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研资讯 | 可持续食物系统——曾国军教授团队研究成果

研究

问题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饮食系统也正在面临诸多挑战。城乡迁移、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不断提高的健康和福祉意识重新塑造了公众对食品的需求,包括食品的可获得性、种类、数量和质量。在消费端,公众对中国的饮食系统存有原真性缺乏、安全程度较低、食品营养价值不清等方面的负面印象。在供给侧,国内饮食产业对食品安全和食品营养关注有余,而对原真性关注不足。流动性背景下,基于“全球化”与“地方性”冲突的背景,无论是“无意识传承”抑或“有意识创造”的饮食文化生产,所面临的“原真性和食品健康两难”、“饮食文化保护与创新悖论”等问题均悬而未决。同时,如何使用“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控制和追溯体系,既保证饮食生产过程中标准化的原真性,又确保加工和配送过程中的食品安全和食品安健康,成为饮食系统必须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研究

发现


提出了分析“可持续饮食系统”的三阶段模型。饮食系统的可持续性,是饮食地理研究的重要议题,随着粮食危机、食物浪费问题的发酵,该议题日益受到关注。分析饮食系统的可持续性,需要从历时性视角剖析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关研究的价值取向和研究议题。这一领域的研究虽浩如烟海,但对饮食系统的历史发展分析十分匮乏。本团队的研究,从数量可持续、质量可持续、关系可持续的视角,梳理了相关研究的历史脉络,补足了现有研究的缺口,为可持续饮食系统的理论研究奠定了研究基石。


从“人-食物-地方”关系视角,提出了“可持续饮食系统”的价值内涵。饮食系统渐成为地理学、生态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的热点议题,但无论是哪个领域,都未能清晰梳理可持续饮食系统的可持续逻辑。由此造成的问题是,对饮食系统可持续的发展方向缺乏判断。本团队认为食物是人地关系的媒介,反映了地对人的供给和人对地的需求。因此,可持续饮食系统需要在“人-食物-地方”三者关系中寻求可持续的进路。该视角拓宽了相关研究的话题,丰富了“可持续饮食系统”的理论内涵。


可持续饮食系统的尺度转换

整合了饮食地理领域的相关研究。饮食研究涉及学科领域繁多,研究范式也纷繁复杂,尽管有研究尝试统合现有研究内容,但是很难将所有议题统合到整体性的完整的分析框架。由此造成的问题是,既有研究缺乏整体性的整体框架能触及饮食研究的根本性问题。为此,本团队以可持续饮食系统为导向,梳理了相关研究的脉络,并联系“人—食物—地方”三者关系,梳理了饮食之于地方的环境伦理,饮食之于人的饮食伦理等议题。为整合饮食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实践

启示


彰显可持续饮食系统的中国立场。驳斥了西方主导的可持续饮食系统的话语霸权,通过建立可持续饮食系统的“人—食物—地方”分析框架,详细分析了饮食系统从数量可持续、到质量可持续,再到关系可持续的演变发展过程,而且为统合国内外、中西方的饮食系统研究,融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等,提供了理论创新,表达了中国消费者在餐饮和家庭的饮食伦理。特别是提出的“关系可持续”阶段,则为饮食、地方、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为指导饮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可行的方案。本团队的可持续饮食系统研究,是基于国内外饮食系统的历史经验,分析未来饮食系统的发展方向。由此,团队为指导饮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具体而言,饮食系统涉及到了环境、生态、人类、动物等地方和人体的全部内容,未来的饮食系统政策需要综合考虑饮食发展方案为人类福祉、环境等议题,提供全方位的考虑和评价方案。

立足饮食消费端,拓展了饮食研究视域。在学术研究方面,本团队打破了以往国内研究仅关注饮食产生端的不足,立足饮食消费端,融合多学科方法,推动国内饮食研究与国际接轨,并创新性地提出了跨地方、品牌升级、饮食伦理、原真性标准化悖论等议题,扩宽了中国饮食研究的研究议题范畴。完成理论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与餐饮行业的跨地方扩张和经营管理实践,并且为指导饮食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案和路径。此外,通过与中国食文化大会联合举办系列会议“饮食文化大会”,联合业界、学界、政界等,推出了饮食产业长期可持续和创新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社会影响和成效十分显著。

曾国军教授饮食地理与酒店管理研究团队
“可持续饮食消费、中产阶级与饮食伦理”国际合作研究组

相关

研究


[1] 曾国军, 王荷, 徐雨晨. 他山之石,如何攻玉——小企业拼凑外部资源加快品牌建设机理研究. [J]. 南开管理评论, 2022.[2] 曾国军, 王荷. 邻近性培育下的食品信任构建:基于生鲜零售企业蕃薯藤的案例研究[J]. 管理评论, 2022.[3] 曾国军, 李忠奇, 陈铮, 周尚意*. 流动性视角下中国流行菜系的空间扩散格局及其文化地理逻辑[J]. 人文地理, 2022.[4] 曾国军, 林家惠, 钟淑如*. 流动群体跨地方饮食适应的多元策略及身份协商:广州案例[J]. 地理科学进展,2022。[5] 钟淑如, 王龙杰, 徐雨晨, 曾国军*. 可持续饮食系统的尺度逻辑:以中国、巴西、南非为例[J].地理学报,2022.[6] 钟淑如、王龙杰、曾国军*. 跨越地理边界的地方性食物:以广州流动群体的饮食消费为例[J]. 人文地理, 2022.[7] 钟淑如, 张小萱, 曾国军*. 跨国移民饮食适应研究进展与启示[J]. 人文地理, 2022.[8] Qiu Shangzhi (Charles), Wu Laurie, Yang Yanjia, Zeng Guojun*. Offering the right incentive at the right time: Leveraging customer mental accounting to promote prepaid servic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https://doi.org/10.1016/j.annals.2022.103367.[9] Wang He, Zeng Guojun* & Zhong Shuru *. Exploring Consumer Trust in Extrinsic Quality Cues for Pork Products in China[J]. Journal of Food Products Marketing, 2022, https://doi.org/10.1080/10454446.2022.2053024.[10] Xu Yuchen, Zeng Guojun*. Not eating is a loss: How familiarity influences local food consumption[J]. Tourism Management, 2022, 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2021.104479.[11] Zhong Shuru, Yulin Chen, Zeng Guojun*. Multiple problematisations: The logics governing wet markets in two Chinese cities[J]. Urban Studies, 2021, https://doi.org/10.1177/00420980211028115.[12]  曾国军, 吴洁*, 王龙杰. 他者的身体实践与城市公共空间融入研究——以“麦宿者”为例[J]. 人文地理,2022.[13]  曾国军, 梁月和. 中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变迁[J]. 数量经济研究,2022(2).[14]  梁馨文, 曾国军*. 跨地方饮食品牌重塑理论模型的验证与拓展——以星巴克为例[J]. 热带地理,2021,41(06):1236-1245.[15] Yuan Bocong, Li Jiannan*, Zhao Hairong, Zeng Guojun*. Global Population Aging, National Development Level and Vulnerability to the Pandemic, Risk Management and Healthcare Policy, 2021:14 705–717.[16] Li J., Yuan B. * & Zeng G. *Campus Policy on Tobacco Prohibition and Tobacco Use among Youth in Sub-Saharan Africa: An Investig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s of School Personnel. Risk Management and Healthcare Policy. 2020, 13, 1939-1950.[17] Jiannan Li, Bocong Yuan*, Guojun Zeng*. The Attitude Towards E-cigarette, Disengagement Belief, E-cigarette Health Literacy and Susceptibility Among Youths and Adolesc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olescence and Youth, 2020, 25(1), 849-860. [18]  曾国军,徐雨晨,王龙杰,钟淑如.从在地化、去地化到再地化: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地关系转型[J].地理科学进展,2021,40(01):28-39.[19]  曾国军、梁馨文.旅游目的地饮食原真性再造:以阳朔西街啤酒鱼为例[J].人文地理.2020 (3),48-57,103.[20] Zhong Shuru, Crang Mike, Zeng Guojun*. Constructing freshness: the vitality of wet markets in urban China, 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 2020,37,175–185. https://doi.org/10.1007/s10460-019-09987-2. SSCI Q1[21]  曾国军,王龙杰,吴洁. 饮食与旅游研究的历史演进与若干判断[J]. 旅游研究,2019,11(4):1-5.[22]  曾国军,吴利利. 跨国饮食品牌认同的心理机制研究[J]. 旅游论坛,2019,12(5):73-82.[23]  曾国军、王龙杰. 可持续饮食系统的研究进展与理论框架[J]. 地理研究.2019 38(8)2068-2084.[24]  王龙杰、曾国军*、毕斗斗. 信息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2001~2014年省域面板数据[J]. 地理学报. 2019, 74(2):366-378.[25]  曾国军、王龙杰. 饮食文化生产中的原真性、食品安全与食品健康[J]. 旅游导刊. 2018, 4, 15-29.[26]  曾国军、张清宇、周世平. 价值共创视角下的操作常规与动态能力——以广州和苑酒家的两家分店为例[J].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18, 11(1): 19-34.[27]  曾国军、陆汝瑞. 跨国饮食企业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星巴克在广州[J]. 人文地理. 2017,32(6):47-55.[28]  曾国军、陆汝瑞. 原真性与标准化悖论:饮食文化的消费情境与生产者响应[J]. 旅游导刊(创刊号). 2017,1(1):60-75.[29]  曾国军、陆汝瑞. 星巴克在中国大陆的空间扩散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J].地理研究. 2017,36(1):188-202.[30]  曾国军、孙树芝. 跨地方饮食品牌重塑的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J]. 地理学报. 2016,71(2):338-351.[31]  曾国军、孙树芝. 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鲜芋仙的原真标准化过程[J]. 热带地理. 2016,36, (2):151-157.[32]  曾国军 刘梅 张欣. 餐厅收益管理策略研究:基于富力君悦酒店凯菲厅的案例[J]. 旅游学刊. 2016,31(2):86-96.[33]  曾国军、吴炎珂. 饮食文化空间的符号化生产:广州主题餐厅的案例[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69,(2): 83-91.[34]  曾国军、李凌、刘博、陆汝瑞. 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中的原真性重塑:西贝西北菜在广州的案例研究[J]. 地理学报. 2014,69,(12): 1871-1886.[35]  刘晨、蔡晓梅、曾国军. 西方厨房研究及其对中国文化地理空间研究之启示[J].热带地理,2014,34(4),438-444.[36]  曾国军、刘梅、刘博、蔡晓梅. 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过程研究──基于符号化的原真性视角[J]. 地理研究. 2013, 32(12), 2366-2376.

您可能错过的精彩




  中山大学海洋遗产与海洋旅游青少年夏令营招募通知(一号通知)
☆  专业导学公开课丨张骁鸣:旅游打开世界——“过去”与“未来”之间
  喜讯丨我院Jong-Hyeong Kim教授和黄业坚教授入选2021“中国高被引学者”


图文来源:曾国军教授研究团队

编辑:吴映雪

初审:刘俏芬

审核:徐红罡 徐永怡

审核发布:张东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