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设计的侵略性:总体和平,局部战乱丨建筑精杂谈
建 筑 精 杂 谈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t i t t l e - t a t t l e
引言
当下内卷之风盛行,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不仅仅人人内卷谋生存,更是机机内卷求活路!
手机越来越执着于摄像的提升,这是从功能机向智能机转向之后,一直存在的一种趋势,并且在最近几年尤为显著,甚至出现了一种妖魔化的竞争,且不论手机外观的整体美化首当其冲,而且为了给摄像模组让路更是带来用户在使用上的损失,甚至用伪品质的联名镜头来使得价格再翻几倍,可这些问题产品却是趋之若鹜。
当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工具来讲,拍照只是为记录生活提供一种便捷而已,这些突兀的摄像头,到底是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还是厂商无奈找到的营销点?此时我们对于这样的问题产品便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它的设计不能恰当地以体现产品功能预期的方式进行。——我们称其为,设计的侵略性。
▲部分手机后置摄像产品图 图源网络
01
啥是设计的侵略性?
关于设计的侵略性这一概念,在产品设计中更容易被理解。戴尔特·拉姆斯在《忽略细枝末节》中论述,产品以功能为主要目的,其余的都称为次要的因素,他认为一个好的产品,次要因素都应为更好地实现产品功能服务,但是因为现阶段的价值观念影响下设计呈现本末倒置的现象,阻碍了物品传递与其用途相关的信息。他批判了以情感刺激为典型的设计侵略,并倡议放弃设计的侵略属性,这项任务不仅属于设计师,还包括受众。
但是其表现不仅仅为典型的情感刺激,更不仅限于产品设计中,普遍来说,设计完成侵略行动只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产品本身通过感知与认知的刺激来激发消费者进行购买行为。
A首先是在生产环节,使得产品具有在感知和认知的刺激属性,而刺激的具体表现有两种倾向,①太过不拘小节导致的矫枉过正的功能主义(认知)②舍本逐末的复杂无用形式带来的肤浅的丰富性(感知);B其次在消费环节,这种刺激可以激发购买行动,贯穿整个生产消费交换的活动中,以使得侵略完成。
02
建筑设计也有侵略性!
是的,在建筑设计的领域,这种情况同样存在。
(1)工业时代:建筑的物质侵略
在工业时代,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经过加工与自然界斗争,建筑以实物的商品形象呈现。
20世纪初,伴随战争的军事侵略结束了,但在设计中的侵略却愈演愈烈。战火导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许多国家的民用建筑活动几乎完全停顿,以最棘手的问题为例:住房缺乏。此时,现代派建筑成为了救命良药。
他们重视建筑的功能、经济与动用新的工业结束来解决问题:重视建筑的使用功能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总是就是使用效率越高越好、越便捷越好;同时也把建筑的经济性提到重要的高度,用最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才是为最佳。
▲柯布西耶对光辉城市的构想 图源网络
▲柯布西耶对光辉城市的构想 图源网络
▲柯布西耶马赛公寓 图源网络
如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经济适用”房,大为畅销,解决了当务之急,成为了人人称赞的设计,“住宅是房屋的机器”似乎是正确的不能再正确的判断了。但也因为这种优点,口碑和感染力,现代主义的建筑和城市马上风靡全球,如今主导大多数人生活的环境都是来自柯布西耶等的光辉城市和联合公寓。
但是在这场生产与消费的行为之中,市场总是具有滞后性的,当这种住宅机器依然被机器大量生产的时候,消费者已然出现了新的需要了。他们发现这样模式并不好:城市的传统被撕裂,文脉被切断,交通恶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漠甚至对立,城市向郊区无限制蔓延,吞噬了无以计数的良田森林山地湖泊,高速公路和巨型建筑贪婪地挥霍着宝贵的能源。觉得这种形态侵犯了我们,但是我们无从选择,因为现在我们只有这样的商品可供选择。
(2)后工业时代:建筑的精神侵略
当我们身处现代主义的余波中,迎来了后工业时代,形成了意识形态层面的斗争。建筑此时更多以精神的商品形象被生产。
建筑的风格、类型,是人类长久以来的规约与习俗的表现,正是这种形式与内容上的统一,构成了建筑本质上的多样性,也构成了以建筑为载体的永恒艺术。伴随经济技术的提升,基本的生存需要被满足,设计中的侵略性又以这种新的姿态呈现。市场逐渐饱和,建筑被创造出一种精神幻象以贩售。它们在造型上求新求异,并且认为的赋予更多的象征意义,借着信息革命,形象辅以文本,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带有说服性目的的传播。
通过建筑创造精神形象武装自己的成本确实不小,所以此时的建筑已经不拘泥于体量了,我想分为大建筑和小建筑来讲。在这场战争中,优先攻城略地,然后包围农村,每个人都在劫难逃。
▲从左至右top1迪拜哈利法塔828Top2上海中心大厦632Top3麦加皇家钟塔饭店601Top4深圳平安金融中心592.5Top5韩国首尔乐天世界大厦555
单位米 数据源CTBUH图源网络
以高层建筑为例,在一段时间内曾为财富的象征,象征意义早已经大于使用价值。摩天大楼因经济效益显著而生,又因为社会效益巨大而受到青睐,许多企业竞相建设超高层建筑以向社会及同行展示财富和地位。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摩天大楼自诞生以来,这种竞争就从未间断。
实际上,超高层的建筑在建设、维护、使用和融合各个方面都表现极差:建设难度大、维护成本高、使用效率低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也并不和谐……只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建筑的高度和经济实力直接挂钩,在人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的印象。
▲天津海河岸形成的失落空间 图源谷歌地球
也同罗马教堂到哥特式教堂历程中,造型愈是繁复、玫瑰窗越是华美、穹顶越高就仿佛越是能够表达对神明的崇拜。建筑在彼时创造出了一种【偶像式的精神形象】。“偶像崇拜”的“信任感”从起源出发,但当“绝对信任”占据一个人或群体并且根深蒂固之时,起源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他们已经不记得高层建筑最初始为了解决城市土地紧张的问题,已经不记得教堂只是一个祷告的场所,他们已经被攻占,沦陷成为绝对的爱而迷失,轻易不会动摇。
▲部分异形建筑 图源网络
再以扎哈们的设计为例,以个人风格成为一种覆盖全社会的【时尚的象征】,这种形式是设计师将建筑作为自我表达而非产品功能表达的肆意妄为。她喜欢流线型,那么车站是流线型的、住宅是流线型的,音乐厅是流线型的,文化馆是流线型的……扎哈的建筑备受追捧以至于在全球各地都有她播种下的相同的种子。这样的设计大受欢迎,从此千千万万的扎哈都站起来了。以至于我们分不清是哪个扎哈在哪里做的什么建筑,但我们统称扎哈式建筑,尽管并不知道到底有什么不同,但是无论如何它就是“好”的。
当技术经济体系持续不断地达到前所未有的前沿,事实上,你毫无意识了做出了不得不的选择去追逐一种潮流的感觉,我们似乎已经处于了被动,这种个性化的产品特只是徒劳,一旦对日常物品滥用了“装饰”,便缩短了它的寿命,由于它被降格为时尚,便只能提早死去。一次次的复杂的刺激降为平庸的抛弃,面对无穷的占有欲始终得不到安慰。消费者对于时尚的追逐,在生产与再生产的轮转中迷失,生死疲劳。偶像崇拜和时尚循环是持续不断的作用。
相对小的建筑在这个大众传媒的时代,更容易被操纵。比如网红建筑更多借着高速信息的交流,仅仅凭借引人注目的图像和蛊惑人心的言语渲染,就能带来人们的追捧。高颜值赋能的营销以及小众个性的情感呼唤,这攻击了人视觉和触觉信号上的弱点,而这是许多设计正努力所做的事情。色彩和形式的盛宴以及形式感的娱乐只是扩大了世界的嘈杂而已。
▲扬州钟书阁 图源网络
最美书店,成为了热门打卡地,书店也不是公共文化空间,而是一个打着书店的幌子实则卖着几十一杯的饮料商店,各处的反光材料,纷至沓来的匆匆旅客,令人眼花缭乱嘈杂不堪,最美的没有书的书店成了你我心照不宣的景点。
▲阿那亚最孤独的图书馆 图源网络
最孤独的图书馆,仿佛来到此地,就能体会文艺青年的诗意和凄美,可实际仿佛一个妓女的谎言,殊不知它从不孤单。
▲梦想改造家节目作品 图源网络
梦想之家,把公共商业的室内设计运用到普通住宅之中,五彩斑斓的色彩,造型独特的家具,仿佛童话世界一般的视觉美化,可当家作为一个最应该让人放松的地方,这时候的复杂色彩,独立的空间等等,还能有家的感觉吗?
▲智能家居效果图 图源网络
智能家居满足对科技的向往,对高科技产品的忠实追求是满足生产者对商品通俗化的愿望,整个建筑的结构被消费者支撑,这些消费者被迫购买,抛弃,又重新购买各种无意义的产品来表明他们是有个性又前卫的一员。而往往科技的寿命是更短的,成本是更高的。(况且我觉得人“使用工具”比“通过使用工具来使用工具”的效率更高,但是他们却觉得这是一件更机智的事)
越发的,它以各种各样的方法实施着侵略,你几乎毫无察觉,甚至沾沾自喜。
03
带有侵略性的设计到底侵略了什么?
(1)设计与过度商业化
当我们在进行提问时,就引起了形象与价值的问题。首先我们很明确的知道,主导这个行为的背后规则是交换价值: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中,便随时代的进步,资本家们生产产品到生产欲望,从占领市场到创造市场。侵略性始终存在并发挥着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影响力。
行为发生分为三个阶段:产生、传达和接受。在经济逻辑运作之下,【设计师的话语权降低】,导致其能力根本就无法得到适当的发挥,因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具有非专业人士所具备的前瞻性,但是糟糕的糟糕的规则之下设计师“人微言轻”,他只是一个签图人,只是流水线上的工人。进而,【设计行业、建筑产品变得愈发畸形】。在这里介入两个概念,建筑文本和建筑作品,文本的基本含义指的是由作者创作的、尚未经过读者的创作结果,而它只有经过读者阅读与欣赏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作品。在文学批评中,文本与作品的区别就在于文本是属于作者这方面的,而作者是属于读者这一方面的。但是现在建筑文本不再属于设计师,而把握在了背后的权力受众,原始动机产生了变化,成为一种营销,这种文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对消费者使用者进行诱骗。脱离文本指导下的作品,就会呈现创造力失效导致设计的同质化的泛滥。这样的作品运动到下游时,到达消费者手中被迷惑得已经【失去了鉴别能力】,到使用者手中已经【失去选择的权力】。
▲关于建筑的形式与内容 图源《社会建筑》
(2)技术与反人性化
伴随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新型生产力的出现,技术化生存一直以来给人类带来许多实惠和便利。但是,技术化生存也与现实产生了许多矛盾。诸如,高效的建造技术带来过于直接的批量简易住宅,复杂的智能家居给生活带来的学习成本等等,技术不仅占据了当下的时间和空间, 也可能主宰未来的时间和空间。技术使得设计逐渐脱离自然,更多的注重技术的手段性,而忽视了技术的目的性;更多的关注技术的物性层面,而忽视了技术的人性层面;最终导致发展的异化和人的异化。
(3)信息与传播障碍
设计行为携带信息,可以理解成为一种传播行为,比如上述情感信息的传递、功能的表达等等,尽管实际上没有绝对的正确准确的传播这一说,传播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也是一种信息的传递和信息解读的过程。传播者传递的信息的意义到达受众,因为每一个受众的社会背景,文化水平等差差异。解读信息所传递的意义都会带有个人倾向。所以,当设计带有侵略性时候,就会攻击参与互动行为的人,尤其是在传递带有诱导性的信息或者说是远离设计产品原理的信息,那么就会在解读信息即使用产品、享用设计时候受到损害,而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难以摆脱的。
04
减少设计侵略性更多是谁的任务?
其实恰到好处的设计委实有些苛刻。尽眼望去,生活中有太多假象,大家又喜好包装,到最后连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不太清楚,这又该是谁的责任?
【公众】的拒绝吗?公众也许没得选择,要么就是选这个,要么就是什么也无。公众只能充当被引导的角色吗?如何不坐以待毙?
我们要摆脱头脑中虚无的崇拜和幻想,正视现实,提高鉴别能力。
【设计师】提升自律能力么?可是设计师也要吃饭呀,再说了他也不是决策层。
设计不能仅仅是资本积累中的一环,不能再逆来顺受,必要时候要发起革命!如果是作为有话语权的设计师,我想,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
【政策】的良性引导可能是克服资本主义可憎本性的方法?
正如限高、红线、绿化率等等,都是避免设计在流通时可能会造成的问题。
创造价值是实践的过程,而批评则是确定未来的实践的创造取向。
时常观察,时常反思,再做行动。
参考文献:
[1](美)马格林,编著.设计问题——历史·理论·批评[M].柳沙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郑时龄著.建筑批评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毛新志,殷正坤.技术化生存与人性化生存[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02):64-67+111.
[4]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1
阿精 + 1 新作者
本期原创 / 西风
#河北工业大学环艺学硕,好读闲书神经病级评论家,QQ空间重度依赖患者,3C数码只看不买白嫖嫌疑人,设计学行业边缘研究员。
编辑 / 白雎 审核 / 言西早
本期内容为一只建筑精原创并编排,版权归一只建筑精所有。欢迎转发,转载请在后台键入【转载】、商务合作请在后台键入【合作】。
RELEVANT
相关内容
为什么库哈斯要把德国馆给“掰弯”
作者:XD
SELECTED
精选内容
悬挂结构——扩大空间跨度的利器
作者:三月三 Logic
什么?厕纸卷也能造房子?!
作者:贰柒
【一只建筑精的文创小店】
最近有路易斯·康的建筑秩序系列文创新货到店,共有4款嗷
▽点击下方图片链接查看建筑精文创推文详情
怎么找到我们的文创小店呢:
淘宝搜索店铺【一只建筑精的文创小店】,那个戴着红帽子的就是我们;
拿起手机淘宝扫一扫下面介个【二维码】即可
▲淘宝二维码
不想看文字?
点击【原文链接】即可关注阿精同名b站号
建筑解析视频版,给你不同的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