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政策优化后,奥密克戎快速传播,旅游业短短一个月内犹如坐上了“过山车”,从短暂的复苏中迅速“降温”。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旅游业在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内,将会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面临哪些新的挑战?中山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保继刚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基于相关医学判断,2023年“五一”后旅游业应能恢复至2019年的运行模式,但在经历过疫情的新形势中,旅游市场和消费需求都呈现出了新的特征,我们需要深入认识到这些新变化,才能精准决策。
中山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保继刚接受记者采访。(来源:南方+)
核心观点:春节后或迎小高峰,相对规模恢复在“五一”后
“新冠疫情刚爆发的几个月,旅游从业者心中忐忑,对未来感到恐慌,而三年后的今天,大家都可以平常心对待了。”保继刚说,广州自11月30日实行新防控政策至今已有三周,对于新的政策和奥密克戎病毒的扩散,我们在平稳地过渡。12月8日至9日,钟南山院士在“中国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22”上作了题为《新冠奥密克戎(Omicron)疫情动态及应对》的报告,“全国范围第二波奥密克戎疫情的特点是传播性强。对比德尔塔(Delta)毒株,奥密克戎毒株引发新冠后遗症风险显著降低,无症状感染者基本无新冠后遗症。”12月9日钟南山院士团队预计,明年上半年能恢复到疫情前生活状态。随着我们采取一系列非药物干预措施,预计在3月中上旬会进入一个平稳阶段。中国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研判,“上海本次疫情的高峰可能会在一个月内到来,要整体渡过这次疫情,可能需要3-6个月时间。”12月19日,广州市卫健委副主任张屹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专家预测广州疫情将在2023年1月上旬达到高峰。“基于多位医学专家的判断,以及疫情常态化的现实,旅游的复苏是必然的,但其恢复过程是阶段性的。”保继刚研判:在第一阶段,新一轮感染高峰来临会影响游客的出游意愿,如果疫情在明年1月上旬达到高峰,1月中旬就应该开始下降,起码广州的春节应该会出现比较热闹的氛围,但全国的疫情高峰时间不一,存在时间差;在第二阶段,若明年3月疫情进入稳定期,旅游将会开始真正相对规模的恢复,明年“五一”之后,旅游业应能恢复至2019年的运行模式。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会长魏小安也指出:“新一轮感染高峰的来临,恐怕要经过两三轮,才能真正踏实下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再次积累经验,再次试错。由此,旅游不宜盲目。”“大体上,三个月大局可定,六个月大局可起。那个时候,才是我们真正发力之时。”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数据显示:新冠疫情之前的三十年间,旅游业在世界范围逐年稳定增长。全球旅行和旅游业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占比超过10%。2019年在全球范围内有15亿国际旅游游客,国际游客支出达1.7万亿美元。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旅游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损失。全球GDP下降的70%是由于旅游业停摆,造成6万亿的经济损失。“2020年是旅游业有记录以来最糟糕年份,国际游客入境人数减少了73%,国际旅游出口收入减少63%,损失1.1万亿美元。旅游业水平跌落至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初。”保继刚指出,进入2022年后,欧洲旅游业率先恢复,亚洲仍有待开放,但国际旅游要重回巅峰并不容易。影响因素包括全球化与区域化导致国际游客流向流量变化、双边开放问题、成本问题、游客心理问题、目的地居民态度问题等。保继刚说,现在国外游客在中国旅游的成本很高,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消费,与纽约、东京、伦敦、巴黎的消费相比,我们已经没有比较优势,欧美游客是国际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也是中国的远距离市场,“远距离市场依赖于航空交通相对的低成本,但这两年航空交通成本越来越高,如果客流量没有足够大,航空价格很难降下来。”
但即便如此,保继刚依然认为中国应当大力发展国际旅游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外国人入境游,“国际旅游对中国特别重要,它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创汇等经济层面,更体现在通过国际旅游这一灵活的‘民间外交’方式,让外国人真正认识、了解中国,从而扩大中国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力。”保继刚表示,文化和旅游部主管部门要在入境游上花大力气,大力发展外国人观光游,除了欧美、日韩等客源市场,还要不断扩大其他具有潜力的海外客源市场,如发展培育越南、印尼等东盟新兴客源市场。
保继刚研判,新冠疫情过后国内旅游需求将会呈现出高端不足、中端疲软、低端增长的不同态势,“这跟很多人的感性认识不一样,也常有媒体报道,某某地方的网红酒店,三五千元都订不到房。网红酒店火爆,实际上是受高消费群体疫情期间转向国内消费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暂时性的,随着疫情进入稳定期,出入境恢复至疫情前的状态,这部分消费将会再次出现分流。”近两年,露营、帐篷出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在周边游主题中炙手可热。保继刚指出,不能因为帐篷(露营)火了就认为帐篷经济来了,“我在美国黄石公园里租过帐篷露营地,6美元租一晚,自己开车带帐篷,而在黄石公园外面住酒店,最少80至100美元一晚。”他进一步指出,近年帐篷出现的原因,一是大家觉得一定要出去走走,二是户外空气好,不会传染病毒还可以省钱。“所以,以后我们会出现很多公共空间,很多人会自己带着干粮出来玩,这是利用公共空间,并不是帐篷经济,一窝蜂地投资需谨慎。”
2022年3月21日,复星旅游文化集团发布了截至2021年全年业绩,截至2021年12月31日,位于三亚的亚特兰蒂斯营业额录得14.55亿元,同比增长18.6%。号称七星级的三亚亚特兰蒂斯疫情期间亮眼的业绩表现,令旅游业界及投资者产生高端需求旺盛的错觉。保继刚特别指出,三亚亚特兰蒂斯是个特例,平均房价2400元就有利润,实际上是因为房地产开发收回了相当部分投资,降低财务成本,所以在房价不及迪拜亚特兰蒂斯一半的情况下还有赢利。“超豪华酒店在价格上挤压周边其它五星级酒店的价格空间,属于特例不可复制。以高端酒店作为配套,是房地产开发中较为常见的模式,也正是因此,国内出现了大量的地产配套高端酒店,但当前房地产企业在经营上遇到了各种问题,为地产催生的高端酒店需要还债,高端酒店供过于求将是旅游业面临的一大问题。”
南方日报:经历了疫情三年,我们应当对旅游业有哪些新的认识?保继刚:一是要重新认识旅游业的脆弱性,二是要大力发展“+旅游”而不是“旅游+”。“+旅游”首先是要认识到旅游业的脆弱性,这一次疫情告诉我们,对旅游额的脆弱性和恢复能力要有同等认知。疫情进入稳定期,旅游业就出现迅速恢复的态势,旅游话题热度攀升,大家更多谈的是旅游业的恢复力或韧性,但不要忘了旅游业的脆弱性。脆弱性与恢复力,两者相辅相成,我们应该从实践上回归“旅游业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灵活模式,回到替代性发展、包容性发展的思路上,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庞大的投资额。如这些年发展“旅游+地产”,在观念上误导了人们以为旅游业是投资大、回收周期长、效益低的行业,助推了泡沫,损害了旅游投资公平和形象。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调整旅游供给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以“+旅游”而不是“旅游+”的方式推进旅游供给体系建设。实际上,我们深入地分析旅游产生的理由就不难理解。当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人的需求不断提升,旅游的行为就大量出现。现在已不是上世纪80年代,需要大量建设宾馆等旅游配套设施。当前高铁机场等基础设施有了,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能够提升住宿、交通的重复利用率,扩大消费减少浪费,旅游业也能回到“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局面。
南方日报:疫情期间周边游发展迅速,乡村旅游发展亮眼,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新作用、新作为?
保继刚: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没有产业就振兴不了,没有产业,乡村一定会空心化和衰落。以西双版纳为例,20年前我去当地考察时发现,当地的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聚居地基本都是山地,非常贫穷,但是他们祖先种的古茶树还在。近些年普洱茶火了,当地不打农药无污染的古茶树更值钱了,依靠古茶树,以普洱茶为特色的产业在当地发展了起来,当地的少数民族,生活逐渐变好。与此同时,在普洱茶的效应下,当地的旅游也发展起来了。全球化的结果是生产往成本低的地方集聚,催生了产业集群,如东莞,产业大量聚集,形成成本等优势,其他较为落后的地区,除非愿意接受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否则很难依托这些产业得到发展。所以,旅游成了有旅游资源或区位条件较好的乡村的抓手,但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能发展旅游,大城市周边位置比较好的乡村可以发展,西部资源很有特色的地方可以发展,旅游吸引物品位的高低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以中山大学“阿者科计划”项目为例,这一项目最核心一点,实际上是政府重新确认了创造了旅游吸引物的当地村民为旅游吸引物的所有者,村民以旅游吸引物入股占70%,政府出资300万占30%,中山大学智力援助,共同推进这一计划。在这一项目发展过程中,当地的生产空间——梯田,阿者科村村民的生活空间——村落,成为了旅游吸引物,旅游者愿意支付门票去参观体验,由此带来的附加效益,大部分归还给了农民。至今,这一项目已举行了六次乡村旅游发展分红大会,累计分红达78.51万元,全村65户户均累计分红12078元。土地是农村最大的财富。尽管土地归集体所有,但是农民拥有使用权,发展乡村旅游应当理清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土地、土地上的附着物以及土地产生的无形价值与农民的关系。下一步乡村旅游的发展,不要动不动就是资本、招商引资,实际上,有些地方并不需要太大投资。南方日报:旅游被称为无烟产业,但酒店已成为产生碳的大户,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路上,旅游业可以有那些作为?
保继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的郑重承诺。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各级政府已出台多项政策文件规范和指导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如广州市将开展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工作。酒店的用电量是比较大的。广州出台方案,至2022年本市行政区域内年用电量500万千瓦时(含)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指单体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全部纳入重点用能单位管理范围,开展能耗限额管理。我拿到一个数据,广州某酒店,建筑面积17.8万平方米,客房208间,年用电量高达1620万千瓦时,还有一家酒店,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客房467间,年用电量1170万千瓦时。一家酒店一年就要用掉这么多电,二氧化碳排放量就非常高。而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住宿业的设施总数为482603家,客房总规模18164158间。空调是酒店耗电的主要来源。广东省能源局节能中心数据显示:存量建筑中央空调平均系统能效为2.3-3.0 (平均能效2.6);新建建筑中央空调平均系统能效为3.0-3.5。酒店行业的能耗与当前的发展已经不匹配,必须快速行动起来,成为下一步绿色环保使用能源的楷模。以广州某酒店改造为例,该酒店2020年3月完成超高效中央空调系统投资升级改造,建立商业建筑碳中和模式,成为广东省首家碳中和酒店。改造完成后,该酒店节省电费325.55万元/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29吨/年。
南方日报:您曾提到,应当利用疫情让旅游业“归零”的时机,主动挤掉旅游统计数字中的泡沫。面向旅游业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您认为优化统计的作用在哪里?
保继刚:目前国内旅游数据存在“纵向不可加,横向不可比”的现象。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数据,2019年和2020年的国内旅游人数分别达60.06亿人次和28.79亿人次;但对各省级行政单位公布的进行收集和整理发现各地加总的2019年和2020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了171.65亿人次和99.88亿人次,超过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内旅游人数的2.8倍。目前省一级的国内旅游统计是以县级尺度作为基层统计单位,通过逐层上报汇总,最终得到市级、省级的总体统计数据。但是这种统计方式得出的结果,对于旅游管理者和实践者的参考价值尚待商榷。对旅游的增长要有正确的认识,旅游的增长是有极限的,但有时候公布的数据,出现了盲目的无极限增长。以某省2019年公布国内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为例,接待国内游客超过11.35亿人才,旅游总收入高达12318.86亿元人民币(尽管旅游总收入不是旅游增加值,也可以大致比较一下)相当于2019年 GDP 的69%,从常识来判断这似乎不大可能。我们再看看2019年部分城市的国内游客量,武汉市3.16亿人次、西安市3.01亿人次、贵阳市2.29亿人次、遵义市1.93亿人次、洛阳市1.42亿人次、桂林市1.35亿人次、毕节市1.21亿人次,一个地级市游客量过亿,在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的。仅从数量上看,毕节市旅游地位远远高过拉萨,这也是颠覆我们的认知的。此外,我们放眼全球看看,美国奥兰多是全世界主题公园最集聚的城市,全球著名的综合性度假旅游目的地,一年的游客接待量也就是5000万人次,但我们国内游客接待量过亿的城市很多。这些颠覆了我们认知的原因,就出现在统计上。2022年3月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朱虹曾建议加强对旅游统计方法路径的研究,进一步完善旅游统计工作。当前旅游业正处于复苏期,是重新优化统计方式方法的重要契机。旅游活动作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空间流动过程,必然涉及地理尺度的转换,我们应当与国际接轨,引入地理尺度统计游客量,通过大数据游客统计实验,构建“省—市—县”的国内旅游数据层次体系,以更合理、有效的统计数据,助力精准决策。南方日报:新冠疫情对粤港澳大湾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发展,您认为应当如何提升?
保继刚: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中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共建人文湾区和休闲湾区发展目标。粤港澳大湾区旅游要充分发挥“3+2”,即广州、深圳、珠海与香港、澳门核心城市功能。从广东来说,港珠澳大桥已建成,深中通道在建,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应当将主要力量集中在广深珠三地,与港澳资源深入融合、互补。落点到广州来看,我们以广州新地标建筑广州塔为例,当前,广州塔还只是广州新中轴线上的一个标志性景点,还未发展成为代表性的区域。接下来,广州应将一个个点整合成一个区域,将作为地标性建筑的广州塔发展成以广州塔为代表性的区域。必须进一步完善广州塔周边吃住行游购娱,将城市空间打通。如珠江两岸能否实现整合?结合新中轴线上的不同文化地标,实现休闲、文化、娱乐等不同产品组合,探索业态。如能否将五羊雕塑在花城广场重塑?让代表城市文化内涵的五羊雕塑,与新地标实现有机整合,实现城市文旅空间的增值。转载来源 | 南方+
初审 | 何甜
审核 | 徐永怡
审核发布 | 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