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家孩子哭闹吗?孩子哭泣时你怎么做?

笨妈 笨妈育儿育己 2023-08-21

很久没有原创文章,公号也有一个月没有更新了。对我来说,一篇原创文章要花一整天甚至更久的时间,而这一年实在是太忙。今天有所感触,在我们家的孩子教育大业群里发了一通感慨。想想不妨发出来,或许对更多家长和孩子有益。


笨仔长高了,也会走会跑了。


* 一 *


长期关注我公号的读者都知道,我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能、也没有必要打骂孩子。去年我在@澳洲妇幼Dr韩的公众号看到这么一段话,非常认同:“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求,会让孩子慢慢形成:为了获得某样好处或者为了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才去做符合家长预期的事。其实,孩子行为引导过程中,根本原则仍然是判断孩子的需求是否合理。合理的需求,给予满足;不合理的需求,没有条件可以谈,不给予满足】” 如下这一通心得,基本就是我对这段话在笨笨身上的实践总结。

 

背景信息是:从秋季开始,我每天白天主要都是待在自习室。中午、晚上回家吃饭,顺便陪一会儿笨仔,然后会再回自习室,睡觉前回来,哄睡和陪睡。记得我曾在以前的文章里提到过,我会当着笨笨的面看手机。后来不行了,随着他长大,对手机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见到我的手机就要,我们现在基本不在他面前看手机了。但是他依然很喜欢看我手机里录的视频,很长时间以来,只要我一回到家,他第一件事就是要坐到我腿上,看我手机里的视频。我一般会让他看10-15分钟。如下是我的观察和心得:

 

“我觉得‘合理的需求,予以满足,不合理的需求坚决不予以满足,但没必要呵斥、批评孩子’,真的是一个育儿的黄金法则。大人主要是要判断好哪些是合理需求,哪些不是,以及不要对孩子有太多限制。笨笨现在的情况是:如果他想要一个东西,大人觉得此时此刻或者永远都不能给他,就会说不行,然后他嗯嗯抗议一两下就作罢了。因为他知道再哭闹也没有用。

 

笨笨马上一岁半了,到目前为止,我没有觉得他有任何需要批评的地方。孩子后来的问题行为,多数都是大人从一开始没处理好导致的。还有一部分‘问题行为’,比如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很多时候是作业不合理,并不是孩子的问题。笨笨喜欢看我手机里的视频,现在我一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给他看会儿手机。他一见我进门就指沙发示意要我去坐下给他看手机。我每次都满足,但基本只在这个时间给他看,其他时间都不给,他也没有预期其他时间能给,彼此相安无事。

 

有规律的生活,规则合理的生活,对孩子的成长是很有利的。每次笨仔不管是想要我的水杯,还是手机,只要我说妈妈要去工作了,他都作罢。他已经理解了工作是我必须要做的,重要的,他改变不了的事。

 

一个对比是我今年暑假在公园里看到的一幕:一个大约4岁的男孩对着坐在椅子上的奶奶大哭,也不知道是要玩什么,还是要吃什么。奶奶不同意并且训斥他,他跺着脚地哭,后来奶奶急了也很挫败,就打他屁股,好像还打了他的脸。他哭的更加厉害了,声嘶力竭,追着奶奶边走边跺着脚哭。我知道,到最后八成的结果就是:奶奶迫于压力和内疚,妥协。


我相信,如果从一开始他要什么大人不想给的东西,大人就好言解释但就是坚持原则不给,根本不会发展到需要训斥和打骂的地步(其实任何时候训斥和打骂都没长期效果)。这样的话,孩子明白有些东西就是不是想要就能要的,哭闹也没有用。她/他也不需要因此怀疑大人对自己的爱。我明白有些孩子比另一些孩子爱哭一些,但我相信这个原则对爱哭的孩子也会有用。


孩子也不傻,如果明知道哭闹不能得逞,他为什么要白费劲呢。今天午饭后,笨笨又想看我手机,我说妈妈要去工作了,现在不行,晚上才可以。他蹲下试图哭,一秒钟以后就自己推小车玩去了。

 

另外就是要明白孩子生长发育的特点,尽量满足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大人的很多讲究都是没有必要的。比如笨笨就喜欢翻抽屉玩,甚至把创可贴盒里的创可贴全拿出来,撒一地。我觉得完全没有关系,且不说他自己撒完还喜欢把东西再放回抽屉里(这也是一个引导他自己收东西的好机会)。他就是撒一地又怎样呢,大人花两分钟就收拾好了。他不可能永远对撒抽屉里的东西感兴趣,而且这和把饭撒一地,给大人造成的不便程度也不一样。


还有比如下雨天孩子要出去玩水,我也觉得完全没有关系。我们小时候都喜欢在雨后趟地上的积水玩,不亦乐乎。等我有时间了,如果天不冷(不是怕生病,而是冷的不舒服),就准备带笨笨在雨后趟水玩。我能看见孩子的需求,珍惜孩子感到快乐的机会,他们长的很快。大人宽容一点,陪着孩子一起玩,能给孩子留下很多温馨美好的回忆。

下雪天,笨仔出来铲雪玩--丝巾是奶奶哒!


记得我外公是所有大人中最宽容的。小时候他每次去赶集,我们说,外公你给我们买一毛钱的糖果吧,外公你给我们买一毛钱的瓜籽吧,他的答案从来都是:中,行,可以!那个时候我们觉得这简直难以相信(他竟然不拒绝)。他是唯一一个常常满足孩子需求和欲望的大人。但是在宽容的人身边长大,孩子并不会惯坏。孩子并不是魔鬼和野兽,他们真的不需要严厉教育。

 

虽然我们从来没吼过笨笨,仅仅因为爸爸有时候不让玩抽屉(他认为里面有些东西不能玩,其实大人把不能玩的收起来问题就解决了),有一回他进屋想玩抽屉,下手之前就看我脸色,好像在寻求我的允许。然后我对他说,玩吧!表姐豆豆也经常问妈妈:这个可以玩吗?那个可以玩吗?孩子比大人守规则的意识好太多了。

 

最后补充一点:我觉得不合理需求坚决不予以满足,这个原则能奏效(让孩子免于哭闹)的前提是:大人的限制不能太多。如果这也不能玩,那也不能碰,孩子会有挫败感,对大人也会有怨气,那他们可能也会哭闹的。有安全感的、信任大人的孩子,没有理由要和大人对抗。”

 

欢迎对儿童哭闹问题有经验和思考的朋友留言讨论,我也想是不是只是因为我遇到了一个easy case。而且我也明白Terrible Two 还没到,可能最让人抓狂的阶段还没到来。但我相信如果从一开始按照上面的建议处理孩子哭闹问题,Terrible Two 应该会容易一些。


* 二 * 


这里还想分享昨天看到的一篇文章,关于如果孩子哭闹时,大人该怎么应对。与前半部分相关,但场景略有所不同。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一个关于火车的比喻,它将改变你看待孩子哭泣的方式》,作者是Katie M. McLaughlin


文章讲的是作者4岁的儿子,他每天晚上都抱着自己的安抚物 Glenn(一只小老虎)睡觉。然而在一次旅行之后,他们把它忘记在了远方。孩子生气、挫败,大哭大叫说没有Glenn我就不睡觉。然后作者想到了那个火车的比喻:痛苦的情绪就像是一个黑黑的隧道,而我们就像一列火车;无论如何,我们只有经过这黑暗的隧道,才能到达光明、安宁的隧道尽头。


作者说,我们好心的大人常犯的错误是,急于去阻断孩子通过情绪隧道的过程。例如上面的例子,急于劝说孩子:“不就一个夜晚吗,我们明天就去把它拿回来!你有那么多毛绒玩具呢,今晚先和它们其中的一个一起睡吧。没事的!”这些说法当然都对,然而对孩子来说却没有帮助。

 

当孩子遭遇负面情绪时,比如悲伤、愤怒、恐惧、羞赧、孤独甚至自责,我们往往希望通过讲道理让孩子停止这些感受。我们解释说他们是如何地过度反应了,以及我们多么清楚最终会没事的。这当然是在试图帮助我们的孩子,然而如果深究一下,其实我们是想让自己感觉好点。因为我们不想看到孩子难受,看孩子哭我们自己不舒服。

 

想让孩子尽快停止哭泣的,是我们,不是孩子自己。

 

回到火车的比喻,如果情绪是隧道而我们必须要走完它,那么我们需要做的是:继续往前走,经过它。面对大人自己的情绪,我们常做的也是,希望能尽早从隧道里出来:我们各种敲击隧道壁,不顾它引起的回声,并且困惑地想怎么我还没见到光亮。有些时候,我们蹲在黑暗中,闭上眼睛,假装我们根本没在隧道中。

 

但是以上这些都没用,不是吗?然后,我们终于允许我们自己尖叫、哀叹、好好哭一场以后,才突然感觉好些了,好多了。

 

孩子也一样。我们无法教给他们隧道的秘密出口,因为这样的出口根本不存在。除了慢慢经过它,没有别的出口。引领他们走出来,是我们大人的责任。作者最终选择什么也没和儿子说,相反,她和儿子坐在一起,看着孩子从崩溃大哭到啜泣。在她感到时机差不多了的时候,她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后背,还是没有说话。孩子继续哭,继续哭,直到停止。

 

作者引用了Hold on to Your Kids一书中的一段话:“大人要陪伴孩子渡过他的挫败感,并且提供安抚。目的不应该是让孩子学会一个教训。比语言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到我们和她/他在一起,而非针对和为难她/他。” 她说,我其实乐见我儿子哭,因为那意味着他在通过这个情绪隧道,而不是堵在了里面。

 

哭完以后,男孩看到了旁边一本有趣的书,于是翻开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作者看了一下表,一共才过了8分钟的时间。她知道这个时候可以开始谈心了,说我知道今晚对你来说会很难,我们一起来想怎么办,好吗?她儿子最终选择了其他两个毛绒玩具,并且问她今晚是不是可以在睡前多读两本故事书。而她明白,如果她在儿子哭的时候这样建议,只会让孩子更加爆发。


就在作者给孩子读完书,亲了亲儿子的额头说晚安的时候,他平静地说,我今晚会没事的。她最终认识到,这其实也是一次帮助孩子发展韧性的好机会。如果她建议当晚开回远方去拿回小老虎,或者一遍遍告诉孩子没事的、不就一晚上没它嘛,都不能帮助孩子发展韧性。对孩子说没事的,是在否定孩子的痛苦,以及暗示他的挣扎是小题大做、不值得认真对待的。

 

在孩子跌跌撞撞地在隧道里往前走的时候,坐在她/他的身旁,允许她/他感受那些惊慌、匆忙然后走出隧道、呼吸到新鲜空气,才是帮助孩子发展韧性。所以,下一次当你的孩子感到挫败、生气或者恼火的时候,记住大人要做的是:


在孩子感到挫败时,提供安抚;

帮孩子擦干眼泪;

对孩子的挣扎表示同情;

允许孩子自然地学习到人生的教训,而不是通过说教;

支持孩子通过她/他的情绪隧道。

 

大人的工作不是让孩子尽快停止哭泣。所以,请抚摸孩子的背部,与她/他一起安静地坐着,在他们踉跄地通过情绪隧道时陪伴在身边,直到他们最终变得平静。

 

这篇文章的观点和做法,我特别赞同。我认为它不仅适用于孩子,对成人之间的相处也有启发。如果我们都能这样对待伤心、难过、愤怒时的朋友和家人,世界会和平很多,每个人的生活也都会好过很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