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怪,梦,伤:令人恐惧的“核类美学”

苦艾酒徒 阿霁 一只建筑精 2023-08-02

建筑

杂谈

architecture

tittle-tattle





“这是你童年时期呆过的幼儿园。楼梯上去就是你睡午觉的地方。你要上去吗?你确定十多年过去,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还是你记忆里的那样吗?”


▲图源:网络


“轻松一夏,windows98:穿过数码迷宫通往你童年记忆深刻的无忧无虑的草坪、屋顶、远方的群山,直到你发现这一切不过是一张桌面壁纸,开始菜单,程序页面,你在屏幕里哭喊着要回家却叫不出声音……”



▲图源:网络


以上这些怀旧的,梦幻的,超现实主义的,带有阴郁恐怖色彩的视觉场景和沉浸式感受,是近两年来从Youtube萌发,迅速流行全世界的“梦核/怪核”美学的具象化。


以“梦核/怪核”为代表的“核类美学”,是一种超现实的迷幻视觉风格,是一种偏好低保真低像素的平面设计概念,是一类电子音乐的形式转译,却更是一种隐藏的图像式叙事,一种承接了“蒸汽波”的属于21世纪初的青年“怀旧”图景。


为当代人与世界、与时代采取的疏离、封闭态度所刷上的一层保护膜。



1 “核类美学”的前奏:超现实主义艺术


如若从美术史的眼光来看待“梦核/怪核”作品,我们不难指出它们都是20世纪上半叶萌芽的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当代复兴。


▲达利 《伟大的自慰者》

▲达利 《融化的时钟》


1.1 达达主义与资本主义


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前期,人们的精神世界遭受到极大的压迫,忽视了人的本体价值、放任工具理性极端膨胀。这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了一些可怕的后果:人的自我意识过分膨胀,人性滑向破碎的深渊,这极易引发“侵略战争”与“种族清洗”。



▲资产阶级奴役工人进行劳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


因此达达主义提出反理性反传统,从内心的真实感受出发,挖掘意识与潜意识里真正渴望的东西,而不是被社会与资本主义所规训。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兴起的超现实主义脱胎于达达主义,对资本主义传统思想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精神革命。超现实主义继承了达达主义攻击传统的理念,致力于挖掘事物本身理性与非理性之存在与彼此间的矛盾,在心理学上表现为思维的意识与无意识,因此常以梦境般似实非实之物入画。


1.2 超现实主义理念


超现实主义主张突破现实,彻底放弃以逻辑秩序经验为基础的现实,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及梦境相融合以展现人类深层意识中的世界。它的兴起实际上是对资本主义暴力压迫、将人视为机械的一次反抗。


无论是玛格丽特的苹果、烟斗、宫殿中的巨石和鬼魅的蓝天白云,达利融化的时钟和扭曲的蓝色眼睛,基里柯规整却诡异的长廊与心神不宁的缪斯,都可以被称为那个时代的“梦核/怪核”。


而今,生活无处不在的割裂结合,展现着21世纪的后超现实主义的文化:我们再次到了从潜意识和梦境中寻求慰藉的时刻。


▲玛格丽特 《错误的镜子》

▲玛格丽特 《灵感邦》



2 什么是 “核类美学” ?


当代互联网的“梦核/怪核”美学很难具体归类,它们往往是跨越式的,每一个作品都横跨在阈限空间的临界点上。


“核”,原文“core”,法语的“心”,在英文中作为“核心”的意思,天然自带对个体性的、小众的怪诞艺术的特别专注,也因此带有排外性质,用以称呼“顽固或不屈不挠的少数群体”。


“核”的概念最初用于小众的音乐风格,并逐渐通往以美术、文字、时尚和多媒体图像作品为载体的亚文化圈层。


2.1 怪核





▲图源:网络


通常而言,直接从超现实主义发展而来的“怪核”被认为是这一类“核类美学”的鼻祖,一位叫做DavidCrypt的YouTuber在2010年第一次集中向网友介绍了“怪核”的概念。


“怪核”主要表现割裂和诡异感,视觉作品往往以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景为素材,色调偏阴暗,画面中有涂黑,抠像,贴图或一些意义不明的短句,让人产生混乱,迷失方向,疏远,怀旧或者无能。


大部分怪核采用的手法是心理暗示,常见的都是由虚拟元素和现实元素构成。图片中所含有的文字通常是被用来对于观赏者施加心理暗示,仿佛在向屏幕中的你传达一些信息。你在接受这些信息之后则会在脑海里自动弥补接下来的画面及会发生的内容,从而引发你对这张图片的思考。继而体验到某种迷失方向的怅然,不解和迷惑,以及在这种未知与不可控的迷雾中所衍生的恐惧;一种蓝天白云、光天化日之下的心灵恐惧。



▲图源:网络


作品常常取用现实中存在的场景进行加工,令其表现出本不该有的形象。例如:上述图片上的特征的增加或者缺失。本来存在的人体却以黑色的马赛克所遮盖,看似熟悉的游泳池好像以前在哪里见过,以及对于边缘事物的模糊。例如,消失的阴影,简洁的墙面以及地面,这样的手法是人们以一种梦幻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其中。


常见的怪核有以下特点:


1.有人的痕迹却没有人的气息


2.大部分都是封闭的室内空间,没有拍到窗户及窗外的景色


3.是复古的低像素照片,有一种陈旧的荒废感


4.是看上去无人的画面夹杂着人类来过这里的细节


5.某些物品的饱和度相对较高。


▲图源:网络


怪核既体现了幽闭又体现了开放,既体现了危险又体现了安全,既体现了日常又体现了反常,既有熟悉又有陌生,既有模糊又有锐利,既有存在又有不存在,在这些对立的范畴里,给人紧张感,正是这些紧张感让人感觉到焦虑。


2.2 梦核




▲图源:网络


在观看了上面这些图片后,你有怎样的感受呢?是否觉得很诡异,不真实却又好似存在。这就是一张标准的梦核风格图片。


不可能出现的现实世界的场景,却又和现实世界有所重叠,诡异有点意思是它所传递的片刻氛围,短暂却深刻的印在脑海。图片色彩鲜艳,比较暗的背景,黑色的天空,低像素,无人,在你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是美好的东西,但是在你看不见摸不着的地方提示你这个场景还是有一些坏的东西存在。暗的背景和色彩鲜艳的主体结合在一起的割裂感就是会给人一种诡异的感觉。


围绕“梦境”,人们会有更加美好、空灵乃至遥远的想象,然而“梦”往往却也来自人们更加熟悉的生活与记忆,“梦”也是潜意识的另一种表现。


▲图源:网络


“梦核”作品常与马戏团、幼儿园等“童年”元素绑定,人们在怀念纯真美好的童年时光的同时,更意识到这种怀念纯粹是“梦”,甚至连“美好童年”这一本体可能都是后发证成的虚假掩饰。


梦核与怪核一样,在风格方面都倾向于低像素。图片是梦核感最直观的表现形式,这种电子包浆的质感发青,自带老旧感,特别在一些涉及游乐设施的梦核图片里,诡异的氛围营造,梦中潜意识场景的再现,用低饱和的彩色照片唤醒关于孩童时期回忆的梦。


所以在以上两幅梦核图片中能唤起的关于孩童时期回忆的梦,也可能是噩梦,毕竟哪一个小孩子小时候没做过噩梦呢?


▲图源:网络


2.3 伤核


如果进一步撕下梦境甜美的外壳,则发展成为“核类美学”中更加直面内心暗面的范畴:“伤核”。“伤核”顾名思义,与创作者所受到的心灵创伤密切相关。体现对过往精神或肉体创伤的反映有时也与PTSD有关。



▲图源:网络


如图一所示,图片整体以粉色为主,加上可爱的库洛米形象本身是让人心情愉悦的图片。但是加上幽暗的背景,长长的阶梯,以及“不要把我一个人丢在这里”的文字,就会戳到某些人童年被抛弃的不堪回首的过去和伤心的回忆。


“伤核”作品从视觉上并非特别阴暗,其往往与“梦核”一脉相承,都以少女的视角来描绘童年时代的意象:儿童卧室,游乐场,幼儿园,HELLO KITTY等卡通形象,然而这些甜美的意象组合,同时也是诡异和超出现实逻辑的,在柔和的光线下带有“过分完美”的不安,有着“即将腐败”的预兆


▲图源:网络


在甜美精致的洛丽塔式封套下包裹腐烂、灰尘和死亡,是“伤核”作品惯用的手法,“苦乐相伴”是基本的情感基调。


童年在一种天真烂漫的场景中经历了一些苦难或者遭受虐待,这种苦难和天真烂漫的环境绑定在一起,成年之后看到这种特定天真无邪的场景会唤起内心深处的潜意识被虐待、被操控的精神苦难,由此几乎任何美好天真的“童年”意象,都会被“伤核”的美学带向恐怖的,令人不堪回首的反面,也正是应激性的负面情绪输出,更显出受创伤者原有的天真无邪。


所以,我们到底为什么会对这样的图片,场景产生情绪?都具有哪些共同点?


▲图源:网络


想一想你生活中的某一些场所,火车站,餐厅,游泳池。你可能已经忘记关于这些地方的细节了,但是它们的共同特征会烙印在你的潜意识里,所以当你看到关于他们的图片时,你会感到似曾相识。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核类美学”是一种创伤性的,受害者视角的美学表达,它的成品往往都具备治愈、满足和制造幻象的补偿性功能,而“补偿”在赛博世界的终归虚幻,也是一代青年人的心灵世界走向虚无和麻木的精神共性。


潜意识始终会指向你之前见到过的人,经历过的场景,是指向过去而不大可能指向未来,是有时间线的存在。



3 核类美学为什么如此流行?


工业革命开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渐丧失宗教的动力,物质和金钱代替信仰成为了人们毕生所求,于是对人的物化走向极端,人本价值与精神价值渐被忘却。在这个过程中,消费主义的前身——拜物教作为工具理性的世俗代言者诞生了。


初期,资本主义选择了简单粗暴的统治方式,但这极易引发工人阶级的激烈反击。于是在二战后,他们改用“去意识形态化”的方式——比方说消费主义——来实现社会规训。通过倡导“消费自由”“消费平等”等观念,干扰人们对经济、政治上真实自由、平等、民主的向往,掩饰现实社会中的阶级矛盾等问题,使人们在“景观社会”之中逐渐失去批判与思考的能力,沦为“单向度的人”。


▲《红辣椒》剧照——一片欢欣的“表象”


如今消费主义早已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将真正目的冠以自由、民主、平等等“普世价值”等面纱,引导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产生认同和期许。在虚幻梦境的笼罩之下,我们今天所有的现实生活岂不处处皆是“核”的场景?——虚实商品琳琅满目,短视频小游戏乱花迷眼……一片幸福美满的景象,然而在焦点镜头之外,现实生活远远不止这些。


▲《红辣椒》剧照——黑暗破败的“现实”


所见之景皆是空中楼阁,表象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下,人们会倾向于寻找一种与表面相反的消极情绪状态来刺激自己。


“核”的流行,就是在欣欣向荣的世界中对表象进行反抗。


与其他亚文化一样,核也是当代青年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解压避世的途径。在任何历史时期,青年群体都是利用非主流风格对抗主流目光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发生大变革的时代。


互联网时代快速开始快速结束的大量繁杂信息促成的具有“碎片化”“割裂感”的集体记忆与由超现实主义诞生而来的核特有的碎片拼接形式不谋而合,“核”的潮流在互联网辅助之下传播得越发迅速广泛。


▲图源:网络


归属感是当我们试图归类近乎不可归类的“核类美学”时,我们能够把握的唯一的东西,就是我们难以把握自己这一事实。


20世纪初的超现实主义者无限的拼贴、组合和“陌生化”的惊奇,是为了突破现实世界的陈腐僵化;而立足于现实世界的,对过往梦幻的记忆复兴的“梦核/怪核”,则更多是在对至少在梦境里存在过的,“真实”过的美好现实世界做“流水落花春去也”式的悼亡。


其实本质蕴含的,是最为切实的,植根于大众内心深处的,最为普遍的当代现实主义:在20世纪初和21世纪初之间的一百年里,我们仿佛有一个真正美好的、足以被称作梦境的世界,虽然身处其中的人从来未曾察觉。


参考文献:

[1] 朱凡,刘威.澎湃新闻报料.21.09.231

[2] 诡谲 . 为何这种图片令人感到熟悉和不安.bilibili


本期原创 / 苦艾酒徒

#痴迷摇滚,梅西狂热粉头,热爱聚合又离散的巨蟹一枚,拒绝CPU,只要不画图干什么都行的佛系环艺人。

本期原创 / 阿霁

#山建本科在读,ddl是最高生产力的i系人,“十万个为什么”属性熊孩子,对所有事物满怀好奇,努力提高学术勇气ing


编辑 / 白雎   审核 / 尤加利叶、


本期内容为一只建筑精原创并编排,版权归一只建筑精所有。欢迎转发,转载请在后台键入【转载】、商务合作请在后台键入【合作】。


SELECTED

精选内容

荧幕背后,影视基地为何如此短命?

作者:由由

城市里能种田吗?

作者:低音炮




不想看文字?

点击【原文链接】即可关注阿精同名b站号

建筑解析视频版,给你不同的体验!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