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字文化产业人才稀缺,中大培养为何走在前列?

11月17日,为期两天的全国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发展交流活动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开幕。来自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11所全国首批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试点高校、国内主要数字文化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参会,共同探讨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学位点申报与建设、校企人才供需相关问题。

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是新近热门话题,培养体系处于前期探索阶段。此次交流活动在探讨行业共性问题的同时,又着眼考察率先在国内开设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中大样本”。

全国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发展交流活动现场。

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多重困难

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具有交叉学科特点,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科划分为基础,辅以相关专业知识拓展——有很大差别。这也造成目前该类人才培养面临数量与质量的压力。

数量上看,人才缺口巨大。记者未查询到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具体缺口数据,但从与之高度关联的数字人才缺口数量也可窥得端倪。2023年3月17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发布的《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指出,当前我国数字人才缺口为2500万至3000万,且缺口仍在持续放大。

目前,国内仅有少数几所院校开设有数字文化产业人才相关专业,叠加快速到来的数字化时代对人才需求的短时爆发,具备专业素养的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在行业里一直供不应求。

人才培养质量同样面临挑战。当前,中国数字文化企业主导者业态丰富,涵盖线上游戏、动漫、文学、影视、音乐、戏剧以及线下展演、节事与文旅等,多专业融合性强。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徐红罡介绍,数智文旅产业要求专业人才具有链接能力,感性、审美能力,以及富有创造力,不同于传统专注于技术效率、注重理性的能力需求。

华侨城文化集团专职董事凃国勇结合自身20余年一线文旅经验谈到,具有复合型的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其成长关键因素是好玩和有趣。“人才本身具有好玩、有趣的性格,同时还能把事情做得好玩和有趣”。

开幕式主持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张骁鸣现场“捧哏”,凃国勇对专业人才素质要求提升了高校人才培养难度。首批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试点的11所高校包括北大、清华、中大、川大等,主要为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学生普遍专注能力、理性思维强,但内向性格者较多。

此外,国内关于数字文化产业职业资格及专业技术职称体系建设尚未建立起来。这也成为本次交流活动议题之一,意在启动该项工作,推动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和文旅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中大注重培养学生跨界解决问题能力

存在跨学科培养特色的数字文化产业人才专业,在不同高校放入不同的学院。作为国内首个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中山大学,将该专硕培养放入位于珠海校区的旅游学院。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具有强大的学科优势。在最新发布的2023“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中山大学旅游休闲管理学科排名世界第三,稳居国内第一。经过十年的探索,学院积累有丰富的专业硕士教育办学经验,中山大学MTA(旅游管理硕士)全国排名一直稳居第一。此外,该学院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教席主持单位,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可持续旅游监测依托单位,也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教育质量(UNWTO TedQual)认证机构。

在当天的主旨演讲中,徐红罡介绍学院以问题导向为途径,培养学生跨界解决问题能力,并成立跨学科平台和团队不断实现“文旅+”。同时,将教学点放到业界,开拓乡村旅游教学点,在实践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课程培养围绕数字文旅产品生成及内容创造,着重培养学生创造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

与此同时,在数字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开设上,中山大学充分发挥综合性高校的优势。除旅游学院、管理学院等五所经管类学院支撑外,该校信息管理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艺术学院等多个学科正在开展与数字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提供超过四十门相关课程。

全国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发展交流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科技教育司指导,全国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试点工作专家委员会主办。


 您可能错过的精彩 

推动数字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全国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发展交流活动在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举办

讲座预告 | 田桂成:酒店与旅游创新及领导艺术

传承革命精神 强化本领担当 | 旅游学院党委组织学生到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学习


转载来源 | 南方+

初审 | 何甜

审核 | 徐永怡

审核发布 | 黄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