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巴黎女人的四季| 4部电影带你读懂巴黎与时尚

2017-02-24 鱼前进 非非马




“原来你在巴黎生活过,

难怪这么时尚!”


相似的话我的确听了很多遍。自己并未刻意打扮,却得到这样的恭维,往往感觉十分惭愧。


我知道,这是巴黎赋予我的财富。那样一个时尚之都、电影之都、艺术之都。



所以,电影、时尚、艺术、日常的气息,到底如何滋养出了法国女人的好品味、好气质?她们的时尚究竟是怎样一种迷人的姿势?



我尝试通过我非常喜欢的四部经典电影,来小心翼翼地描摹“巴黎女人”一年四季的面貌。只是,管中窥豹。



但愿我笨拙的描述,

不会有损于她的风姿。







第一次对法国产生直接的认识,是初中时看《天使爱美丽》。


《天使爱美丽》


当时年纪还小,看时睡意朦胧,所以女主角在当时的我看来多少有些神经兮兮;


如此神经兮兮且不算漂亮的女人居然也获得了幸福,似乎颇为缺乏说服力。



片中时常出现的童年闪回和女主角脑内小剧场的画面,因做旧甚至反色处理,营造出荒诞却也是少女味儿十足的气氛。



要知道,巴黎人的搭配手段,只有在日复一日黑白灰的重奏里,才最能表现出不俗的功力



春天是小翻领配毛衣的季节,带北非风情腰果花图样的真丝,可以配色调沉稳的藏蓝色圆领衫,洁白秀气的小尖领棉衬衣,可以配印花卫衣或皮夹克。



然而颜色是不可以杂乱的,那一抹亮色只跳跃在颈间、袖扣、手腕、脚踝处,乖巧轻盈,适可而至。



风衣不消说也是最应景的,Burberry那过于硬朗的线条并不对大部分年轻女子的胃口,垂坠洒脱的质料更能随着她们轻捷的脚步摇曳生姿。



略微正式一些的场合,还需换上合体的小西服。这样的上装,与黑丝袜或紧紧裹住双腿的紧身牛仔裤就成了良配,再换上一双由男士马靴演化而来的平底系带靴,便可称得上无可指摘了。



但你看看,

艾米丽是怎生打扮?


大红的蕾丝罩衫,正绿的短袖对襟针织衫,甚至是艳一些的枚红搭配深一些的砖红再加一条酒红的过膝裙…花红柳绿,像个大号棒棒糖,像游乐场的氢气球,像童话书的一帧插画上走下来的小红帽。



只有在家穿的那件白色蕾丝紧身连体内衣才展现出一个成熟的法国女人似乎应有的韵致。


艾米丽的白色蕾丝睡衣


许多人从这部作品开始喜欢上法国电影,看了这部电影,更坚定了自己心底对法国的某种浪漫幻想:


墙上的蝴蝶印花贴纸,

木质的猫脚五斗橱,

窄窄的窗,

锈色斑驳的地铁。

街角有神秘的旧物店,

咖啡馆的玻璃隔断上写着今日特菜,

还有古灵精怪的、

艾米丽式的可爱姑娘。




她们吃的是善良,喝的是纯真,

枕的是对爱情的无限向往。



真有趣,所有人都相信法国就是这样,连法国人也情愿叫人认为法国就是这个样儿。如果艾米丽被当做法国的一张名片,这名片是简单的,直白的,是易于接受的。



法国的自由精神,适合在春天去把握和享受,这样的心态,是巴黎献给世界的更可宝贵的礼物。






欧洲大陆鲜有酷暑,干爽的空气和怡人的气温让夏季成为一年中最适合舒展身心、尽情享乐的时光。



而因为阳光有时会相当强烈,各式衬衣、绸衫、蕾丝、薄针织等,以防晒的名义履行着为整体造型增色的职责。说真的,巴黎人大概是一年四季都不会放弃叠穿的。



日暮时分,耳畔传来餐厅中室内乐轻飘飘的旋律,空气里弥漫着烤面包的香气,擦身而过的姑娘踩着鞋底薄得不可思议的浅口鞋。



一件米色针织衫松松垮垮地裹在身上,像薄薄的洋葱皮,露出一侧我见犹怜的肩膀。她双手交叉在胸前行色匆匆,让几欲滑落的领口不至沦落为风尘气。



宽边帽在脸上投下柔和的阴影,举手扶一扶墨镜,几个精致的细手镯碰撞出脆响。



没有露胃装、深V、超短热裤,没有标新立异的镜面墨镜和细跟凉鞋,夏日的巴黎女郎和整座城市一般轻松慵懒,又带着欧洲人放不下的细腻和矜持风度。



而这一切对于当年还在北京和法语死磕的我们来讲,毋宁说是现实世界的反面。


大学的头两年,接连经历了两个破了高温纪录的炎夏,北京特有的湿热沉闷,让人产生想要去除身上任何一点多余织物的强烈冲动。


我们在只有吊扇的老教室看《L.O.L》,一部被译作“放声大笑”的法国青春喜剧片,汗流浃背地嘲笑着巴黎青年矫情的小惆怅。


《L.O.L》


普通人会选择看这部电影的原因,恐怕只会是苏菲·玛索扮演了女主角的单身妈妈。妈妈尽管美貌又独立,却拿满脑子幻想和单相思的女儿毫无办法。


玛索与女儿


经过好一番折腾,女孩儿终于得偿所愿,和朋友们在向往已久的伦敦做了休学旅行,又终于和心心念念的乐队主唱少年共度春宵…呀嘞呀嘞,好个中二的人设!


女儿与小男友


然而青春自有其闪光之处,单是那一张张充满胶原蛋白的脸就很容易让人原谅青春的毛躁与粗糙。


片中非主流洗剪吹的少年们


年轻人矫揉造作,把一切显得时髦的元素毫不犹豫地拿来我用,于是满眼是没完没了的口号T恤,不厌其烦的叠穿混搭,五花八门的夹克——牛仔的,粗布的,毛线的,尼龙的,人造革的。


后来看着法国校园里中二兮兮甚至邋邋遢遢的年轻人,总会产生不可思议之感:他们是从何时开始,因何契机,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蜕变成干净利落、文质彬彬的成年人的?



那些浮夸、廉价,却也是生动的、充满创意的衣饰,怎么就一股脑淘汰给了少不更事的青春岁月,替换成了一本正经的衬衣、西装夹克和洛克鞋? 


杀马特造型的小男友


爱美的国度,对品位的要求也成了社会规范的一部分,对每个身在其中的人都影响深远。


那种穿衣风格乃至气质性格上的脱胎换骨,让人不禁怀疑法国青年的成长过程中是否自动跳过了若干个尴尬的过渡期。升上中学就不再背双肩包,进了社会便不再着运动衫。


片中全部演员合影

女儿在派对上


跨过一条线,就没了回味、怀旧的机会。换身行头,就变了天地;



十几岁的这段人生的盛夏,

何以太匆匆!







人到中年对于法国,尤其是巴黎女性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在电影《她》中有着颇为细腻的诠释。


《她》


于佩尔去“考察”儿子和准儿媳的新公寓,嚣张的年轻姑娘穿着带熊耳朵的毛绒卫衣和机车皮夹克,于佩尔则身着浅驼色立领大衣,手拿淡蓝色十字纹皮托特包。


于佩尔同儿子、儿媳


两个女人站在男青年的左右两边,在言语和心理上激烈对峙。那一幕,年龄与社会角色的差异,在着装上一览无遗。


《她》应该算是最近看的最具现实意味的电影。尽管主人公的生活经历被设计得曲折离奇,却无时无刻不透出沉甸甸的现实意味,好像能放在手上掂量出斤两——就是那样的一类的电影。



除了父亲是连环杀人狂、家里闯进了有性怪癖的邻居、脑袋缺根弦的儿子喜当爹、一脸老实相的下属却是性骚扰的罪魁祸首之外,于佩尔扮演的游戏公司女老板是个典型的巴黎中产,完全的布尔乔亚。



中长的卷发,设计简单但质料上乘的服装,在周五晚上和前夫以及合伙人夫妇俩吃全套晚餐、喝高档香槟。首饰并不抢眼,但项链和耳坠总是配套的。



中年人的穿着是严肃和略带拘谨的,甚至也不可免俗地透出一种疲惫感。万幸的是,法国中年人的穿着绝不是了无生趣。对色彩和创意的执迷逐渐淡去,留下对质感和品位的苛求。



真丝,全棉,亚麻,羊绒…巴黎女人总是爱着那如影随形般轻盈舒适、贴合身体曲线的衣服,这样的设计对剪裁和用料的要求之高,直到我们也将近30岁,才终于有所觉悟。



同时我们还意识到,对细节的讲究是法国女人溶于血液里的一种习惯。丝巾、围巾和她们指尖的烟卷一样不可或缺,无论男女老幼,几乎都戴围巾成癖。



在巴黎最负盛名的二手服饰集散地玛黑区,洗白的牛仔衣裤、老旧的牛皮邮差包堆积如山,还有那一筐筐论斤卖的小丝巾和披肩。


巴黎玛黑区


那上面带着Vintage服饰特有的、抹杀掉一切性格的消毒水味儿,经年的真丝和羊绒无比柔软温驯,颜色却往往是最大胆的对比,最潇洒的写意。


玛黑区丝巾店


我在那里买过2欧元一条的丝巾,宝蓝地儿上绘着直欲燃烧般灿烂的向日葵。


有趣的是,这样热烈的色彩似乎只在小女孩和上了年纪的老奶奶那里才吃香。



就像影片中于佩尔的那位“老牛吃嫩草”的妈妈,涂浆果色口红打玻尿酸穿皮草,尽管用力过猛,可在巴黎女性中也称不上离经叛道。中风后的老母亲摩挲着女儿的膝盖,艳红的蔻丹比女儿手上的还显妖冶。


于佩尔与母亲交谈


小女孩儿们享受童真,老奶奶们回味青春,而在漫长的中年岁月,人们拿捏着生活的分寸,保护着自身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平衡与和谐,连衣着都在传递着微妙的距离感。


在于佩尔以及大部分巴黎女性的身上,极难看到什么爆款,什么热门。那干练挺拔的呢子大衣是经典的,那东瀛风交叉前襟的蓝色丝绸连衣裙是经典的,那松糕领系丝带的米色衬衣是经典的,那oversized灰色羊绒家居毛衣是经典的…



经典就意味着去品牌化,经典就意味着“我也应该买一件这样百搭有基本的衣服”,但却怎么找也找不到满意的那款。不是颜色深了浅了,就是料子厚了薄了,穿上身来,又悻悻脱下。



我的巴黎人啊,

你们究竟在哪里采买换季的服装?




无论在哪里,反正不是在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奢侈品牌商店里。听闻我的一位校友在语言文化课上展示了她的一条爱马仕围巾,50多岁的女老师笑称这是她长这么大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爱马仕围巾。



关于如何看待奢侈品,又是个掰扯不清的话题。不过只有喜欢的才是有价值的,只有适合的才是值得拥有的,也的的确确是巴黎人身体力行的生活准则。







其实于佩尔长相远不及苏菲·玛索讨喜,面部线条过于刚强和男人化,招牌“臭脸”也仿佛是中年危机的最佳注解。



说是幸还是不幸呢,这样的面孔却更加经得住岁月的磨蚀。看了多年的电影,于佩尔和巴黎这座城市一样,永远沧桑,永不衰老。


伊莎贝尔.于佩尔


知道《钢琴教师》这部电影太久,看这部片子却是在看过《她》之后。


《钢琴教师》


和人到中年的女儿同塌而眠的老母亲,花栗鼠脸型、脆弱敏感的女学生,为主人公的性压抑和内心潜滋暗长的作恶欲念铺垫了个十足十。


同床而卧的老母亲

花栗鼠脸型的女学生


灰蒙蒙的色调下,尖领衬衣,羊毛披肩,过膝百褶裙,许身音乐的女教授委身于这幅学究气的装扮走过老旧的回廊,走进空旷的穹顶礼堂,为了演奏而演奏。



其实从去年开始,以GUCCI为代表的一线大牌开始挖掘所谓“书呆子风”的时尚潜能,不过那带有蛇形、鲜花刺绣的西装、维多利亚式半高领系带衬衣,换穿到凡人身上就像是小时候偷穿妈妈的高跟鞋,令观者忍俊不禁——看看去年小S在米兰时装周的造型就知道了。


小S在米兰时装周


甚至在长相那么洋气、甜美的昆凌身上也难免违和,似乎缺乏某样能起决定性作用的元素。


昆凌在米兰时装周


这一点特别的添加剂,或许就是于佩尔45度角上扬的头和不苟言笑的面孔,或许就是她骄傲的下巴与脖颈绷出的那道充满张力的直线,或许就是钢琴教师和妖孽般的小男友终于厮混到一处后,猝然转暖的套装色调——砖红色和玫瑰色,稍显用力过猛,又被她周身散发的严肃、紧张与神经质气息强压下去。


于佩尔同小男友在一起后的风格转变


《钢琴教师》是一部充满冬季意象的电影,清冷的街道、老旧的家具、古板的鸡心领羊毛衫,无一不在传递着冬日的萧条与暗淡。



其实经历过那几乎长达3个月的暗无天日,任何人都可能会对巴黎、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失去好感。



行色匆匆的路人绝少有闲情去临幸他们潇洒的风衣、时髦的斗篷、俏丽的皮夹克,有的只是呢子大衣,栗色半靴,以及花纹庄重的围巾。


偶尔在那些商业气息浓厚、时尚店铺林立的地方,偶尔有一抹沉郁的酒红、缱绻的杏黄,装点冬季刻骨的阴郁。



只有在冬季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巴黎从未改变,从未改变也不愿改变,像一个温存的旧梦。


在Vintage商店淘来的尖领真丝衬衣、5欧元一件的军装派克服被时间一次次反刍,在所谓时尚的轮回里转了又转,因此巴黎从未落伍,正如她从未时髦过。



她原汁原味,正如她停滞不前;她独树一帜,正如她冥顽不灵;她仙风雅骨,正如她离群索居。当寒风吹落了树叶,吹散现代科技与商业元素加诸其上的、五光十色的配件,巴黎再次回归她的原汁原味。



巴黎轻巧地把一切对她的殷勤模仿都打上矫揉造作的标签,而巴黎至善,只因她做着自己。


在自以为并不年轻的时候到过巴黎,却在离开后才意识到我的审美在这里才算真正长大成人。


自此之后,我爱的美总是你的影子。


而当我真正放弃了对巴黎式时尚的求索,模糊了巴黎留在心中的面影,才似乎真正感受到了她跳动的脉搏,触摸到她掩映在华服和浓妆之下、始终天真烂漫的灵魂。


她在我向她道别时赠与我的祝福,

时至今日才慢慢清晰了,那就是:


自由地生活吧,

愿你将生命活成一场流动的盛宴!


作者介绍

鱼前进,

自媒体人,创业者,斜杠青年。

关注互联网和电影行业。

家在北京, 法国留学三年, 美国生活四年。

业余厨子,笔耕不辍,穷而爱好时尚。

耽于美人、美景、美食。

固执己见,却是温和的少数派。


非非马写在后面:


鱼前进是夕夕猴的好朋友,在巴黎生活过三年。我们因为文字而结缘在“非非马”微信公号。

她写的巴黎、巴黎女人、电影、时尚,很有感觉。由四部经典电影入手,写尽巴黎的四季,写出巴黎和巴黎女人的时尚神韵,并且将电影和现实又巧妙结合,穿梭自如,实在是巧思。

巴黎滋养过的女人,果然不一般。

如她自己所说,“自此之后,我爱的美总是你的影子。”

如果你也像我们一样:

喜欢电影、文学、时尚、艺术;

关注积极的价值观和有趣的生活方式;

喜欢写字、分享……

那么,欢迎你投稿給我们!

投稿邮箱:feifeimainuk@qq.com

祝大家周末愉快!



谢谢阅读!


请相信,

我们无比看重您的宝贵意见和反馈。

欢迎用点赞、转发、留言—哪怕很犀利,

让我们知道您对本文的态度,谢谢!


欢迎订阅非非马



往期阅读

请点击关键词查看


影视


《性爱大师》|《爱乐之城》

《王冠》《长城》|

《北京遇上西雅图2》| 《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 


人物


Angelababy Paul Smith | 伊丽莎白二世 

 米歇尔.奥巴马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凤姐罗玉凤 | 邓文迪 | 春楠 |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