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孩子读了那么多书,作文还是写不好?
孩子读的书不少,为什么作文分数就是不高?
这大概是家长和语文老师们问的最多的问题。
其实,“读得多”到“写得好”还有很长的距离,那怎么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呢?
著名作家曹文轩做客央视《开讲啦》节目,在与听众互动时,有一个小女孩向他提问:“有什么秘诀能把作文写好呢?”
针对这个老师、家长和学生都很关心的问题,曹文轩的回答非常简单:
“没有任何别的办法,只有一个办法,看书。”
在曹文轩看来,只有把书看到一定的量上,才能把作文写好。
“写作是支箭,阅读是把弓。”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515j2b6nl&width=500&height=375&auto=0
2
不过,也有家长纳闷:为什么孩子读了那么多书,作文还是写不好?
我读高中时有个死党,非常喜欢看书,看武侠小说。金庸、古龙、卧龙生……学校对面租书店的武侠小说,被他翻了个遍。对武侠小说中人物、招数、门派的熟悉程度,不亚于今天的网络大V六神磊磊。
可是,他却写不出一篇像样的作文。甚至,他追一个女同学的情书,都还要请我代写。金庸小说里打动人心的爱情描写比比皆是,随便引用几句,都能让女同学感动得稀里哗啦。然而,他就是憋不出来。
问题出在哪里?
浙江省特级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张祖庆对此有着深入的观察和分析——
第一,读得多,但读得浅
孩子虽然读了很多书,但读的是没有任何挑战性的书,且这些书读一本,后面的基本用不着读了。因为这样的书,不断地重复自己;儿童阅读这样浅的书,等于浪费生命。这样的书,太多了。市场上大部分很畅销的类型书,都是。
正如曹文轩所言,虽说开卷有益,但必须有前提:读好书。“书肯定有高下之分,不然要北大中文系干什么?”
第二,读得多,但读得泛
书虽然读得多,但是从来没有专注于一个作家,深入研究,或没有系统地读一类书。这样的阅读,如惊鸿一瞥,如水过地皮,如小猴子下山,所得,就无多了。
第三,读得多,但丢得快
读了很多书,但是从来没有主动积累的意识。随着时间的流逝,只记住了一个轮廓。书中最精华的语言,一句都没有留下来。岁月流逝,连轮廓,都还给作者了。
第四,读得多,但想得少
很多时候,孩子读书,只留意故事情节怎么生动曲折,很少停下来研究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的。这样的阅读,多则多矣,但从学习写作的角度审视,效率就比较低下。前述热爱武侠小说的同学,就属这一类。
第五,读得多,但写得少
写作,不是牧羊——只要有草,羊是吃着吃着就会长大的;同理,写作,不是读着读着,自然会的。“操千曲然后晓声”,写作是需要不断练习的。好多人,书一本又一本地读,但就是不愿意写文章。写的能力,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写不好,也就正常了。
想要“写得好”,五点得记牢
针对这“五多五少”,我提五点建议:
一是教师和家长要在尊重孩子阅读口味的前提下,适当引导,让孩子接触更多第一流的好书。是谓“取法乎上”。
具体做法:参照网络上一些权威机构或者名师、作家的多个版本的推荐书目,寻找那些不断被提及的书。这些被不同的人不约而同推荐到的书,大部分都非常棒。暂时读不懂,家长、教师可以放一放,等他可以阅读了,由成人陪着儿童一起读。当然,推荐阅读和自主阅读,要相结合。否则,儿童要逆反的。
二是引导学生在某段时间内,深入一个作家的作品中, 潜心阅读,反复研究,从选材、构思、风格等维度细细琢磨,并且有选择地模仿写作。
三年级研究《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系列,四年级研究凯斯特纳系列,五年级研究西顿动物小说,六年级阅读米切尔.恩德……(这样的好作家,太多了)正如学者袁袤翔说的,一个人阅读要经历三个阶段:神游、神交、神合。只有反复地去读,你才能进入到书当中“神游”;只有阅读这个作者的系列书,你才可以和他“神交”;当你跟他神交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就跟他“神合”了,你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文章,就打上他的烙印。如此慢慢浸泡,儿童的语言品质,就会卓尔不群。
三是引导学生在读书时,要站在作者是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的角度,研究写作方法。
《成都商报》记者杜玉飞曾在一次沙龙上说过这样的话:“小学时,我读过不少经典作品,但是个作文低能儿。后来,成为记者,由于职业的关系,我通过大量写作、跟三教九流的人接触、深度融入这个社会后,我再回过头读哪些经典,再看背诵过的古诗文,发现自己的角度变了,我会去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的匠心。甚至,看电影,特别关注电影是如何开头的,故事是如何讲述的,高潮在哪里?表现了哪些人性最可贵最震撼的东西……"这番话生动地说明,老师和家长要培养孩子的‘作者意识’——只有通过多写,才能体会写作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有了这种体验,才能带着作者意识,去阅读一本书,与书的作者“心心相印”“将心比心”,才能把文章的妙处读出来,并带领学生进行品析、迁移。
四是加强语言积累,引导孩子分门别类地去积累言语材料。
比如,读曹文轩的《草房子》,可以让学生把作者写油麻地几个少年的外貌集中一起,然后再找一些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外貌描写,研究名家写外貌有什么技巧。教师要学生帮助建立自己的语言仓库,经常翻一翻,偶尔用一用,慢慢地,这些语言材料就成为自己语言系统的组成部分;写作时,就会意到笔随。
五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千方百计激发写作动机,让学生产生一种非写不可的强烈冲动。
如此一来,他就会主动从读中学写。管建刚老师多次谦虚地说自己的阅读是“投机取巧”——要写《一线表扬学》,他把能找到的关于表扬,关于激励的书,全部找来,然后写作。这样在写作动机激发下的阅读,是高效的,也是容易被吸收的。成都万庆华老师,带学生集体创作小说,在写作之前,带着孩子们研究相关的一群书,孩子们的写作,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可见,写作动机一旦被充分激发,阅读,就更为高效——当然,写作也更有效。
上述五条做到了,那就变成:
读得多,读得深;读得多,读得专;读得多,想得多;读得多,记得多;读得多,写得多。
最后,也许就水到渠成地“读得多,写得好”了!
推荐阅读
Recommended reading
点击下列标题 阅读更多澳姐专栏
1. “你的孩子挺聪明,就是不好好学”——别被这句话给骗了!
2. 长期23点以后睡觉, 小心这几个地方先坏! 补再多觉也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