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北,究竟是如何衰败的?

苦艾酒徒 一仙 一只建筑精 2023-08-02

建筑

杂谈

architecture

tittle-tattle




东北,为什么从共和国的长子,新中国的老大哥,重工业的顶梁柱,

在互联网肆虐的今天,变成了抖音视频中的土味之王和喊麦的戏谑对象。


东北的兴衰史也是新中国的发展史。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云层深处的黑暗啊,淹没心底的景观。



一.  建国前


东北在清王朝建立之后,只留下满洲贵族在盛京留守,严禁汉人在辽东开垦,刻意制造“无人区”为了彻底封闭东北,清朝修筑了柳条边严格划分了农耕,游牧和龙兴之地的界限。清朝中后期,世界人口爆炸,粮食产量增多,这就意味着要有更多的耕地。于是光绪三十四年清政府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城镇乡均为地方自治体。鼓励地方自治。


清末到民国期间,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关内人掀起了闯关东的热潮。当时的东北地广人稀,物产丰富,导致大量关内人向东北迁移;加之俄国对东北的侵略,为了抵御边境来战,清朝朝廷明文规定,花300文钱就能换来十亩荒地。朝廷的政策导向和经济补助很快吸引了黄河流域的穷苦人民,为了活下去前赴后继地奔向东北,东北大移民正式启动。


所以说,移民是东北崛起的第一步。


接下来给东北工业发展带来机遇的是两个国家:俄国和日本。


▲ 铁路线  来源:B站


1896年,为了感谢俄国干涉日本占领辽东,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作为“以夷制夷”的代价清朝同意俄国修建铁路,这就是东清铁路。在建设铁路期间俄国还开辟了松花江航线,并且在沿岸到处设立码头。至此东北被俄国势力覆盖。两条交通线便成为了东北物资和资金交流的核心枢纽。俄国在东北的投资才是东北工业实力崛起的主要原因。日俄战争期间,俄国在控制下的的东北投资建厂,为战争提供后勤准备,完成俄国国家资本在东北的原始积累,同时带来了东北的第一波工业化。


▲ 俄国人在东北修建铁路  来源:网络


北洋军阀时期,在国民政府搞工业化,张作霖政权经营下的东北地区经济工业水平一度远高于其他地区,为“工业东北”定下基调。


1931年日本入侵东北后,将这里作为自己的大本营在这里开发,由于日本是资源匮乏的岛国,所以物产资源丰富的东北彻底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夹在俄国和日本两个强国之间时。东北工业的迅速发展,好的一方面是因为在列强争霸的年代,凡是被列强看中的地方都会吸引到一波投资,完成农业地区向工业地区的转型。正是因为这样的先天条件,东北才能摆脱荒凉苦寒的标签,成为近代中国发展最快的地区。而更多的则是不好的一面,这是因为两大强国终究要分出胜负,独占东北,到那时,失去其中一个国家的投资贸易,东北这个大经济区繁荣必定不似从前,独占东北的国家则把东北看作后花园,像英国剥削印度一样剥削东北的人民和资源


1933年起,日本向东北投资11.6亿日元,以国家资本“满铁”为中心,建设一批重工业项目,1937年以后,日本连续推出两个五年计划,按照“一业一社”的原则把钢铁,电力,飞机等行业交给日本财阀垄断经营。东北就这样一步步成为了殖民下的工业化地区。


▲ 被日军控制下的东北 来源:leikeji.com



二.建国后


2.1 抗美援朝与东北地区“南厂北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制定了遏制社会主义阵营发展的全球战略,美苏两国从战时的合作走向了对抗。美国对新中国采取了政治上不承认、外交上孤立、军事上包围、经济上封锁禁运的政策。中国与苏联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基础薄弱且布局不合理,其中全国半数以上的重工业企业集中在东北。在新中国迫切需要改变工业落后状况的背景下,解放较早、资源丰富、重工业基础较好的东北地区受到中央的重视。


正当新中国加快建设东北、推进新中国工业化时,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派兵介入,东北亚紧张局势升级,新中国不得不对东北工业布局进行调整。工业布局呈现“南重北轻”的特点。这样,东北局最初设想的大规模迁移工厂改为局部调整的形式。


▲抗美援朝  来源:网络


此后,新中国加快了对东北地区工业布局调整的步伐,为了迅速恢复生产,“南厂北迁”采取“一面生产、一面疏散”的方针进行。为了不影响国内经济建设的大局,新中国制定了“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


“南厂北迁”是为防止美军对中国东北工业进行轰炸,以保障东北工业安全为出发点,一方面是出于应对紧急战争状态加速建设战略后方物资储备的考量,从而加快了东北工业布局的调整步伐;另一方面也促使新中国在规划工业发展战略时考虑到备战因素。


▲“南厂北迁”时期  来源:leikeji.com


2.2 中苏同盟与156项工程


在成立之初,新中国采取了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是新中国在当时的国内外形势下做出的必然选择。就苏联来说,其外交重心在欧洲,无暇顾及远东,因此要借助中国的力量来牵制美国,与中国结盟能够增强苏联在远东的实力。对刚刚诞生的新中国来说,需要来自苏联的援助与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发展国内经济建设和巩固新生政权。


▲中苏同盟时期  来源:leikeji.com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出兵朝鲜的同时,派第七舰队侵驻台湾海峡,这一严重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进一步恶化了中美关系。在此之前,新中国确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并和苏联结成了同盟。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仅为新中国赢得了发展的机会,而且也为苏联援助中国建设156项工程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了军事布局,中国东北也成为了朝鲜战争后的苏联战略生产供给大后方。首先地理位置上来说,苏联与东北毗邻。朝鲜战争本质上来说,是美苏双方的一次对抗,只不过发生在朝鲜半岛境内,朝鲜和韩国两个国家代替了美苏之间的对抗,因此,苏联在支持朝鲜的情况下为其提供军资,就在东北设立军工厂来解决从苏联国内运送物资到朝鲜交通不便的缺点;同理,美国在日本设立军工厂,由日本生产,运送到朝鲜半岛。所以在二战后,日本的工业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东北的工业实力也水涨船高。


▲ 来源:leikeji.com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以后,新中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以“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朝鲜战争使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认识到国防工业的重要性,并把备战因素考虑到工业布局的规划中


我国在156项工程中有针对性地引进苏联的技术与机器,来发展自己的重工业。虽然在当时我们与苏联的关系十分要好,但是为了防止像日本占领东北时期那样,将东北作为自家后花园开发,占领,指手画脚。毛主席依旧不同意苏联在中国办厂,引进的苏联专家也只是来辅助指导,不会成为实际掌权者,避免苏联对东北指手画脚。苏联只提供装备,我们也只引进缺的东西,发展我们自己的工业结构,让已有的工业资源运转起来。尽管这样的引入方式效率较低,但是,它为建设中国本土的工业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就好比香港,成为北美或欧洲的产品加工基地,因为它全盘接收了外部的投资,它的经济是外向的,是极度依赖外部投资,没有自己的生产和工业力量。外部投资一旦撤资,香港的经济就会大不如前,这就意味着其他国家可以借此来干涉国家内部的政权和制度。所以,毛主席拒绝苏联在中国东北办厂开发就是同理。


2.3 中苏关系破裂与三线建设


正当新中国开展大规模建设时,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中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渐加剧。到60年代初,中苏关系进一步呈现恶化的态势。此后,苏联领导人挑起中苏论战,并把两党之间的原则争论变为国家争端。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向中苏边境大量派兵,与此同时,印度武装人员频频侵入中国领土进行挑衅。


▲ 中苏关系破裂  来源:bjzxcp.com


国际形势出现新动荡后,苏联对我国东北的投资,在中苏关系破裂后成为了一种负担,我们可以甩掉这些负担嘛?不能。首先美国对越南的侵略战争逐步在扩大,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日趋紧张;其次,中苏关系剑拔弩张,苏联甚至扬言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在如此紧张的大环境下,我们的重工业一旦停工,国防实力就会大幅度下降,无法抵御周边国家对我们的侵略,因此,备战问题摆到党的重要议程上来。于是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毛主席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提出三线建设问题。后期“三五”计划由以“吃穿用”为中心调整为以三线建设为中心。


在与苏联关系降入冰点后,苏联留下的机器我们只能被动自我摸索。三线建设首先是为了不让这些重工业工厂停工,因而需要继续让这些工厂发挥它的产能,一旦重工业工厂停工,我们的国防实力会大幅度下降,其次工人失业也会带来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等问题,为防止这些事情的发生,我们实施了三线建设。


▲ 三线建设时期 来源:leikeji.com


2.4 改革开放


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伟大尝试, 工业化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重工业初步实现之后,必须经济转型。通过市场经济来发展轻工业,轻工业起来之后再带动重工业升级,如此交替循环逐步实现产业升级。


尼克松访华,中美开始建交,世界开始进入全球化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在寻找劳动力要素价格低,资源便宜的地方,而我们又迫切希望这些资本的引入,于是美国开始在国内投资办厂(人和资源是中国的,高端技术是美国的),也为东北的衰落埋下伏笔。


▲ 三线建设时期 来源:bu-shen.com


改革开放前,中美已经建立起了比较良好的关系,开始吸纳美国的投资。而所谓的投资,终究转化成了负债,导致政府财政赤字,无法在市场上提供资本刺激就业,生产停滞,邓小平提出鼓励地方政府开展自己的工业化,生产对外贸易,将对外投资由中央降级到地方,(我国与苏联的合作是中央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合作,改革开放后,是我国沿海城市自己与国外资本沟通),在这样的情况下,所以九十年代我们进一步开放了我们的金融市场,为了应对中国当时面临的经济危机。


2.4.1 市场转型困难

人才大量流失是因为东北地区内部经济结构问题,东北经济是较为单一的经济结构,在东北集中了全国80%的重工业,大多是航空航天导弹等国家层面高技术产业,不是服务于市场的,这就造就了东北企业转型的困难难以提供就业机会和岗位。


▲ 废弃的工厂   来源:leikeji.com

2.4.2 人才流失

在原来的计划经济下,国家以重工业发展为主,因此东北得以获得政策支持,改革开放(重塑中国地理)以后,市场经济的中国开始积极与西方国家交流,沿海地区便利的地理环境使国家将政策倾斜到东南沿海地区,而东北也渐渐跟不上历史发展的趋势,这使得人才大量的流失也导致东北的发展进一步的滞后,形成了恶性循环。90年代经济危机也引发“下岗潮”,也不得不使大量年轻劳动力前往机遇环境更好的南方打工谋生,使得劳动力流失。


▲ 下岗工人   来源:电影《钢的琴》

2.4.3 商品比较

市场经济带来的另一个改变是造成供需环境的变化,从生产重工业机械(计划经济时代东北企业生产由国家购买转销)东北刚开始许多机械都是师从苏联,交恶之后只能被动的长时间自我摸索。所以在改革开放后很难和日本欧美的机器相比较,而且东北的工厂大多数是机械等大型设备,投资较大,回报周期较长,设备不面向大众,不属于易消耗品。


而在开放引入全盘接纳时期,沿海地区引进外资(美国)投资建设工厂,劳动力低下,技术成熟,商品价格便宜。中国东南沿海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外高新产业贸易加工聚集地,不仅没有发展出沿海地区自己的产业以及核心技术,而东北的重工业只能增加损耗不能盈利,没办法与沿海地区竞争,东北的经济逐渐下滑。


▲ 港口开放  来源:chinaports.com



三.衰落


3.1 两次吸引外资的不同


总的来说,东北衰败的主要原因,可以认为是两次吸引外资方式的不同。


对苏联,我们只引进缺的东西,改善我们的工业结构,在这个过程中,自主权是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上。


但在后面对待美国的开放中,面对国内严峻的经济环境,我们开始开放沿海地区让外企来办厂。在这里,人,资源都是中国的,但高端技术和产业主权是美国的。虽然办厂提高了就业率,技术更加成熟,商品质量价格却比原本本土国企生产的更受欢迎,严重地打压了国内的企业发展。


3.2 次要原因


▲东北地缘格局  来源:chinaports.com


3.2.1外部地缘环境恶化

东北崛起,本质上是日俄借道进入亚洲的结果。日本战败和中苏交恶后,东北的发展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就明显放慢了脚步。


计划经济时代受到限制的东南沿海,则凭借靠近港澳台地区成为优势地区。这些地区一方面轻工业逐渐辐射东南亚,另一方面在放宽的户籍政策下不断吸纳内地人才,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高速发展。东北周边严重缺乏富邻居。


3.2.2 高度城镇化反为包袱

据2016年国家统计局统计,除各直辖市外,全国各省中辽宁具有仅次于广东的城镇化率,黑龙江和吉林也都进入全国前十。但是如此高的城镇化水平其实限制了东北的增长可能性。而已经城市饱和的东北却没有这个空间。


▲ 高度城镇化的东北  来源:chinaports.com


3.2.3自然资源枯竭

东北地区曾经丰富的煤、铁、石油、森林等自然资源经过多年大规模的开采开发,九十年代以来几乎已告枯竭。以黑龙江省为例,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四大国有煤矿的平均役龄已有70年,33个主要矿井已有16个枯竭,其余矿井的开采成本也在不断升高。森工系统可用资源仅有0.19亿立方米,较建国初期下降97.3%,省属40个林业局2/3无林可采。大庆油田可开采储量仅剩30%,预计2020年的年产量会降到2000万吨。


▲ 资源枯竭  来源:zhihu.com



四.结尾


综上所述,两次外资吸引的方式不同是东北衰败的主要原因(两种不同经济结构),在我国经济转型,对外开放的大环境背景下,东北往日光辉不再重现。 而外部地缘环境恶化,东北周边严重缺乏富邻居;高度城镇化限制了东北的增长可能性,已经城市饱和的东北却没有这个空间以及自然资源的枯竭,使东北加速衰落。


当一个地区满足不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然会被遗弃。


在时代的裹挟下,东北的衰落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对东北人民来说,更多的时候是无奈和唏嘘的接受,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东北做出的贡献,和国家转型时默默承受的时代冲击以及每年春晚带给我们欢声笑语的东北小品。



参考文献

[1] 黄巍,辽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 [J] 《当代中国史研究》2021年第1期

[2] 孔祥智, [J]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城乡关系的演变,《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8期 [3] 王崇杰,娄季春.以养为基:精英回流创业促进乡村振兴的嘉联模式探索[J].新乡:管理学刊,2018(6):52-61.

[3] 王崇杰,娄季春.以养为基:精英回流创业促进乡村振兴的嘉联模式探索[J].新乡:管理学刊,2018(6):52-61.

[4] 王晓峰等.人口因素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16(5):51-59.

[6] 黄悦等.资源、区位与经济增长——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资源诅咒效应研究[J].成都: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12):1475-1479.

[7] 殷晓峰,李诚固,王颖.东北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长春: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41-44.

[8] 温伯陵   bilibili  东北为什么衰落


本期原创 / 张平

#痴迷摇滚,梅西狂热粉头,热爱聚合又离散的巨蟹一枚,拒绝CPU,只要不画图干什么都行的佛系环艺人。

本期原创 / 一仙

# 山建本科在读,ddl是最高生产力的i系人,“十万个为什么”属性熊孩子,对所有事物满怀好奇,努力提高学术勇气ing


编辑 / 白雎   审核 / 尤加利叶、


本期内容为一只建筑精原创并编排,版权归一只建筑精所有。欢迎转发,转载请在后台键入【转载】、商务合作请在后台键入【合作】。


SELECTED

精选内容

圣西罗的百年球场,究竟是拆还是不拆?

作者:揪揪 潘小包

真的有“邪恶”的建筑吗?从纳粹建筑看战争与城市建设

作者:啊葱 dipo




不想看文字?

点击【原文链接】即可关注阿精同名b站号

建筑解析视频版,给你不同的体验!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