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完全有信心取得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胜利,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社会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寿子琪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充分的信心。
就在两会之前,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刚刚对上海市进行了督察反馈,对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表示其“取得显著成效,走在全国前列”。
上海的经验有哪些值得借鉴?收官之年的攻坚战怎么打?面对记者,寿子琪谈了自己的想法。
有基础:部分目标任务已提前完成
对于上海市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进展,寿子琪用“有力有序”评价。
截至2019年,上海市的细颗粒物(PM2.5)、空气质量优良率(AQI)和考核断面水质等一些主要指标均提前实现了“十三五”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既定目标。
今年1~4月,主要环境指标持续改善。全市PM2.5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5个百分点;空气质量(AQI)优良天数比例为88.4%,同比上升7.6个百分点。主要河流断面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96.1%,同比上升15.6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断面,同比下降5.2个百分点。
一年来,上海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聚焦环境质量改善、经济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深化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和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立法出台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全面打响垃圾分类攻坚战;紧紧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组织制定《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市区两级生态环境机构改革全面落地,完成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组建工作……
采访中,寿子琪对于每一项工作都如数家珍。“工作取得的进展和环境质量的改善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也为决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有目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能力进一步提升完善
尽管成绩“亮眼”,但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强。
寿子琪也坦言,上海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与中央要求、群众期盼和国际先进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水和固体废物环境基础设施仍有突出短板,与全球城市定位和精细化管理要求相匹配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能力需进一步提升完善。
“所以现在绝不能掉以轻心,要始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和更实举措抓好攻坚战收官年各项工作。”寿子琪说。
寿子琪表示,今年上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总要求是保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十三五”明确的生态环境保护约束性指标必须完成,环境质量只能改善、不能变差。
总基调则是“稳中求进、稳中有新”。“稳”是要统筹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和防治攻坚战,瞄准目标“后墙不倒”,守住环境安全底线;“进”是加大治污攻坚力度,争取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改善;“新”是坚持改革创新,按照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积极探索环境治理新机制、新手段。
有举措: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
上海作为一个超大城市,人口高度集中,产业高度聚集,社会活动水平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环境容量相对小。
这些特点以及存在的差距和短板,都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如何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任务更加迫切。
寿子琪表示,下一步上海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在五方面发力。
——坚持疫情防控和治污攻坚“两手抓、两胜利”。强化统筹推进,全力做好涉疫情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医疗废水和城镇污水处理监测监管等工作,对复工复产企业加强分类指导、精准服务和支持帮扶。
——强化跟踪调度,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以蓝天、碧水和净土三大保卫战为重点,按月调度污染防治攻坚重点任务,加大协调推进力度,重点时期加强督察督办。
——强化源头防控,更加突出各领域绿色高质量发展。加快桃浦、南大等重点区域整体转型升级,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项目800项,完成低效建设用地减量15平方公里,加快绿色港口、绿色机场建设,继续推广新能源汽车,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和绿色施工。
——强化改革创新,推动环境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出台《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的上海实施意见,健全生态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市场体系等八大体系,着力提升“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水平,积极推进绿色金融、环境治理第三方服务、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强化区域联动,深化长三角生态环境协作。进一步发挥区域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协作以及一体化发展合作机制的协同作用,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实施方案以及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计划的任务。协调统一跨界水体水质目标和治理机制,推动一批治理修复项目,加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建设。
“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民生任务,我们有信心,也将坚决完成。”采访最后,寿子琪表示。
来源:中国环境
原题: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寿子琪谈收官战怎么打 “环境质量只能改善,不能变差”
编辑:邢翰韧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环境APP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
版权声明
中国环境报社旗下媒体包括中国环境报、《环境经济》杂志、中国环境APP、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微信、中国环境微博等。为维护自身版权利益,制止非法转载行为,特此郑重声明如下:
1、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凡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信和微博等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须事先取得中国环境报社的书面授权后,方可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和转载,且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同时按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中国环境报社支付版权费用。
2、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对于侵权行为,中国环境报社将予以警告。
3、对于警告无效者,中国环境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等多种措施以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4、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举报。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10-67172392
侵权举报联系电话:010-67112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