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工具如何操控你的设计思维?
建筑精
杂谈
architecture
tittle-tattle
01、设计工具VS建筑设计
当我们讨论建筑设计灵感的时候,可以从很多角度切入:技术、结构、构造、文化、空间等等。但你有没有想过,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始终在根源上影响着你的设计方式——那就是你的设计工具。
没错,就是你的键盘鼠标、白纸黑笔。你以为它们只是乖乖服从命令的工具?但本文想要告诉你的是,不!它们正在偷偷地篡改你的设计思维。
02、设计工具转变的四个阶段
要理解设计工具对设计思维的影响,我们可以对这些工具的发展进行一定的历史梳理。这里的工具不仅包括设计,还包括传播的工具。我们可以看到,千百年来人们设计建筑的方式是如何根据手头工具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2.1 记忆 · 口诀 · 规律
在古代和中世纪时期,建筑设计者大多由艺术家或工匠兼任。由于纸张还没有广泛普及,建筑设计往往靠背诵去记忆建筑规律,把知识藏到脑子里再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但建筑建造理论千千万,人们不能完全背诵,只能记忆关键词或者公式等规律,所以很多建造师把理论转为简单的句子方便人们记忆。比如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会将其理论文字限定在 216 行内,或者保证其口头表达的押韵性。
▲毕达哥拉斯理论公式(勾股定理)
相比于复杂的建筑图纸和草稿,流传更远的往往是建筑结构的数字、几何、比例等等简单的口诀或公式。在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将角尺的原理其运用到建造楼梯时计算倾斜角,维特鲁威强调:“不管托梁与地面之间的三等分的尺寸是多少,楼梯的水平长度都为四等分,这样就可以准确确定出台阶的位置。”
▲《建筑十书》木刻插图
由于口语和文字表达建筑信息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传播简单的符号公式,不能全面地传播建筑特征的外部形式,所以建筑设计更多传承的是抽象的具有普遍性的建筑设计规则,而不是平面化的视觉形式,而所谓的建筑形式也会根据不同的地方特色、建筑环境、建造工艺等也会进行变化。
比方说,“所有多立克圆柱的高度都是七个模数”,在这里,多立克柱式作为一种特定的建筑构件便与一种抽象的设计规则联系在一起。这导致了在实际建造的过程中,多立克柱式之间的具体形式可能会存在差异,但总体的比例关系却能达到较好的稳定性。
▲多立克柱式
这些现象都说明,在文艺复兴以前设计工具以记忆、背诵、口语等方式为主,这导致建筑设计围绕的核心是抽象的不可见的结构建造本身的规律。
2.2 印刷 · 纸张 · 平面
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发明家古腾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使得纸张传播造价低廉,于是印刷图绘成为了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视觉媒介。建筑师们可以把看到的建筑转化为图片和注释留在纸张上,并通过印刷术广泛流传。这些精美的图书使更多的建筑师可以快速模仿学习,极大地简化了复制建筑的流程。
▲古腾堡——活字印刷术
不同于口诀背诵,图纸印刷更能全面地展现建筑视觉形式,比如建筑造型,建筑细部,建筑纹样图案等等。这导致的一个重大影响是:建筑师使用图纸工具来做设计时会倾向于先设计出好看的图纸,再根据图纸设计出好看的建筑——即便到现在也是如此。尽管二维的视觉逻辑与三维的空间设计不一样,但设计师使用图纸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图纸思维的影响。
▲佛罗伦萨大教堂图纸
比方说,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会花大量的时间在无透视的纸上寻找立面设计中的几何规律、比例角度等等,在建筑史中这是为人称道的。但是仔细思考一个问题:图纸中的几何规律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吗?很简单的道理,各种精密的数学比例关系会因为人视角度的三点透视而变形得一塌糊涂,从而在实际体验的过程中完全丧失了图纸上的精确性。
因此,我们有理由说,这种几何数学游戏只能存在于纸张这一媒介中,实际的建筑不能感知全部。如果你要理解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大师对几何艺术的造诣,最直接的就是看他们的图纸,而不是看他们的建筑。
▲圣玛丽亚诺维拉,佛罗伦萨,意大利,安德鲁
此外,二维图像的几何逻辑跟实际空间使用有时候也会产生反差。有些建筑师为了追求建筑立面的美感,他们会先保证建筑立面的图像比例规律——尽管建筑内部的实际空间并不会根据建筑立面来建造。这就造成了形式与功能的脱节,从而构成两套语言系统。比如,美帝奇府邸立面(一层皮的屏风式建筑)的三根横线在图纸上是符合比例和美学的,但这并不是楼板的分界线——尽管它给了人们产生了这种错觉。
▲美帝奇府邸立面图
除了形式,我们可以看看图纸上的视觉逻辑对建筑实际空间与功能的影响。以文艺复兴晚期代表人物帕拉迪奥为例,他的建筑作品讲究建筑平面的美感和结构对称法则。在圆厅别墅中,他做到了绝对对称的平面,整座建筑围绕中央圆形大厅周围的房间是对称的,建筑造型也达到了高度协调,由最基本的几何形体方、圆、三角形、圆柱体、球体等组成,简单干净,构图严谨。但是,这样绝对对称和协调的空间显然并不适合展开不同类型的功能与活动,虽然它的平面图纸确实十分华丽。
▲圆厅别墅平面
▲圆厅别墅建筑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难理解文艺复兴中后期所出现的手法主义风潮。他们追求令人惊奇的、怪异的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建筑,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但这种风潮并不重视空间本身的塑造,而仅仅只是有关于立面形式,甚至局部细节的视觉设计。
说白了,这只是一种有关图像绘制的创造力,所以只能依附于薄薄的图纸上。而建筑空间本身的组织方式,仍然是由一张张图纸(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叠合在一起。改变的只是图纸上具体绘制的内容,而非这种叠合方式,这使得建筑空间很难做出根本性的革新。
▲罗马耶稣会教堂
总的来说,由于印刷术和纸张的普及,这个时期的建筑设计和传播开始广泛地在图纸上展开。由于图纸是二维视觉性的,因此人们下意识地更加注重建筑平面化的形式表现、比例关系、几何构成等等,而建筑的建造艺术、人视觉感受、实际功能、空间体验则要弱化很多。
2.3 摄影 · 照片 · 主题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来临,摄影技术工业化的发展取得了艺术地位。由于社会的进步,相机普及的范围越来越大,建筑摄影作为一种新的再现形式而诞生。人们只需要轻轻按下快门就可以轻易地对建筑进行复制,而建筑逐渐失去了传统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光环,变成走向市场具有展览价值的消费品。
▲相机之父——法国盖达尔和他发明的第一台相机
摄影的特点简单讲是三维的物体在二维平面成像,是一种平面艺术。在照片艺术加工或者技术限制下无法将一个真实的建筑完完全全以摄影的形式再现,但矛盾的是照片也是最能反映建筑真实样子的工具,这让摄影技术几乎一经出现就在建筑领域大放异彩。越来越多的“拟像建筑”代替真实建筑成为人们对于建筑了解的第一印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著名建筑摄影家朱利亚斯·舒曼(Julius Schumann)拍摄了大量的南卡罗莱纳的现代建筑的照片,并通过在美国举办的各种摄影展将其传播出去,带动了美国现代建筑的高速发展。因而被称为“美国现代建筑的引路人”。摄影师成为建筑师的引路人,这难道不是很有趣吗?
▲1900年拍摄:威斯康星街
▲1914年拍摄:密尔沃基Turnverein体育馆,现在被称为特纳大厅
在那样的环境下,许多现代主义建筑师将建筑摄影作为极为重要的表达建筑思想和观点的途径。部分建筑师敏锐地注意到了摄影的潜力,如新建筑运动早期的建筑师们,有意地迎合甚至利用图像传媒的力量,使得建筑的图像开始介入建筑创作之中,并导致了随之而来的建筑创作“图像化”倾向等问题。
比如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很重视建筑照片的拍摄,每一张刊登的照片都要经过精心修整。当《建筑实录》刊登其未修饰过的拉金大厦的照片时,他愤怒地指责这一行为是“谋杀,全方位的谋杀”。
▲拉金大厦(1906)
在拍摄流水别墅时,他对建筑摄影师强调,希望他能够透过蒸腾的水气拍摄流水别墅,事实上,该拍摄视角也成为了流水别墅的经典拍摄视角。
▲比尔·赫德里奇于 1937 年拍摄的流水别墅
娅特里斯・克罗米娜(Beatriz Colomina)说:“现代主义建筑在杂志上传播的意义大于其实际建成的意义,先锋派的建筑在被发表出来以前并不存在。”结构大师彼得・赖斯 (Peter Rice)就曾抨击摄影强迫建筑变得上相(以迎合拍摄需要),至少要在照片上看上去是完美的。
可以说,这个时期摄影作为一种图像,对于建筑设计的影响是建立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而且这种演变不仅体现在建筑上,也体现在城市规划上。
卡米洛·西特(Camillo Sitte)在《依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强调城市建设艺术应当重视城市空间的特征、比例、韵律等因素——尽管我们说道,这并不一定给实际的体验增趣多少,因为这种尺度太大了。
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花园城市,其结构主要是一个由核心、六条放射线和几个圈层组合的放射状同心圆结构,从图纸上看,同样具有强烈的几何美学的价值。
▲花园城市示意图
奥斯曼的巴黎改造遵循了一定的审美法则,道路修建和广场的排布在平面上也遵守着图像美学,六条新道路交汇的特鲁卡德鲁广场建立起来,星形广场是众多道路的交汇处。
▲巴黎改造后场景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城市规划同样拥有强烈的图像媒介的色彩。城市规划必须要有艺术性,所以其城市格局就必须具有二维美感和几何规律。城市空间图像上的审美体验成为了城市规划的主导因素。
2.4 数字化 · 三维建模 · 体块游戏
如今,建筑设计工具主要依赖于计算机,人们利用电脑绘制CAD 电子建筑图纸,通过数字化技术在计算机中建立三维的虚拟建筑模型 。这时候平立剖图纸不再是设计方式的唯一渠道,三维模型和效果图的出现让人们更加了解建筑的整体空间,于是建筑的关注点又从平面设计转回到三维设计,这具体体现在两个部分:
从好的方面来说,建筑设计终于一定程度上摈弃了图像媒介的桎梏。冯果川曾描述它的建筑是“不要脸”的建筑。因为他的建筑总是没有一个固定的、静态的、可绘制的立面,而是更倾向于异形、曲面、错层等等设计方式。很大程度上,这构成了当下许多建筑的主要设计方向,所谓的东西南北立面图,甚至包括平面图等等“传统的设计工具”都很难表现现在的许多建筑。
▲海南史志馆
▲崖州文体中心
但从不好的角度来说,建模工具的出现让建筑设计从“绘画游戏”变成了一个“体块与积木的游戏”。尽管由于工具的进步,我们重新将建筑视为三维空间的创作,但是与古代不同,我们并不从人视点去讨论空间(起码不是第一反应),而是站在上帝视角去设计空间。
最典型的特征是,我们打开建模软件首先看到的就是自上而下的鸟瞰视图——为何?是为了展示真实的建筑体验吗?不是,仅仅只是因为这个视角方便建模而已。人们在屏幕前通过鼠标键盘来控制模型,运用各种“切割”、“旋转”、“拉伸”等命令来摆弄模型。体块感、层次感、凹凸感、形体感等等,这是在这种工作模式下流行的一套新的术语。因此,既然设计是自上而下的,那么对建筑的理解必然也要脱离地面。
▲大兴机场不同视角建筑图片
比方说,当我们谈论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事务所的建筑作品时,一般都是自上而下的角度,从鸟瞰图感受建筑的全貌。因为在人视角是很难理解建筑的设计逻辑的——显然,你不理解眼前的这根曲线究竟从哪儿来,又要到到哪儿去。只有看它的鸟瞰图,才能理解其芙蓉花的意向。谁让建筑师本身就是用俯瞰的姿态去设计它的呢?
▲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
从上帝视角看房子使得现在的建筑很注重宏观的建筑逻辑推演,各种分析图孕育而生,它是建筑设计游戏化最典型的特征——为了满足建筑日照,削掉房子一角;为了建筑内部采光,在房子中间挖个洞;为了把活力还给地面,把房子的裙角抬起来等等操作。而真实的效益,则由一个个箭头简单粗暴地解释掉。
尽管,我们说对于理解建筑而言,这种化繁为简的逻辑推演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它是否能够反映建筑建成后的真实效益,则是需要打一个问号的。
▲Big,建筑分析图
03、VR技术的出现对建筑设计意味着什么?
总的来说,随着口语、图纸、摄影、建模等设计(传播)工具的不断演变,人们先是从抽象的不可见的建造规律,转向可见的二维艺术,再转向脱离实际体验的三维体块;而这使得建筑设计也从重视空间结构建造规律,转向重视立面平面视觉图像,再转向从上帝视角重视建筑造型和逻辑推演。但不管工具的演变让建筑师更关注哪一部分,人们的实际感受总是处于被忽略的状态。
▲虚拟空间
那么顺着这个思维来看待未来的VR虚拟技术,它有可能弥补现在的缺陷吗?我们是否可以想象,当人们可以进入虚拟世界,从人视角感受虚拟建筑时,建筑设计会不会既注重建筑宏观造型也注重人的实际体验或者说会注重从更多方面去给人不同丰富的感受呢?我们无从得知,但显然,理解工具对设计思维的影响,目的是为了对其进行有意识地抵抗。从而尽可能获得较为统一和独立的设计思维,这应当是“建筑设计”一词的本质,否则就容易变成“建筑图纸设计”或“建筑模型设计”。
注: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
▬
本期原创 / 小柳丁
#鲁迅美术学院
环境设计本科
生,一个喜欢看
天上的星星和品
尝一切美食的笨
小孩,擅长画画
和胡思乱想
▬
本期原创 / 尤加利叶
# 重庆大学建筑学专硕研究生。桃金娘科,桉属植物。耐寒不耐旱。成长较快,以奶茶浇灌。喜清新素雅,花语是恩赐。
编辑 / 白雎 审核 / 尤加利叶、
本期内容为一只建筑精原创并编排,版权归一只建筑精所有。欢迎转发,转载请在后台键入【转载】、商务合作请在后台键入【合作】。
RELEVANT
相关内容
好的建筑还是好的照片?你真的分地清楚吗?
作者:白鹿 小熊
SELECTED
精选内容
避之不及的博彩行业,如何塑造澳门的城市与建筑?
作者:白雎 埃斯特尔
洋河体育场:一处没有观众,却鲜花盛开的遗忘之地
作者:黄大狗
不想看文字?
点击【原文链接】即可关注阿精同名b站号
建筑解析视频版,给你不同的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