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哈佛学霸揭秘:世界上最会学习的人竟然是……

米粒妈 米粒妈爱分享 2021-09-28
文 | 米粒妈 (公众号 米粒妈爱分享)

今天,米粒妈想给大家推荐这部纪录片《学习的人》。为了寻找最好的学习方法和最会学习的人,4名哈佛学霸用了两年的时间,走访了韩国、中国、印度、以色列、法国等国家的中小学及大学。


完,米粒妈内心非常震撼。从没想过,我们的学习方式,来自我们的传统和文化,关乎着我们的思考和生存方式,更没有想到,国内外的教育方式和我们竟有如此大的不同。

为什么每个印度人都是速算冠军?

为什么犹太人在图书馆“吵架”?

《天空之城》描述的是韩国社会的真实状况吗?

世界上最会学习的人长什么样?

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一直以来被diss的东方教育真的有那么糟糕吗?

关于动机:人类为什么要学习?

  • 论鸡娃,谁也比不过韩国妈妈

 
在补习班文化全球闻名的韩国。

这个霓虹和灯牌闪烁的街区你以为是夜店,其实是韩国有名的补习班一条街。
 

虽然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但是街上仍然人来人往。于是他们采访了几个刚上完补习班的小学生。
 

小学生每天都要学习到十二点。

当被问及为什么喜欢学习?孩子们的回答是并不是那么喜欢学习。但是如果学习不好会被同学们瞧不起。


在他们眼中,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社交。


比如,当别的同学答错的时候,他们会感觉到很高兴很骄傲。在这些韩国小学生眼中,学习的另外一个名字叫:竞争!


米粒妈想到最近的一个热词:内卷

整个社会的氛围就是:只有领先别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而这种氛围,也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教育。在这种氛围下,学习已经不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是为了超过别人。
 
而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孩子们对于自己的学习目标也并不清楚,他们的学习方式和目标是由妈妈决定。

米粒妈想到了之前火爆全网的现象级韩剧《天空之城》《这部评分9.4的韩剧,告诉你上流社会的教育厮杀有多残酷》:为了能让孩子考入韩国最好的大学,家长们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不惜家人反目,逼疯孩子。


应了那句老话:艺术来源于生活。

现实中的韩国学生和家庭也生活在这样的水深火热之中。江南(韩国的富人区)的妈妈们经常会为了孩子的学业聚在一起。


对于韩国人来说,孩子的成绩不仅代表自己,更是家族的荣光。学习不好,不仅会失去朋友,还会让整个家族蒙羞。
 
 
  • 为报效父母而读书


在中国河南的信阳市的一所高中,这里因为常年独占鳌头的大学录取率而被称为状元乡。
 
别看这里教室环境很简陋,不少学生甚至是从很远的地方专门来这里学习的,只为了能考上一个好大学。
 
在一张张教材堆积如山的课桌背后,是每天12个小时以上,没有周末,中午只有短暂的半小时休息的苦读。这里的孩子无一不是以考大学为目标。而学习也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中午,家长们会赶来送上热乎乎的饭菜,虽然学校提供集体午饭,但是为孩子准备营养午餐大概是家长能为这些孩子做的唯一的事情了。
 
当问及这些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考大学时,无一例外的回答都是为了报答父母,报效祖国。


这些回答,让哈佛学霸们颇感意外。为什么家族在一个人的学习动机中会占有如此重要的比重?

东方人的关系倾向对于学习方式和竞争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对于在关系中认识自己的东亚学生来说,与他人比较是重要的学习动机。

 
通过与别人比较,确立社会基准,而拼命学习的目的是去符合这个社会基准,就像这些韩国小学生说的一样,成绩不好会被朋友看不起,所以大家都是为了避免做不好而学习。
 

本以为中国和韩国孩子已经够难了,看完印度孩子的学习环境,米粒妈只想说,我们不配。
 
  • 底层的死磕

 

印度社会最底层的阶级达利特,被称为不可触碰的贱民,他们干活的地方是火化场,几千年来,做着最辛苦的工作,而上学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
 

在这间窄小阴暗的辅导班里,挤满了达利特的孩子们。虽然汗流浃背,但眼神中都是闪着光的。

 
他们的家庭可能非常贫困,果腹都困难的程度,却也要节衣缩食的送孩子来这里,因为他们把学习看做跨越种姓制度、跨越阶级的唯一途径。
 

对于大多数的亚洲人来说,学习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每一个孩子都背负着一个家几代人的希望。

所以,不能有半点松懈,不该有半点偷懒,必须死磕,必须放弃快乐,向着那个叫高考和大学的龙门,奋力一跃。

只有通过苦苦奋斗,考上大学,才能摆脱父辈们的贫穷和苦难。
 
  • 89岁夫妻的学习日常


这对89岁的美国夫妻,热衷于讨论数学题。
 

89岁的老奶奶最近还开始学习了葡萄牙语。


61年的婚姻生活中,学习是最重要的事,对他们来说,学习是到死都无法放弃的最人性的欲望。
 
虽然学习的动机不同,但是人类都希望都通过学习成长,为了更好的生活,产生了对学习的强烈欲望。

学习方式大不同

  • 博闻强识的亚洲教育


无论在中国的校园,

 
韩国私塾,
 

还是印度的婆罗门学校,
 

背诵都是这里学生学习的最主要方式。

亚洲人特别推崇背诵,对于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亚洲国家来说,精准的背诵能力和熟练的解题技巧是应对考试最好的方式。


正如这个韩国学生说的,为了考试,我们要把自己变成机器——一台速记机器。
 
 
跟中国人常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脉相承的,是大东亚文化圈的日本人。他们对笔记非常重视,也非常执着,孩子从小就接受各种记笔记的训练。
 
日本人每年都会高价买来东京大学合格考生的学习笔记,进行分析。在他们看来,笔记是学习好的基准。


甚至有公司以此业务盈利,在日本人看来,笔记提供了系统化背诵的方式。
 
印度小学生要求熟练记忆“贝塔”计算法则,因此印度人具有很高的速算能力。

小商贩不用计算器,只用心算就能很快核算出多种货品的总价。
 

印度人计算能力世界一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背诵的大力推崇。

  • “你的观点是什么?”

 
提及教育,犹太人是绝对不能忽略的群体。

在哈佛大学学生中,犹太人的占比就超过了30%;全世界770位诺贝尔得主中,有153位都是犹太人。他们仅占世界人口的0.3%,却贡献了超过20%的诺贝尔奖。
 
为何学术成就总是偏爱犹太人?到底他们的学习方法里藏着什么成功的秘籍?
 
要想揭开这个谜题,先要去犹太人的独特学习空间——叶史瓦看一下。

 
在这里,类似图书馆,但是非常吵闹。


大声讨论,对犹太人来说,学习不仅是掌握书本的知识,而是通过分享意见进行沟通,以这样的方式发展自己的意见,更透彻的掌握书的意义。
 
他们甚至认为,意见的交织就像演奏交响乐。

犹太人获取知识的方式是提问和讨论。


在犹太的小学和幼儿园,孩子们学习的方式也是提问和讨论。

在学校,老师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你的想法是什么?”
 

不仅是在以色列,世界上所有尊崇犹太文化和信奉犹太教的人们,全都遵循着同样的学习方式和提问传统。
 
即使是生活在非洲乌干达的黑犹太人,每周的礼拜日都聚在一起讨论犹太教法典。
 

对于犹太人来说,学习有着更深层的宗教意义,他们认为,通过学习,可以理解神,可以被救赎。
 

犹太法典不提出具体的指南,整本法典都是以提问和答辩的方式构成的。提供了一个通过提问和套路学习的基本框架。
 
所以,2000多年前,他们就已经建起了图书馆。一边学习羊皮卷,一边讨论。从讨论和争辩中获取知识仍然是犹太人的学习方法。

而对于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文化圈来说,儒家典籍从一开始以背诵和会意为主,东方社会所谓的学习是把优秀先人的话,准确无误的记录并实践其行为。
 

印度的文化来自印度教,通过婆罗门口口相传和打手势背诵流传下来,这种宗教传统塑造了印度人的学习习惯。

不同文化圈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而相同文化圈的人即使物理位置上相隔万里也遵循着同样的学习方式,这充分说明了:文化环境对人的学习习惯的深刻影响。 
 
独自学习还是共同学习?

  • 独孤求败的东亚考霸

 
在韩国,不少学生为了更好地复习高考,会住进考试院。
 
在考试院集中的鹭梁津,学霸们亲自体验了一下考试院的环境。
 

鸽子笼一样大小的房间,一张床和一个书桌,已经把房间塞满了。墙上贴满了励志的便签,考生就在这里,日以继夜的复习。
 

在这里,高考、学习是一场无与伦比的、孤独的、彻底的战争。
 
  • 牛津学子的特权

 
在牛津大学,学生们每天傍晚都要穿正装去礼堂共进晚餐,和不同专业的人共同讨论。

 
学霸们还带大家体验了一回——牛津讨论联盟(牛津大学有着200多年历史的讨论社团)牛津大学独特的学习社团。

这里每周都会邀请世界名人做演讲,尼克松、卡特、里根、迈克尔杰克逊都曾受邀至此。而举着学生证提问也成为牛津学生的特权。
 

这里仍然保留着中世纪大学的传统:不需要做笔记,也没有教材,学生们学习的方式就是讨论和交流。

  •  咖啡馆里的哲学课


在法国,路边的咖啡店里随时进行的哲学讨论会,其貌不扬的大爷提出的议题是:哲学是不是自己所想的?
 

到底是启蒙运动的中心。
 
对于法国的高三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去补习班,哲学的思维和讨论才是必须的。
 

法国人的独特学习方式是什么样的呢?
 
作为唯一一个把哲学作为高考科目的国家,在法国高三学生的教室里,没有教材摞成的书墙,也没有结构严谨的笔记,而是大家针对一个哲学议题进行讨论。


别惊讶,人家法国孩子可是从小学开始就上哲学讨论课了。
 
以讨论作为学习方式的还有美国的哈尼克圆桌。在这里,老师只是引导者,所有的课程都是学生主导,共同完成的。


西方人不懂问题的时候,主动积极找别人一起解决。在MIT麻省理工,一个人学习是不可能的,他们更擅长一边解题,一边说话和讨论,它可以促进思考。


西方的教育认为合作和交流是学习的最佳方法。他们认为:将不同的意见适当折中并互相完善理论的过程,自己的理念也得以发展和体现。

东方人更喜欢独立思考,“东方人对共同体文化敏感,会很小心提出自己的意见,担心可能给集体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对说话和提问很顾及。”


遇到难题时,会因为害羞打扰别人,或担心暴露自己的缺点,认为是件丢面子的事情。因此宁愿做错这道题,也不会去寻求帮助。


米粒妈常说:教育的问题,从来不只是教育本身的问题。

纪录片《学习的人》将关注点投向了教育背后的文化差异,它提供一个视角来审视文化对学习的影响。虽然只有短短五集,但是对三大文化圈形成的独特学习方式进行了深刻的记录与反思。

西方文化倡导开放与自由,注重个体的自由表达,尤其犹太人的学习方式,知识在提问与交流中不断得到完善和更新。那些基于兴趣的,更有助于创新。


那些鼓励创新,注重表达,崇尚个性的教育,是需要金钱和资源加持的。

在一个教育资源和机会匮乏的社会,大多数的孩子还是不得不过五关斩六将,经历无数测试和考核,挤过独木桥,才能得到一个机会。


人人都diss的东方应试教育,却成为了一群群孩子的生存之本和拼搏的信念,也构筑起了这个国家庞大而坚实的底座。

其实,米粒妈认为,学习方式没有好坏之分。

无论是东方式的、西方式的,还是犹太式的,都深深的植根于每个国家的文化之中,亚洲的儒家文化,印度教的背诵和计算,欧洲和美国的思辨和讨论,犹太人的提问和讨论……


不同的地域、历史和文化,造就了风格各异的学习方式和传统。

片中说:“没有哪一种教育是最完美的,我们都在探索的路上。”


身处东方文化的框架之中,应试教育确实是非常高效的选择;但是,作为父母,我们至少应该明白,什么才是对孩子的未来更好的学习方式。

学习从来不是学校的学习,还有家庭的学习,社会的学习,自我的学习。希望我们的孩子不仅是做题家,更能通过学习去汲取思辨、提问、交流、合作的精神,变得更聪明、更独立、更具创造力。

想看这部纪录片吗?右下角点个【再看】,然后猛戳二维码回复“学习的人”
看完纪录片你有没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加米粒妈个人微信mlm735,咱们一块做睿智的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支持!
【我们一家人的故事】我的求学故事 | 我的爱情故事  | 我妈的鸡娃史 | 我爸的寒门逆袭 | 我姥姥姥爷的故事 | 我的奇葩婆婆
【百万爆文】海淀家长 | 零起点入学 | 小学减负 | 学区房  | 日本小学生午餐
【硬核观点】鸡头凤尾 | 高考加分 | 强基计划 | 牛娃通货膨胀
【国际视野】虎妈蔡美儿 | 芬兰教育 | 留学生涯 | 中美本科对比
【鸡娃饲料】英文绘本解析 | 英文动画 | 海外资源 | DK免费看 | 顶配网课
2021新年第一场团购,我准备超多好物哦新年新气象,从服装到配饰,都要焕然一新!这周有美国🇺🇸COACH牛年限定手表⌚️、周大福同厂同款式方戒💍、Lacoste同厂100%羊毛衫、国际顶奢同厂加绒裤、蚕丝抗菌新年红内裤、日本发热双面绒套装,还有日本皇家脐带血精华液,满满一大盒才几十块,两盒再送30片!快去看看吧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