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妈半年:平衡读博与母职,女超人是出路吗?

2017-02-13 笨笨妈 笨妈米国育儿经

育儿公号刚开张,就收到不少朋友发来的建议。其中一条是:这个公号不该只是关于孩子,还应讲述母亲的故事和经历。作为一个在平衡自我和母职的路上踉跄前行的女博士,这个提议实在是太切题:我希望孩子能被善待,那么母亲呢?她们的挣扎能被看见吗?

 

当妈半年来,我深切体会到孩子带来的快乐,同时也被学业和事业压得喘不过气来。趁着公号开张的热乎劲,我写下了自己的当妈故事,希望您能从我的经历和思考中,看到与自己相关的。如果您也是一名妈妈,也在挣扎抑或得心应手,都欢迎您也写下自己的故事并私信给我。我愿意集结《母亲故事》系列发布出来,让妈妈们在彼此的经历中找到连接,在姐妹情谊中获得力量。



  • 孩子成了我的结

2016年1月份,一向以情绪平稳著称的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一次校园枪击案后的新闻发言中,几度哽咽。他说,从圣特芭芭拉的大学生,到科隆比纳的高中生,再到纽镇一年级的孩子,这些拥有不可剥夺生命权的孩子,却一再被一颗颗子弹夺去生命。奥巴马哽咽着说,每当想到纽镇那些一年级的孩子,我就感到愤怒;然而这样的枪击案,在芝加哥的街头,每天都在发生。

 

有了孩子以后,我才理解奥巴马为何会落泪,因为对有了孩子的人来说,生命不再是抽象的。前天我在微博上看到一张照片:一个中东某国的爸爸,抱着在战乱中被炮弹炸死的一岁女儿,情绪崩溃。当时正怀抱着笨仔的我,在看到这张图片的一刻,立即泪湿了眼眶。因为我明白,还能把孩子抱在怀中是多么的幸福,而失去孩子会是一种多深重的痛苦。

 

别说是孩子生命被夺去这样的沉痛,哪怕是听到或看到有孩子被打骂,我都感到难过。前几天,在一个亲朋分享的视频中,我看到一岁多的孩子因为不好好吃饭被妈妈罚站。孩子懵懂但乖乖地站了一会儿以后,叫妈妈妈妈不理,情绪开始失控。群里的大家都觉得懵懂哭泣的娃娃好可爱,我却难过的不愿再去回顾这个场景。之后,我连夜翻译了三篇非体罚教育方法的文章,分享给亲朋,恳请他们阅读。

 

这也是我开育儿公号的最主要原因。如果我推的文章,能让哪怕一个孩子少挨一顿打,都是值得的。我痛恨暴力,不愿再看到任何一个孩子被它摧残。

 

当了妈妈之后,笨笨成了我最大的牵挂,害怕他渴了饿了无聊了。


当了妈妈之后,也才明白孩子的脆弱。我经常对家人感慨:父母就是孩子的命运,大人怎么对待孩子,她都只能被动接受。你让她渴着饿着,不换尿片让她坐在便便里,她也毫无办法。你对她吼叫、打骂,她也只能受着。家长对孩子实在有太大的权力了,所以西方后来有了儿童权利保护运动,确立了一系列保护儿童的法律(这一点以后找时间再谈)。然而很遗憾地是,在国内,大人的权力几乎完全不受约束;打骂孩子的行为,依然是没有任何后果的。

 

  • 养孩子是通关打怪兽

许多妈妈都渴望实现纯母乳喂养,我很幸运属于奶水充足的那类。然而,养孩子没有这样问题,就会有那样问题:因为奶水太急,笨笨一吃就呛,他从两周就开始厌奶,一旦呛到就拒绝进食。于是每次喂奶都像一场硬仗:两个大人合作,一个喂奶、一个拍嗝。这种情况也是经常:他即便很饿,却拒绝吃奶。于是一次哺乳过程,要尝试各种不同的姿势,横抱着、侧抬着、前面架着…..还有一回,所有的招数使遍依然喂不进去,我们只好拿出背带,把他捆绑在我身上,竖着吃!一天又一天,哪天都是十几次二十几次的哺乳尝试。

 

然而这还不够,笨仔从3周就开始长起湿疹。那时我们只知道这是一项顽疾,却还没能把握控制它的要领。虽然关于湿疹的中英文信息我几乎看了个遍,也明白护理的要点是保湿,但却没有意识到这个保湿到底需要有多湿。那段时间笨仔被疹子折磨的让人心疼,痒却不能挠(我们捉着他的手不让),半张脸发炎到烂,甚至发烧、睡不好觉。我们几乎每星期都要去看医生,有时甚至一周两次。在见了无数次医生,用过两种激素,保湿产品也换了4种之后,医生和我们才一起意识到:原来是因为用的保湿产品不够保湿!

 

湿疹控制住之后,睡眠的问题又来了。尽管一直努力避免奶睡,笨仔还是夜醒很多次,因为他吃奶吸进太多气,导致总是被屁憋醒……直到现在,涂油保湿、喂奶、排屁、夜醒,也是我们每天生活的主题。然而,正如过来人都清楚的那样,更难的还在后头。

图为患湿疹的笨笨及之后


  • 母职的代价

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是美国最成功的商界女性领导人之一,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2010年,她被邀请去TED做演讲,讲述商界为何如此缺少女性领导人。当时她的女儿才3岁,在她离家准备飞往华盛顿时,女儿抱住她的腿哭着说,妈妈别走。那一整天桑德伯格都很难受,于是她无心把这事讲给了主持人,知名的女性媒体领导人帕特米歇尔。没想到米歇尔认真地对她说:“雪莉,你一定要把这个故事说出来。因为如果你想让更多女性进入领导职位,就得诚实地承认:那(放下孩子)有多难。”

 

纽约时报前记者安克里滕登曾是一名成功的职业女性,但在生育后一度职业中断。做了妈妈以后的她发现,越是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越是对孩子的养育更重视、投入更多心血。她还意识到养孩子其实是天下最辛苦、最需要技术的劳动。然而,每天带孩子累到不行的她,却一再被周围人认为没有在工作、没有创造价值。这一系列经历,促使她写成了让千万妈妈深切共鸣的畅销书:《母职的价格:为什么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不予报酬》。

 

社会学有个著名的术语叫“母职惩罚”,生动概括了有孩子的女性在职场遭遇的系统性弱势。在还怀着笨笨的时候,一向事业为重的我就多次向教授们表达了这样的担心:我不想成为母职惩罚的一个统计数字。

 

然而,这怎么可能呢?怀笨笨的时候,我不得不取消了原计划参加的暑期统计班,因为那个时间已经太接近预产期。一向顽强的我不想放弃,多次和医生确认是不是可以坚持。然而当然是不可能,不但医学上有风险,生过孩子的美国朋友也提醒我:到时恐怕你笨重的连坐都坐不住了。

 

放弃了统计班,下一个问题便是能否如期毕业。所有的老师同学都劝我不要强撑,延期一年又何妨,但我不想放弃。在承受着巨大压力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也不得不接受需要延期的现实。这个决定实在让人痛苦,因为从未出过校园的我,真的不想再拖了。一起本科毕业的双胞胎妹妹,已经工作了将近八年。靠着微薄奖学金支撑学业的我,在经济上也很让家人担心。虽无意给我增添压力,他们还是常常困惑地问我:“你到底什么时候能写完博士论文?你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毕业?”

 

然而,母职的代价不只在学业和事业。鲜为人看见的,还有生育带来的身体创伤和伴随养育的时间贫困。

 

笨笨出生于8月下旬,产后不到两周,新学期就开学了。无奈哥大课业要求严格,于是伤口还没愈合的我,靠着止疼药硬是坐进了课堂,一坐俩小时直到痛感麻木。为了兼顾学业、家庭和孩子,我们很快又从纽约搬到了笨爸所在的华盛顿。于是还没出“月子”,我就背着吸奶器,日夜兼程地每周一次往返纽约上课。为了多陪孩子,我硬是把4门课塞进了一天。凌晨四五点起床赶车,五个多小时的车程后,我开始8个小时无间断地上课。这一天中,我上课听课、下课在母婴室抽奶,吃饭和去卫生间都要利用上课时间。晚上8点上完课,又要马不停蹄去赶回程的车。有时因为地铁延误错过车,只好再等一小时后的下一班。回到家时,常常已是凌晨两点甚至更晚。

 

这还不是最难的。最让人头疼的,是笨仔死活不肯吃奶瓶。秋假过后的那周,因为中间太久没吃奶瓶,我早上离家去纽约后,不到3个月大的笨仔连续9个小时滴奶没进。在远程视频唱歌、引导均告失败以后,我决定缺课立即回家。后来,我风尘仆仆地已在地铁上走了两站之后,家人打来电话说笨仔终于开始吃奶。危机解除,我转头又回去上课。那段时间,紧锣密鼓的学业和育儿加上睡眠不足,整个人的运转全靠肾上腺素在支撑,于是脸都是浮肿的(其实至今也是……)。

 

然而,这样勉强撑着的,又何止我一个。看看身边的妈妈们,有几人不是上班带娃狼狈应对?我的亲朋中,有好几位妈妈在有孩子后很快瘦的不成样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们发福的老公。对于这种情形,笨姥曾一语中的:我怎么觉得,现在的女人比以前还惨呢?

 

  • 女人的时间贫困

2016年,以减贫为使命的比尔*盖茨基金会又有了新的使命。米琳达*盖茨在她发布的年度公开信中说:“你是不是每天都盼望一天不只24小时,这样你就能有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见见朋友,甚至去趟健身房?我想告诉你:有这种愿望的,不只你一个人。全球各地的女人,都在经历时间贫困。


在这封信中,盖茨援引了全球多个国家的数据:从做饭、洗衣到照顾老人孩子,全世界平均来看,女人每天比男人多花4.5个小时在无偿劳动上。这种男女的劳动时间差距,少则是北欧的每天45分钟,多至印度的每天5个小时。如果我们量化全球女性一年的无偿劳动,其价值总额可达1.5万亿美元。

 

与此相对应的,是女男休闲时间的差别。以美国为例,美国男人平均每年比美国女人多花74个小时在运动和休闲娱乐上。而中国是什么情况,更是可以想象。盖茨说,我情不自禁设想这种时间上的不公平会如何影响两性的的生活质量。调查显示,女性患抑郁和睡眠障碍的概率,是男性的两倍。盖茨指出,改变这一状况的前提是: 我们首先得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

 

  • 女超人不是出路

普林斯顿大学的女教授安妮斯劳特,是一位出色的公共政策学者,也是颇具领导能力的实干家。生活中,她是两个男孩的妈妈,与同是普林教授的丈夫一起居住在新泽西的普林斯顿。克林顿政府期间,她被任命为政策计划部主任,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担任此职的女性。然而在这期间,她不得不每周在新泽西和华盛顿(美国首府)之间跑来跑去,只有周末才能回家。这时两个儿子正处叛逆的青春期,她的丈夫一个人搞定两个孩子非常吃力。两年结束后,就在政府试图提拔她担任更高职位之时,她选择了放弃,因为她不再认为做女超人能够解决女性面临的难题。她想在儿子成绩下跌或惹麻烦时能够陪在他们身边,也实在不想错过儿子上大学前在家的最后两年。

 

这段挣扎和这个艰难的决定,促使斯劳特重新思考了职业女性的困境和出路。她在《大西洋月刊》发表了一时引起轰动的文章:《为什么女性仍然不能两者兼得?》。文章直指一个形成鲜明对比的现象:男人可以轻松的事业家庭兼得,而女人却不能。斯劳特以她学者的敏锐结合自身经历,点出了这一新时期性别不平等表现形式的根本原因:育儿和家务劳动仍然被默认是女人的责任,视家庭为敌人的工作场所文化,以及儿童照料机构和服务的缺乏。

 

在之后一次的TED演讲中,斯劳特强调说,养孩子是家庭的事,而不是女人的事。基于现有调查研究发现和自身工作经历,她指出,只有同样尊重照料劳动,一个国家才能发展的更好;重视家庭和重视工作也并不必然冲突,在做父母上有责任心的人,工作上一定也不会差。斯劳特以在性别平等、国民生活幸福指数和经济发展上均走在前列的北欧国家为楷模,呼吁美国从价值观(认识到照料劳动的价值)、性别劳动分工(男人也要带孩子、做家务)、上班文化(允许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停止歧视重视家庭的员工)和建设儿童照料基础设施四个方面做出改变。

 

斯劳特也并不悲观,她以过去几十年里美国黑人地位和处境的改变为例,指出只要所有人一起行动起来,社会的改变可以快到超过人的想象。斯劳特成长于卫生间还分白人黑人、中产阶级女性还以家庭妇女为业的时代,而那不过就在50多年前。

 

我对斯劳特的经历和远见深有共鸣,然而也不得不感叹:她生活的还是性别平等指数排名远高于中国的美国,本人事业已经非常成功,伴侣也是分担照料劳动的“新男性”。而没有这些幸运因素的中国女性是什么处境,自是不言而喻。

 

然而我也深知,文化的惯性异常顽固,母亲处境的改变不是一日之功。放眼周围的世界,基本都是妈妈和姥姥/奶奶在带娃。我常常感慨,全世界60多亿人,都是女人养大的。我也曾和导师谈到:笨姥那一代的女性,整个青壮年时期都在生孩子、养孩子中度过,临老又要把晚年奉献给孩子的孩子。让我们不要再将姥姥奶奶帮带孩子,视为理所应当了。

 

为了让妈妈和我们未来的女儿,能生活在一个更好的世界,我们现在可以做的,或许是让孩子可以少问几句,“爸爸去哪儿了?” 


因为孩子属于整个家庭,所以,养育孩子,人人都有责任,不是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