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历历在目!过去这十年

2018-01-04 安全理财

本文来自互联网


导 读


2008年:惨不忍睹;2009年:许氏的冰火之歌;2010年:财富阶层的出逃;2011年:全世界看衰中国;2012年:承前启后的一年;2013年:李嘉诚要跑路了!2014年:对立、割裂;2015年:梦魇再次来临;2016年:方便面经济学;2017年:首富王的糟心故事;2018:?



作者:十一侠 


第四、作为全球第一的人口大国和制造大国,中国产业经济的波动直接影响国际能源价格和产业价格格局重构,甚至足以影响一些能源输出国的政局稳定。摩根大通的研究显示,当中国的增长率下降1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就会相应下降0.7个百分点。中国效应传导性变得越来越强,也越来越可怕,它成为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中枢地区,也是最不确定的因素之一。



这些新特征的出现,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它既不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国家,也不再是一个经典意义上的发展中国家,它需要被重新定义和审视。


6 2013年:李嘉诚要跑路了!


就在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的第一年,在这一年春夏之交,北京和香港的财经圈,开始流传长江实业抛售内地及港岛资产的传闻。一个敏感的话题开始在特定的小圈子里被不断提及,“李嘉诚是不是要跑路了?”

不久,9月4日,长江宣布将北京朝阳区的一块土地以21亿元的价格出手。此时,王石发声,“精明的李嘉诚先生在卖北京、上海的物业,这是一个信号,小心了”!

媒体很快列出了一张李氏抛售清单:8月,李嘉诚旗下百佳超市寻找买家,估值310港元;位于上海陆家嘴的东方汇金中心OFC写字楼挂牌出售,75亿港元;位于广州西城都荟广场和停车场被出售,32.68亿港元。

与之相对应的是:在2013年上半年,李嘉诚在欧洲完成了4宗海外并购,耗资248.7亿港元。9月,和记黄埔耗资11亿美元收购西班牙电信爱尔兰子公司。自2010年以来,李嘉诚系在大陆和香港之外完成了11笔收购,涉及金额约1868亿港元。其中欧洲高达97%。

有媒体直言,李嘉诚要并购整个英国。

在很多年里,李嘉诚是一个象征性的存在。所以他的此次撤资被很多人当做看衰内地经济的标志性行为!

但他很快对此进行了否认!


7 2014年:对立、割裂


2014年的明星人物是宋卫平。

宋卫平很会造房子,但对风险却从来缺乏预见。绿城历史上几死又生。2004年、2008年、2011年,绿城都曝出资金即将断裂、被银行列入黑名单的传闻。

2014年,绿城再次喘不过气来。宋卫平试图通过降价来回笼资金,可是杭州市政府迅速出台了限降令。宋卫平心灰意冷,决定将绿城卖给孙宏斌。一直以来两人惺惺相惜,以兄弟相称。

无人能知,仅在联姻半年后,宋卫平突然公开反悔。宋卫平觉得他看错了孙宏斌。在融创接受绿城的一段时间内,质量问题频频出现,一些业主打出了“孙宏斌滚出绿城的口号”。

但在孙宏斌看来,这纯属扯淡。在过去的半年里,融创一直忙着去化绿城的库存,根本没有来得及造房子。



融绿风波是这一年最大罗生门事件,但是如果放到2014年的宏观环境下看,我们将能看的更加透彻一些。

十八大之后,新一届领导人一直试图消化四万亿的货币超发后果,从银根上秉持从紧政策,基础建设投资大幅减少,两个流动性池子楼市和股市交易低迷。宋卫平在5月的出售行为,既是迫于企业资金的现实层面,也是对长期政策环境的判断。

但无人能知到了第三季度,政策突然转变,压制了一年多的泡沫卷土重来。

9月30日,央行、银监会宣布首房首贷可以首付三成、利率7折的消息。财政部、住建部同志发文支持去库存。这意味着新一轮的楼市松绑周期突然到来。在资本市场上,同样的宽松性政策也密集出台。

一个接一个的利好,如烟花照耀夜空,在政策松绑和流动性宽松的双重刺激下,股市呼啸飞天。

在很多人的记忆中,10月之前的2014年是一种样子,而在10月之后,则完全是另一个2014年。

宋卫平的戏剧性反悔,正是发生在这一政策的转折时刻。


8 2015年:梦魇再次来临


转眼到了2015年,很多人都记得那个如同梦魇一般的日子。

2015年的6月12日,上证指数达到了5178.19点的高位,突然跳水,开始断崖式下跌。恐慌如瘟疫爆发,瞬间引发踩踏性事件。仅仅两个月后,股值降到了2850.71点。到年底,A股市值蒸发25万亿。

早在7月,国家救助计划就已经展开,7月9日,公安部副部长进驻证监会,排查恶意卖空股票和股指的线索。这是公安部历史上第一次坐镇证监会,震慑意味明显。

而正在股灾最紧张的时候,潮汕人姚振华正式登场了。

逆势入局,先后举牌合肥百货、明星电力南宁百货,直到重头戏万科。

到了12月,宝能持有万科股份已经提升至20.08%,成为世人皆知的门口野蛮人。

万科公开狙击宝能,但显然并不能挡住宝能的举牌势头,12月底,宝能在第七次举牌后,赫然已经成为第一大股东,占股24.29%。

这一年万科营业收入达到了2614亿,并闯入了世界500强。宝能甚至没有进入中国百大地产公司的名单,但是,在野蛮的资本市场上,万科却成了姚振华的栏中猎物。

这一现象震惊了所有人!


9 2016年:方便面经济学


进入到2016年,宝万事件依然在持续,但在狂风暴雨的缝隙里,最火的是一包方便面。

在最巅峰的2012年,大陆市场方便面一共卖了440亿包,每名中国人平均吃掉34包。但在2015年,方便面之王康师傅净利润下降41.9%,断崖式坠落。短短数年,方便面沦为了一个夕阳产业。

但几乎不为人所知,在这背后,却隐藏着两个大秘密:

第一个秘密是消费升级。

过去几年,对食品行业影响最大的,不是互联网模式,而是人们对健康理念的迭代。中产阶级的崛起和公众健康意识的觉醒,方便面被定性为垃圾食品。

这一趋势不可逆转,它直接导致了整个快消品市场的势力版图发生剧烈的变化。

第二个秘密是农民工红利的消失。

作为独特的中国优势,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群体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制造低成本的核心能力之一,他们正是方便面最大的消费人群。

2011年以来,农民工总量增速持续回落。从2012年到2015年,农民工总量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0.5、1.5、0.5、0.6个百分点,2016年的增长速度为1.5%。

如果把方便面的销量下滑曲线与农民工增速的回落曲线做一个对照,就可以看出一个惊人的事实:它们几乎都是在2012年前后达到历史的峰值,然后呈现同步下滑的一致性态势。

没有什么理论会比方便面经济学更为直观。


10 2017年:首富王的糟心故事


2017年的最知名人物非首富王健林莫属。

在今年,首富王健林有点流年不利。他第一次成为首富是在2013年,到2017年,期间一共当了三年首富。数年间,资产增加了7.4倍。

万达的核心资产是万达广场,万达模式被视为中国式城市化运动的最佳标本。

2013年,就在老首富李嘉诚抛售内地物业的时候,王首富也开始转型。他的战略有两个:一、从重资产转型为轻资产;二、从国内企业转型为跨国企业。

万达的变数正是存在于这第二个转型战略中。万达的国际化异常高调,并且在王健林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

但是,此时国内的经济建设仍需要大量的资金,而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下降则让决策层头疼不已。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中国企业的的海外投资并购交易达到438笔,累计宣布交易金额为2158亿美元。相对应的是,中国的外汇储备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缩水近1万亿美元。

伴随海外并购而来的资本外流景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如果王健林效应发酵,那一定不是一件愉快的事。

随即,6月中旬,银监会介入,通知各银行重点关注并购贷款、内保外贷的跨境业务风险。

形势紧迫,无奈之下,一个月后的7月19日,王建林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总值637.5亿元的资产打包出售给孙宏斌,包含13个文旅项目和77个酒店。这创下了民营历史上的新纪录,显然是应急之举。

他的匆忙出售更像是为了应对银行断贷的储血应急之举。随后,王健林对媒体表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万达决定把主要投资放在国内!

这是一个非常应景的举动,事件也似乎就此平息了下来!


11 2018年,一个崭新的时代缓缓而来


中国即将进入改革开放40周年。

此刻,中国以新兴大国的姿态站立在历史的临界线上。回望来途,自可以在百感交集中对酒当歌,慨当以慨;瞭望未来,洪波涌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回望整整一百年的现代化,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十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从1918年到2018年,中国如同一艘前行的大船,途径无数险滩、渡口,很难有人自始至终随行到终点。每一代人离去时,均心怀不舍和不甘,而下一代人则感念前辈却又注定反叛,总是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掌控和改造行程。

但是,不管是从达尔文的进化论,还是近代商业的创新演变规律,都证明了这些现象正是最可贵的那种精神。不断推动人类进步,不断迭代更新!

此刻,我们回望了过往十年,正是为了记住一些教训,得到一些启示,放下负担,轻装前行。未来已来,我们必须去努力打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