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京院士:农村医疗“补短板” 要借人工智能医疗的“东风”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谈起自己在中国新疆等地的长期调研,程京发现,农村医疗如今面临的最大问题,并非硬件条件差,而是医护人员等软性资源极度匮乏。“这是短时间内很难解决的,但老百姓看病等不起。”
程京看好新技术在基层医疗的用,“要让老百姓在家里能方便检测疾病。”作为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被称为“中国芯”的领军人。近年来,他和团队经过研发,创新开发了针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的智能化检测设备,正在中国多个地区进行试点。
随着试点不断推进,程京发现了个新问题:“好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病了”。他说,由于慢病症状有时相对隐蔽,导致一些人“已并入膏肓”却完全不知。
“一定要重视预防。”程京说,目前很多精力、财力、物力都关注在“已病”的诊治上,所谓“已病”是已经发生的病,但忽视了全民健康管理。“如果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下去,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从健康人群变为发病人群,到时再救治,成本很高,社会的负担会增多,对病人本身也百害无一利。”
对此,程京建议,针对中国特殊国情,应立足基层和社区,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联动政府、医院、企业和社区,共建全方位的全民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程京建议,可建立基于社区、面向个人的健康管理大数据系统,采集包括体质、基因等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提供个人健康预测、预警、诊断、干预等服务的智能系统。同时,要立足基层,依托家庭、社区,打造共建共享的医养联合体,鼓励智慧居家型创新医疗设备在居家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群中的使用。
他还强调,要重视中西医结合。具体而言,可打造针对中药药效研究的大数据库,以此开发或完善慢病防控相关的中药方剂;挖掘中医在疾病预测、预警和诊断方面的特色优势,打造集成辅助诊疗系统,并在基层推广。
针对不同人群“治未病”的需求,他说,应建立面向普通大众和高端人群的“哑铃模式”管理服务体系,一方面开启普通社区的大规模重大慢病防控项目,另一方面为有更高健康管理需求的人群,要提供高精尖的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务。
谈起“老”,程京称:“不要使老有所养变成一句空话。“他认为,要加强癌症、心脑血管、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及早治疗,使老年慢性疾病少发生、晚发生甚至不发生。
“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慢病防控问题,中国很难实现全面脱贫。”程京说,科技投入要面向民生领域,重视治“未病”。
内容来源:中国新闻网综合整理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专业学术交流、分享与传播之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