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建成的建筑:当代还有建筑理论吗?

低音炮 啊葱 一只建筑精 2023-08-02

建筑

杂谈

architecture

tittle-tattle



引言

Introduction


在2001年,矶崎新在东京个人展上首次提出“未建筑”这一概念,“未建筑”即未建成的建筑。相比起建成的建筑,他对未建成的建筑更有一种特殊感情,在上世纪的60-80年代他设计了许许多多当时不可能完成的“未建筑”,并提出了著名的“废墟理论”:


“在长远的时间中,建筑实体会逐渐转化为废墟。建成与未建成的差距不再明晰,实体的物理性价值对于长久永恒的建筑史而言并不存在;相反,作为虚体、具有“反建筑”属性的未建成建筑可以长存在人的思想空间,成为真正的建筑史。阅读这部未建成的建筑史,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建筑与社会的对应关系,成为现实建筑的有益参照。”


那么,矶崎新所说“未建成的建筑史”是什么?追寻未建成建筑背后的时代与动机又是否有意义呢?


答案是肯定的,好的未建成建筑作品价值绝不低于建成建筑,它们可以是时代里闪耀的先锋,代表了未来建筑更多的可能,同时在现实意义上,它们也和时代精神、消费市场紧密相关。


▲矶崎新的“空中城市”构想模型,图源网络



1 不同历史时期的“未建筑”


“未建成”建筑本质上代表的是建筑师们的一种“乌托邦”式的构想,是由于受到建筑师当时所处环境的限制,如材质、结构、施工等种种原因限制而不能落地的建筑,既然是无法实现的建筑,那么,它们总会存在自身“无法实现”的独特性,而独特性的背后,是支撑它们的理论和思想,而一个个的这种理论和思想,汇聚成了属于时代的建筑理论。


自然,矶崎新这种论断不是为他所在的时代而生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未建成建筑和建筑理论,它们有着一定的现实基础,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与相似性,它们本质上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当经济基础产生变化,总会有那么一些“叛逆”的声音,试图探索出新路径。


从最早的文字记载《圣经》中构想的巴比伦通天塔到现在几乎能“通天入地”未建成建世筑,它们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首先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及其之前的时段,之后是资料较为详实的十八世纪到二战时期、再是二战后至今。


▲ 十八世纪久负盛名的未建成建筑——牛顿纪念堂


1.1 早期的未建成建筑——乌托邦与叛逆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继承了其作为时代特色折射的传统——人文主义高涨,这一时期倡导的思想为“理性崇拜”,提倡自由平等,把古典主义的理性美作为目标,期间涌现了大量经典建筑作品,在紧接其后的启蒙运动时期,为了反抗“矫揉造作”的洛可可风格,古典主义再次占据上风,然而,时间一长,在“未建成”的世界里,慢慢开始有了反叛的声音。


▲牛顿纪念堂的夸张尺度


布雷在1784年所设计的牛顿纪念堂——一座唯一功能为存放牛顿棺材的建筑,是叛逆的典型,首先,这个纯粹的球体与当时的古典主义复兴风格的带有柱廊、穹顶等元素的建筑设计们格格不入,这个球体有着巨大的尺度,150米的直径甚至高于胡夫金字塔,不仅如此,它的内部结构在当时看来同样奇妙:弧形天顶上有许多小洞,白天,微弱的光线从小孔中挤入,当石棺被穿过这些小洞的阳光照亮的时候,仿佛看见了星星,呈现出一种夜之景象;夜晚,悬挂在球体正中、散发出神秘光芒的浑仪,在空旷高敞的空间内仿佛是太阳,呈现的又是白昼的景象——这种对光线的运用使人沉浸于星辰宇宙的浪漫与对牛顿的追思、冥想之中。


▲日夜效果对比


而同样的,勒杜在 1780 年设计的麦田守望者之宅是一个理想与现实相融合的设计,虽然最终没有建成,但这座宇宙飞行器一般的建筑引发了社会的争议和讨论:这座建筑没有窗户,仅仅通过入口楼梯坡道进入;建筑周围是下沉的地形,像埋在土地中的球体。克鲁夫特在《建筑理论史》中是这样评价的:“这座麦田守望者之宅以某种对宇宙的复制和最完美的形体,把球体的形式,转译成了一个建筑设计”。


▲勒杜的麦田守望者住宅


罗宾米德尔顿和戴维沃特金斯认为,布雷是近代建筑史上第一个打破传统建筑束缚,并创造一种全新风格的建筑师;同样地,勒杜在建筑史中被人们称为幻想主义建筑师。他们的“未建筑”充分体现了乌托邦式的幻想及启蒙运动时期挣脱古典主义的强硬规则,追求科学、人文、理性的时代主题。他们寄托在“未建筑”中的理想是反叛,同时也是先锋,影响了后来未来主义建筑和现代建筑运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当时的未建成建筑包含了崇尚科学与理性的时代思想特色,然而,其出现的原因其实和生产力的提高密不可分,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生产力极大提高,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及教会的矛盾日益尖锐,新古典主义在此时更多意义上代表着封建阶层,而新兴的资产阶级是与之对立的一方,知识、科学、理性实际上是一种与新兴资产阶级与它们对立阶层的反抗,是先锋们在市场转型时期突破陈规的探索,而到近现代后,未建成建筑们则会更加紧密地与经济与市场挂钩。


1.2 近现代的“未建筑”——叛逆、顺从与操控


时间来到上世纪初,崇尚,复古、精美,工艺美术运动,而先锋的建筑师却尝试着打破这一定式,成为当时不被理解的另类,如密斯1921年落选而未建成的摩天大楼方案,在一众遵循“复古”、“工艺”的方案中显得尤其扎眼与尤为叛逆,或许,当时只有少数人才能预见到玻璃大楼日后不可思议的推广速度。


▲在1921年的投标方案,与下图风格形成强烈对比

▲工艺美术运动在建筑方面的典型代表——“红屋”,图源网络


在当时,这些方案看起来是叛逆的,是先锋,具有现实意义的,可就另一方面而言,它们又是顺从和容易被操控的。


是大师们创造了某一风格或主义吗?是,也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社会财富极速积累,新技术带来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材料,新结构,同时还有新生的资本力量,大师们准确地把握住了这股力量,预见了它力量的巨大以及扩张性,创造出了最适合于它的风格与主义,当然,这是一个双向的奔赴与选择,随着资本的渗入、支持与推广,如材料供应商等,整整齐齐的“白盒子”如雨后春笋接连不断地复制粘贴,抛弃了任何的“繁复和琐碎”——怎么快怎么来,正如当时社会资本的扩张与其迅速积累的财富一样,他们加入这个阵营甚至过度倾斜乃至被这股力量裹挟,在未建成的故事里则体现得更为明显。


资本过度集中诞生了帝国主义及殖民地等,而柯布西耶在1932年为阿尔及尔的规划里,很好的体现了他最为典型的现代主义规划原则,但其中的先锋性已经消失了


▲柯布西耶的阿尔及尔规划模型,空中带状构造尤为明显


这个方案里采用一座巨大的条状结构搭建了一座桥,用这座不仅具有平行特征,同时还有垂直元素的空中带状构造——代表着高效率的交通运输的显著标志,它跨越了Casabah这片阿尔及尔本地人口居住的地区,将山丘上的欧洲住宅区与港口边的欧洲城cité d’affaires连接起来,按照柯布西耶本人的话来说:“这条干道彻底地将本土人口居住区分离出去”。在他所提议的城市空间中,作为拥有掌控权的欧洲殖民者在“上方”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本地人口则作为被支配的一方,被牢牢地控制在“下方”。


▲阿尔及尔规划平面及效果图


作为法国殖民地的阿尔及尔,他很好地贯穿了自我的现代主义规划手法,但除此之外,方案里充斥着殖民主义、等级森严的气息——或许他也是被某种力量操控着,诚然,种种错综复杂的原因之下,它并未建成。

逐渐,这种带着资本扩张意图的现代主义开始泛滥了起来,越来越多的建筑师“顺从”了这一波浪潮,就像百年前的新古典主义,当它成为主流,就总会有叛逆的声音,“现代主义”也同样如此。随着资本的扩张,它带来的矛盾也日益积累,不久,二战打响,其后,世界开始有了又一轮的新秩序。



1.3 二战后新世界里的“未建筑”——冲破与转型


上个世纪的欧洲的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现代性危机,人们被动荡不安的紧张空气环绕——一方面有着刚完成战后重建的相对繁荣,一方面又处于美苏争霸的对峙中件地带,一面繁荣一面压抑之下,人们在社会意识形态上则出现了波普艺术、迷幻摇滚等——人们把自己沉浸在消费主义与物质世界里,狂欢与没落并存,浮于表面的快乐种实则在动荡不安的空气里早已失去了自由,同时也是思想的大解放。


▲披头士乐队在1960s后期的一些的专辑封面

——波普艺术以及拼贴的盛行

▲PINKFLOYD在的1970s专辑《The wall》

——反战与迷幻元素等相互混合


显然,这个时候,复制黏贴般的“盒子”们,已不再适合这个不安的时代,先锋的建筑师们开始寻求突破,他们从当代先锋艺术里汲取思想与精华,激进的思潮之下表现出了一种“将现状发挥到极致”的思维方式,较为典型的代表有当时的“佛罗伦萨激进团体”,如SUPERSTUDIO、ARCHIGRAM等,当时在建筑院校中几乎都开始讨论起了“社会意识形态”,不再把目光局限于现代主义的功能性,他们的作品也很强地体现了社会性,影响及启发了当时乃至其后的许多建筑师如库哈斯。


▲当时最富盛名的“未建成”建筑团体ARCHIGRAM

▲ ARCHIGRAM以及作品《INSTANT CITY》)


库哈斯的毕业设计是他最为著名的“未建成建筑”,在他的毕业设计《Exodus, or the voluntary prisoners of architecture》受到了柏林墙的启发,在那里通过巨大的墙围合出类似于“监狱”的空间,这是对于西方世界将自己囚禁于消费主义和物质世界里的隐喻,人们被虚假的繁荣与欲望迷惑,成为“自愿的囚徒”,失去了自由。


▲一道墙横亘在伦敦,分开两边,制造了一个舒适的“中间地”


在库哈斯毕设的故事里,伦敦被分为两边,一半好一半坏,坏的一端,人们不断想逃离,而好的一端却不是那么容易到达,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躲避原归属——“坏“的一端,来到这个好坏交界的边界上,开始了新的生活,成为了这堵墙的囚徒。


 ▲想进入“墙”里,新人必须通过一定的训练,他们赤裸又颓靡,同时又渴望获得新生


这些观点在库哈斯毕设的注解里格外清晰:


“这个区域今天就可以被建造(必要的话,可以是片段,也可以在别的场地。这些片段大抵是像石头一般散布的,彼此相隔一定距离,其掷入都市之池的涟漪相互叠加碰撞,也仅因此相连。它们就如真正的社会凝聚器一般)。这需要人们坚信,城市是社会欲望的温室,是所有欲望的物质化集成。如果人们能熟知建筑,他们将决定重修精神与物质的城市社会生活,将其改造成为都市理想的生活图景。


在末世的危机下,集体无意识的、癫狂而宽容的共同努力中,个体欲望的实现似被吞没,这成为了普遍的担忧。这导致了幻想的提议,毕竟现实的匮乏之下,唯有幻觉能继而给人慰藉。


就像美杜莎的木筏上的流放者一般,最后存活的现实主义者紧攥着希望之羽翼,降落在救援船上:城市,终于在野蛮时代之后,浮现于天际。”



 未建成建筑与现实

——当下的理论


2.1 旧方法——如今的未建成建筑理论环境


如前文所说,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未建成建筑理论迎来了“黄金时期”,一些后现代主义理论依靠语言学、解构思想转码而来。但这样的倾向带来的结果是理论与实践之间日益严重的对抗与分裂。如今全球的建筑理论企图与现实建立更强的联系,却呈现了一种松散的状态,预言般的未建成建筑已经死亡,剩下的是一团团迷雾。


2.1.1  学生作业——包装着精致糖纸的平庸


▲  2023年部分天作杯入围作品


虽然在竞赛中也可窥见一些对于如今社会问题或未来城市的愿景想象,但有价值的概念探索犹如大浪淘沙,更多的是在类似的设计手法上赋予不同的意义以对应各类题目。教育与竞赛的目的,似乎已经不再是成长与思考,而变成了短暂的一场烟花。


▲2022evolo第二名海啸公园摩天大楼

▲马岩松漂浮之岛


2.1.2 职业建筑师作品——流量时代的昙花一现


各类投标、大型建筑竞赛中也涌现了许多的未建成建筑作品,但这些作品本质上是对建成建筑的方案探索,其目标要么在于拿下项目建成作品,如今并未达到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技术飞跃的社会生产环境,带着这一目的而来的作品与建成者其实从理论上并无差异。


▲  珠海银坑艺术中心竞赛方案


而那些迎合流量时代生存法则的方案,难以赋予理论高度,大多是对个人想象力的冲击,并没有真心解决实际问题的诚意,昙花一现就是最终目的。这样的环境更加促使一些职业建筑师将精力投入如何获得名利,而非探索建筑理论。


▲ MAD事务所提出的珠海银坑艺术中心竞赛方案

▲妹岛和世中国浙江省濮院设计与活动中心

富勒构想的曼哈顿大穹顶


尽管如此,也常常在这些方案中看到过去的影子,只不过是对手法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如今的历史文脉保护、新陈代谢哲学的轻柔干预,与从前技术的极端追求最终都可以导向类似的形式。昙花一现的目的除了对理论内容的探索不足,形式也难以出新。


2.1.3  人工智能——再现的技术崇拜


对于机器人的迷恋类似于工业化初期我们对于技术的崇拜,似乎做一些人工智能的研究就无疑是站在了时代前沿。大量的学生、教授在为了突破新的技术难点、挖掘新的建筑形式而努力着。


▲ AI生成的类参数化形体


但这样对于技术单一的追逐有脱离生活经验和社会需求的风险,只不过是从漂亮的玻璃盒子,换成了扭曲的3d打印建筑而已,甚至这是一种乐观的态度;倘若建造技术作为一种语汇、一种装饰,那最后会落的和后现代主义建筑一样的下场。


▲  南京园博园2号口


除非最终真的创造了新的生产方式,解决了社会的矛盾,这或许也是学者们所努力完成的目标。当然,这并非全盘否认技术的重要性,而是提醒不要忘记关注技术之外的事情。


Alexis Christodolou 首个元宇宙悬浮中心


比如基于目前的经济基础与技术水平而诞生的游戏世界、元宇宙等虚拟空间,同样由于对技术的崇拜,导致如今的虚拟空间设计探索类似于建模工具加上交互平台,并未真正影响设计本身。如果我们被光怪陆离的形式迷惑,虚拟空间也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空壳。


2.2 新环境——我们失去建筑理论了吗?


作为理论的一种形式——未建成建筑,在如今的时代面临着理论与设计形式的脱节、追逐流量、崇拜新技术等问题,我们既缺乏做实验的社会环境,又缺乏能够调度理论与实践的建筑师,从而指向这样一个结论:设计丧失了理论性,甚至是我们失去了建筑理论。


但这样的结论未免过于武断,如果说以往的理论是对现实问题的批判,那么如今的理论便是一种对现实现象的投射,从对抗转向接受。未建成建筑也因其先锋特质的消亡,不再作为预言式的未来历史,成为了反映当代现象的“历时”之一。


参考文献:

[1]余之洋. “未建筑”—一部隐形的建筑史[D].浙江大学,2022.DOI:10.27461/d.cnki.gzjdx.2022.001038.

[2]陈骏祎,邹汝波.从“未建成”到“建成”——矶崎新建筑理论思想的解读[J].建筑与文化,2015(08):192-193.

[3]王贵祥.建筑的理想、理想的建筑与建筑的乌托邦[J].装饰,2021(01):18-26.DOI:10.16272/j.cnki.cn11-1392/j.2021.01.008.

[4]陶然非. 浅析1960-1970年代佛罗伦萨激进建筑团体[D].中央美术学院,2019.

[5]张滢心.建筑历史与理论案例阅读 | NO.11 牛顿纪念堂.公众号.21度培养基.

[6]草宛子.见筑|不为人知的柯布西耶.公众号.LAC STUDIO.

[7]盛景超.珍贵文献 | 库哈斯毕设:逃离,或建筑自愿的囚徒.公众号.全球知识雷锋.

[8]Nino.大师们的「未建成」,这些建筑界的“搅局者”却影响了全世界.公众号.落屋LUOWU.


本期原创 / 低音炮

# 崭新社畜。因变成小动物和做一名女战士的梦想过于南辕北辙而常常处在拧巴状态。

本期原创 / 啊葱 

# 大脑宕机恐惧症患者,新晋社畜,喜欢探索城市里的奇怪角落和思考奇怪的问题。



编辑 / 白雎   审核 / 尤加利叶


本期内容为一只建筑精原创并编排,版权归一只建筑精所有。欢迎转发,转载请在后台键入【转载】、商务合作请在后台键入【合作】。


SELECTED

精选内容

被坂本龙一弹奏过的建筑,是一座堪比范斯沃斯住宅的玻璃盒子

作者:尤加利叶丶

社会住宅:“要居住,还是要革命?”

作者:由由




不想看文字?

点击【原文链接】即可关注阿精同名b站号

建筑解析视频版,给你不同的体验!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