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目 录
2023年第1期
社会工作
001 | 陈伟杰
科学方法和社会理论视角下的循证社会工作宏观实践——以西方社区发展为例
018 | 潘旦
社会工作提升育龄家庭三孩生育意愿的策略和路径研究
028 | 郭锦蒙
应对职业风险:社会工作中的自我同情与自我关怀
043 | 罗婷,国珈畅,刘迟
东北地区机构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学
058 | 胡兵,翟一鑫
何处为家?——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中的身份冲突
治理前沿
067 | 陈丰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重大风险防控的挑战与应对
076 | 丁业鹏,邱卫东
“修昔底德陷阱”论的深层本质与化解路径——以中美关系为视角的分析
087 | 沈迁
重新明确治理责任:理解社区治理内卷化的一个分析框架——基于重庆市C街道网格化创新实践的考察
经济管理
100 | 李文霞,杨逢珉,金缀桥
知识产权保护与进口产品质量升级——来自中国高技术产品的证据
114 | 刘诗洋,吴玉鸣,潘春阳
经济波动、城镇失业与农村劳动力蓄水池——理解中国的奥肯定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29 | 成洪波,王云龙
“社区为本”:高校学生服务的转型实践及其反思——以东莞理工学院“社区育人”系列项目为例
140 | 钱嫦萍
融合与协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发展的新态势
01
科学方法和社会理论视角下的循证社会工作宏观实践——以西方社区发展为例
【摘要】过去20余年中,循证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新兴的范式获得了长足发展。在西方,虽然循证社会工作同时指向宏观与微观层面,但专业社群的关注点更多集中于临床社会工作,并且有关宏观循证实践的讨论大多是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分析技术层面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循证社会工作宏观实践具有回应宏观实践重要性、体现专业价值与伦理要求和破除科学化与专业化过程中的类型固化等方面的显著意义,并以西方的社区发展这一宏观社会工作领域为例,从科学方法和社会理论两个角度展开分析。一方面,本文从循证方法角度梳理了已往研究所聚焦的宏观问题具体化、保真度、评估及证据可及性等方面的特点、挑战与应对策略,阐明了循证社会工作宏观实践在技术层面的可行性;另一方面,指明了社区发展领域的循证实践在推进社区发展等方面都与社会理论紧密关联,循证社会工作宏观实践需用社会理论的视角来澄清结构层面的相关议题,从而为科学方法的运用奠定方向性基础。上述双重视角使循证社会工作宏观实践兼具公正与科学之特质。
【作者简介】陈伟杰,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政治社会学。
02
社会工作提升育龄家庭三孩生育意愿的策略和路径探究
【摘要】全面三孩政策对于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有重大意义,政策的有效落实需要外部给予三孩家庭充分的社会支持,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家庭服务是一条重要的社会支持路径。通过社区家庭服务平台,社会工作者能够针对三孩家庭在资金、时间、情感等方面的社会支持需求,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社会工作方法为主要方式,构建合理、高效的社会工作介入三孩家庭的服务模式,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链接资源、协同合作、政策倡导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合理配置资源,优化配套措施,激发社会育龄群体的三孩生育意愿,有效提升三孩政策的实际效能,促进我国经济与人口的协调发展。
【作者简介】潘旦,浙江财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
03
应对职业风险:社会工作中的自我同情与自我关怀
【摘要】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和服务过程的情感性,社会工作者较其他职业群体面临着更突出的倦怠、同情疲劳、继发性和替代性创伤等风险,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自我同情和自我关怀是两种有效的个体能力,分别从心理和行动上激发从业者进行自我保护,但二者在当今中国职业情境中存在概念混淆使用的情况,同时缺乏研究和实践层面的关注。基于对自我同情和自我关怀概念缘起和发展的追溯,结合二者在社会工作视野中所呈现的共通之处、相互关系和应用性差异,提出干预自我同情的心理过程和提供自我关怀的具体实践两条应对社会工作职业风险的干预路径。自我同情和自我关怀作为个体能力,其可习得性指明社会工作教育应纳入情感维度并建构具有关怀取向的教育体系,建议通过显性课程设置和隐性环境营造双重途径加以实现,以应对职业风险,促进社会工作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郭锦蒙,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本土化、社会政策与福利服务。
04
东北地区机构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本研究聚焦东北地区社会工作机构发展这一主题,基于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CSWL2019)数据库,以生态系统理论为研究视角,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维度对东北地区251名机构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倦怠现状与影响因素展开探究。研究发现,东北地区的机构社会工作者在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三个维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情感耗竭方面,微观系统的心理健康和职业认同因素、中观系统的朋辈群体对其职业的看法,以及宏观系统方面社会工作机构的工作量与薪酬待遇为其显著影响因素;与机构社会工作者去个性化维度主要相关影响因素是心理健康因素与机构领导的支持;在社会工作者低成就感方面则主要受到心理健康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作用。本研究同时发现了东北地区与南方地区机构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的差异性,即宏观系统中督导、主管和最高领导的支持成为东北地区的显著影响因素,本文在结合东北地区“典型单位制”背景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作者简介】罗婷,台湾政治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国珈畅,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区社会工作;刘迟,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区社会工作。
05
何处为家?——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中的身份冲突
【摘要】当前身份冲突研究多以群体视角为主,缺少对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考察。研究发现,农民企业家在返乡创业过程中面临身份冲突困境,表现为其与生俱来的农民身份和当前的市民身份之间产生冲突。身份冲突缘于农民企业家在维持农村传统家庭和城市小家庭团结时的左右摇摆,从而造成身份认同的失衡。为缓解返乡创业过程中的身份认同失衡,农民企业家采取了创业地点分流措施,在“经济能力强—农民身份感强—团结农村家庭”的情况下选择“返乡农村创业”,在“经济能力强—农民身份感强—团结城市家庭”的情况下选择“返乡城市创业”,家庭团结左右着农民企业家创业地点的选择。这一过程反映出了个体选择与所处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并启发我们在分析人口流动问题时应兼顾客观环境与行动主体的主观认知,以便推动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进程,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作者简介】胡兵,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思想政治教育;翟一鑫,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
06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重大风险防控的挑战与应对
【摘要】防范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等七个领域的重大风险,是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安全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面临国内国际的复杂形势,在重大风险防控方面存在着诸多挑战,如重大风险不仅面广点多、具有综合性、突发性等特点,而且在信息共享、联动协调、应急管理等方面也存在着短板。为此,我们应当发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优势,通过加强并完善“早期识别—精准研判—及时预警”机制、“源头—过程—应急”的全周期管理机制、整体治理下的分工协作机制等三大机制,有效地防控重大风险,进而更好地保障国家安全。
【作者简介】陈丰,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家安全、社会安全治理。
07
“修昔底德陷阱”论的深层本质与化解路径——以中美关系为视角的分析
【摘要】“修昔底德陷阱”论是西方近年来解读中美关系的重要工具。在全球化时代,这一基于西方思维且漏洞明显的论调,反映了美国鹰派人士试图借此打压中国,进而维系自身垄断霸权地位的真实意图。任由这一论调流行,将会使中美关系走向对抗。这将对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实现带来不利影响。当代中国必须加快构建能够真正反映当今时代发展大势的话语体系和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断提升硬实力,应对“修昔底德陷阱”论已经带来和可能带来的风险后果。
【作者简介】丁业鹏,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邱卫东,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经济哲学。
08
重新明确治理责任:理解社区治理内卷化的一个分析框架——基于重庆市C街道网格化创新实践的考察
【摘要】社区治理行政化与治理责任弱化共同作用于社区治理内卷化。如何重新明确社区治理责任成为当前城市基层治理体系改革的方向,也是理解社区治理内卷化的新框架。田野经验表明,重庆市C街道网格化创新实践重新明确了社区治理责任,其治理过程为:划分网格单元、落实治理责任;整合基层资源、软化制度约束;明确问题导向、夯实治理能力。网格化创新实践从几个方面提升社区治理效能:优化权责利结构,强化居委会治理动力;激活社区主体性,提升居民当家人意识;培养群众化干部,形塑简约化治理格局。因此,重新明确治理责任的网格化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沈迁,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乡变迁研究、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
09
知识产权保护与进口产品质量升级——来自中国高技术产品的证据
【摘要】本文基于CEPII-BACl数据库2002-2019年产品层面的数据测算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口质量,考察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对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口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升对高技术产品进口质量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对从中高等收入国家进口的高技术产品的正向作用更为明显,对电子和通信设备制造业进口质量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同时稳健性检验验证了回归结果的可靠性。由于模型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采用自变量的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能显著提高进口高技术产品质量。通过分析影响机制,本文发现,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将显著增强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进口高技术产品质量。利用微观数据证实了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对中国进口高技术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是显著存在的。
【作者简介】李文霞,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国际经贸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杨逢珉,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金缀桥(通讯作者),上海杉达学院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
10
经济波动、城镇失业与农村劳动力蓄水池——理解中国的奥肯定律
【摘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理解经济波动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特别是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和迁移行为的影响,对稳就业、保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经济波动对城镇地区失业率以及农民工数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波动对城镇失业率无显著影响,但是对城镇地区的农民工数量产生了显著影响。以出口波动衡量经济波动的基准模型显示,如果出口额高于其长期趋势,那么城镇农民工数量将显著增加,反之则显著减少。稳健性检验使用产出波动替代出口波动或差分GMM估计,也得到了一致的结果。这说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经济扩张期流向城镇,在经济收缩期回流农村,即农村是城镇的“劳动力蓄水池”,它通过调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城镇劳动力市场,从而屏蔽了经济波动对城镇失业的影响。本研究为奥肯定律在中国的表现提供了一种解释。
【作者简介】刘诗洋,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博士,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与劳动经济学;吴玉鸣(通讯作者),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应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潘春阳,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
11
“社区为本”:高校学生服务的转型实践及其反思——以东莞理工学院“社区育人”系列项目为例
【摘要】作为高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核心环节,学生服务在诠释现代化育人目标与发展愿景,履行教育社会契约与发展规划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高校场域的变迁,传统的学校管理结构陷入失灵的困境,为建构“社区为本”的学生服务体系开辟了全新的进路。考察东莞理工学院“社区育人”系列项目,我们发现其关键是要实现从“技术理性”到“情感驱动”,从“垂直管理”到“矩阵治理”,从“封闭运作”到“多元开放”的三重转向,建立符合本土特色的育人实践模式。面向未来,在对新时代教育目标展开持续追问的同时,如何摆脱既有的制度锁定与结构依赖,已成为新时代教育领域需要回应的重大命题。
【作者简介】成洪波,东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王云龙,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乡社会学、教育社会学。
12
融合与协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发展的新态势
【摘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正在形成从各自为营的“碎片化”到“融合与协同”发展的新态势。从发展现实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在适应国内外复杂教育环境、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能、提升高校治理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从发展逻辑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面实现了基本架构、教育模式、核心内容和评价标准的跃升。从发展导向看,新时代我们要从坚持党委领导、激发主体动能和完善动力机制三个方面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实践发展。
【作者简介】钱嫦萍,华东理工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END
中国.上海
上海市梅陇路130号华东理工大学262信箱
电话:021-64253199/64252683
邮箱:xuebao@ec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