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村振兴怎么做?中大不同学科的专家联手把脉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山大学 Author 促进乡村振兴的


生物学、农学、历史学、哲学、公共管理、地理科学与旅游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多学科专家强强联手,是为了什么呢?

乡村振兴学科交叉沙龙

原来,中山大学近年来定点帮扶云南凤庆和连州丰阳镇,取得卓越的成果。近日,由科学研究院主办、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生物国重)协办,生物国重主任、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何建国和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旅游学院教授孙九霞作为召集人,组织校内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召开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中山大学学科交叉沙龙(第2期),回顾过去乡村定点帮扶的经验,规划未来乡村振兴的方向。


何建国


孙九霞


跨学科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中山大学有能力承担乡村振兴的重任。”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梅说。


何建国教授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并抛出乡村振兴的若干问题:未来农村的定位是什么?乡村振兴的难点、卡点、痛点如何解决?中山大学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当发挥怎样的优势?多名不同学科的教授从各自的领域出发,为乡村振兴提出“金点子”


发展产业,让技术支撑落地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当中,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落地是必不可少的,而让技术支撑落地的前提是深入了解乡村可是我们真的了解乡村吗?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国重教授陈瑶生谈及自己考察广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山乡弄烈村的经历。“其实我们有很多技术,但是根本没有应用到村里。”陈瑶生说。


陈瑶生


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究竟缺什么?品种和技术、数字化管理、人才、资金、销售……正是这些因素的缺席,导致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发展不顺利。养猪技术不落地,养猪的诸多问题都得不到解决。怎么解决这些问题?陈瑶生提出标准化与规范化的解决方案。


“由智能连接、互联网智能养猪平台、协同养猪共同构成的智能化养猪是未来的养猪场景,生猪产业链数字化、生猪产业大数据平台架构、人工智能介入、智能化养殖体系打造都将应用到未来的生猪产业当中。”陈瑶生说。


“应当充分发挥中山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把中大的科技基因嫁接进去。对于产业链的问题,我们可以依托几个方面的力量:学校科研院的力量、龙头企业的力量、社会团体的力量。”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黎祖福说。


黎祖福


除了科学技术,陈瑶生认为农产品的文化内涵也是不可或缺的。他建议打造“猪中唐老鸭”,给偏重科学技术的格局注入人文精神,唤回人类关怀。


依托企业,实现造血式脱贫


在很多地方,企业助力乡村脱贫的模式获得成功。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国重教授曹永长提到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例子。


温氏股份开创了启动易、风险低、销路稳的“温氏模式”,通过“公司+农户(家庭农场)”的形式,将贫困人口纳入到公司产业链条、共建共享体系之中。基于对中国农村贫困状况和养殖农户的深入了解,温氏依托产业优势与各地子公司资源,形成了以“温氏模式”为基础,产业发展、转移就业、扶志扶智相结合的温氏扶贫路径


“‘温氏定制扶贫模式’是公司扶贫成功的法宝。公司依据贫困户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扶贫模式,实现效率的最大化。我们中山大学和企业合作,落实科技项目,促进产业创新,共同推动乡村振兴,相信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曹永长说。


曹永长


扶贫扶智,培养乡村“领头羊”


乡村振兴是目标,扶贫扶智是保证。曹永长提到,如何帮助农村持续性地走在振兴的道路上,人才培养的力量不容忽视。在帮助农户地区发展支柱型产业的同时,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支持农户用自己的劳动脱贫致富。当农户逐渐成为“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有文化”的“四有”人才,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想法才能更好地落到实处。


农学院、生物国重教授谭金芳认为“人才先行才能真正助力乡村振兴”。如何走出乡村人才稀缺的困境?国家利用5年时间,运用多样的形式和要求培养100万名具有综合的知识、扎实的技术、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乡村振兴人才,打造100所左右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优质学校。在育人理念、专业特色、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培养资源等多方面实现人才培养,同时构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机制。谭金芳认为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有两部分,一是完整的培养架构,二是有力的政策支撑。双管齐下,真正做到“人才先行”。


谭金芳发言部分内容


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作为国家重点关注的两项工作,其目标都是为了满足乡村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但二者也有一定的差别。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中艺认为:“乡村振兴比脱贫更加需要教育的参与。”乡村振兴的需求比脱贫更加全面,涉及到文化素养、科学技术、产业技能等多方面,更加注重农民个体的成长。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独特作用,提高农民的能力、文化、素养和责任感,成为高质量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杨中艺发言部分内容



城乡融合,推进扎根型城镇化


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造成了乡村人口的流动,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方向。哲学系教授吴重庆谈到县域的乡村振兴,给出了国家统计局在2022年1月的数据,说明城市对乡村民众的吸引力比之乡村要高得多。同时,吴重庆以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山东省、广东省常住人口呈增长之势的县域为例,发现在几省交界之处的某些县域呈现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城市由于自身的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完善、经济发展较好等原因产生了虹吸效应,将乡村人口吸引到城市。对于这一点,吴重庆说:“农民没有在城市彻底扎根之前,要保证他们在乡村的后路,让他们在城乡间可进可退。”县域要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做好城乡发展的桥梁,带动乡镇的建设。


吴重庆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岳经纶分析了我国的公共服务呈现重城市、轻农村,农村在医疗、教育等多领域都难以满足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情况。针对乡村目前的问题,乡村振兴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域统筹,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岳经纶认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虽然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振兴总要求行列中,却是实施五大振兴不可缺少的动力引擎。


岳经纶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发展。在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杨忍看来,乡村振兴的目的是实现乡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互补发展。杨忍提到乡村振兴的实现可以走“五个激活”(激活市场、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政策、激活组织)的驱动路径、“五位一体”(农民主体、政府主导、企业引领、科技支撑、社会参与)的协同路径和“五对关系”(乡村和城市、政府与市场、人口与流动、表象与内涵、短期与长期)的把控路径。杨忍认为“乡村振兴首要解决的是内生可持续发展和多元空间的有序治理”。乡村不单是一个经济增长的空间,还应该具有多元价值,在生态、社会、情感、技术等多方面发挥作用。而乡村振兴要发挥乡村的巨大潜力,做到乡村与城市协同发展,打造扎根型城镇化。


杨忍


特色小镇,“小而精”的新思路


如何在实现乡村社会现代化的时候,留住乡村的本色,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文化建设成为乡村发展的特色。历史学系教授刘志伟以顺德榕树头基金会在青田村的乡村振兴工作为例,具体介绍了青田村如何实现乡村发展并成为其他乡村发展的范式。基金会在助力青田村发展时表示,基金会关注村庄背后的灵魂。刘志伟说:“乡村振兴不是去乡村化,相反是要留住乡村,将乡村的基础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乡村,一旦去乡村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就丢失了,更难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早已脱离了农耕生活的珠三角洲,青田村不但保存乡村的景观和生活空间,乡村文化传统和社会机制也一直延续着,为我们探索乡村振兴之路提供了一种范例,值得我们去做深入的研究。


刘志伟


旅游学院教授孙九霞则从旅游发展的视角寻找乡村振兴的新动力。浙江省特色小镇的成功证明了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经。孙九霞认为旅游驱动下的特色小镇发展和乡村振兴要真实地反映乡村的特色,以特色刺激旅游消费需求。孙九霞用哈维的“三级资本循环”来理解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的三个阶段。在资本的初级循环中实现农业到乡镇工业的转型,在资本的次级循环中建设美丽乡村,然后在资本的三级循环中走向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孙九霞还以旅游学院正在做的西藏夏乌村为具体案例,从夏乌当地的特色入手,打造具有夏乌之美的特色村庄。找到乡村内部的特色,以乡村自生动力带动乡村发展,成为乡村振兴“小而精”的新思路。


在专家们看来,中山大学在乡村振兴上应当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思考国家需要什么,中山大学能做什么,组织各种范围的深入探讨,确定中山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的重点发展方向以及人才队伍的情况;第二步是跟政府相关部门继续对接,争取政府的支持。

“各学科专家的助力为学校的乡村振兴工作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乡村振兴贡献了中大智慧,将有利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顺利开展。”校工会许东黎常务副主席对学校未来的乡村振兴工作充满信心。


您可能错过的精彩




☆  旅游学什么?罗秋菊教授带你看看文旅产业的无限可能
☆  保继刚教授带你感受世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中大力量
  旅游是什么?张骁鸣教授带你穿梭于旅游的“过去”与“未来”


转载来源:中山大学

初审:刘俏芬

审核:徐永怡

审定发布:黄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