有鉴。如是而已。

 

@17级 卫杰:

沃尔特·艾萨克森  

《富兰克林传-An American Life》


“我承认对某些经常思考的人来说,孤独未尝不是一种愉快的新鲜体验。

目送你离去,直到我戴上眼镜也看不见你的身影为止。”

富兰克林,美利坚历史上第一位代表性的人物。在其84年的生命中,历经了殖民地时期的压迫和斗争、启蒙时期的开化和文明、大革命时期的独立和美利坚民族的建设,他见证了美国建国之初的所有大事件。

他是浪漫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结合,孕育了早期的美国精神;他是道德与利益的平衡者,27岁时便提出了“道德完善计划”以实现自我完善,散发着日后美国的魅力。他是平凡的,他也曾写到“想家,希望回到家,扑进我贤惠的妻子和孩子们的怀抱中,一动不动”这样令人动容的语句;他又是如此不凡,他的一生都在探索真知中行进,他将一生奉献于为国家民族争取权益的事业中。

这位在美国政治界德高望重的前辈总是被我们认为是一位探求天火之谜的那位年轻人,殊不知,他是美洲世界文明开化,思想启蒙,意识觉醒的先驱。这本传记真实记录了富兰克林从出生贫民家庭到终老费城的传奇一生,展现了“第一个美国人”的真实生活,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


据统计,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人均每天读书20.38分钟,人均阅读电子书达10.1本。你的阅读数量和阅读时长是否达标了呢?

如果还在怀疑“读书的意义在哪里”,不如到图书馆和书店走走,探寻你真正喜欢的读物吧。当你真正爱上阅读,你会发现,书籍“有一个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籽留在我们身上”。

阅读是一种信仰,每一天都应是读书日。



文字:旅院学子(P.S.读书分享文字含部分删改)

编辑:刘诗梅

出品:旅院新闻中心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