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简报 | 张新刚:政治、内乱与友爱:古希腊的经验与反思

ZJUIAS 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 2022-06-09

11月16日上午,高研院“著者谭”系列学术活动第1期在浙江大学之江校区钟楼报告厅举行。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高研院2017年暑期驻访学者张新刚携其新著《友爱共同体:古希腊政治思想研究》,作了题为《政治、内乱与友爱:古希腊的经验与反思》的报告,高研院常务副院长朱天飚主持。

 

张新刚首先对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反思。目前主流的政治思想史研究范式有分析的政治哲学、政治观念史以及哲学家的政治思想研究等,几种范式各有其特长,但通常以论证、观念以及哲学家的政治构想为研究主体,而缺乏对政治本身,特别是对政治主体的关注。针对这种现象,张新刚指出,政治思想史研究应该在已有研究范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特定历史时期的共同体内政治主体的政治思考,并努力寻找到适合的研究范式以解码(decode)政治思想。对于古希腊政治思想而言,特别是公元前5世纪的政治思想,张新刚认为悲剧作品和历史作品等尤为重要,因为这些作品能让今人直接面对当时城邦公民的政治思考。

 

从埃斯库罗斯的三联剧《奥瑞斯提亚》出发,张新刚解读了古希腊人对政治及内乱的思考。在三联剧最后一部《复仇女神》中,雅典娜通过设立法庭投票来裁定弑母为父报仇的奥瑞斯特斯是否有罪,而这通常被认为是用政治的方式终结并替代了家族复仇。相比于传统解读中对这一替代方案进步性的强调,张新刚提示悲剧的重点其实不只是投票,同样重要的是投票后雅典娜和复仇女神反复几轮的讨价还价。因为最终雅典人投票的结果是1:1,虽然雅典娜把自己的一票投给了奥瑞斯特斯,但1:1本身意味着城邦意见的分歧,家族复仇被克服了,但是代价是城邦分裂的公开化,所以投票结束后雅典娜劝复仇女神不要诅咒和惩罚雅典实际上是对立双方的妥协与和解,这也是政治的一部分,甚至是更重要的一部分。悲剧最后,复仇女神被雅典娜说服,开始祝福雅典,提到了两个关键的概念,那就是避免内乱以及相互友爱,张新刚认为这恰恰是古希腊政治思想最为核心的主题。

 

张新刚指出,埃斯库罗斯悲剧中塑造的公共议题反映了雅典当时的历史演变。公元前6世纪末,希腊世界平等化趋势的出现使得政治共同体得以构建,但经过希波战争后,希腊世界开始进入政体时代,特别是前5世纪后半叶,政体时代带来了新的问题——城邦的分裂。雅典和斯巴达及其联盟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清晰地展示了城邦分裂。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指出,这场战争的空前破坏来自于战争本身与内乱,而当时最主要的内乱来自寡头派和民主派两大阵营的斗争,大战本身又加剧了城邦内部的分裂。

在修昔底德笔下,城邦内乱像瘟疫一般在在希腊世界扩散,而如果人性不变,这种事情将会不断重现。于是,如何克服内乱便成为前5世纪末以降希腊作家们政治思想的核心主题,无论是雅典诉诸“祖宗之法”的言说与实践,还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以最佳政体为核心的政治思考,都是在回应和解答这个议题。

 

在柏拉图看来,内乱不只是一个政治现象,其背后有强大的理论根基。在当时一些智慧的人看来,自然界的弱肉强食成为人类社会强者统治弱者的正义依据,而人类的法律则被视为是弱者构造出来保护弱者的,其对人性的抑制是虚伪的,从而为人性和欲望作出了正当性说明。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构建了一个哲人王—护卫者—生产者的政体结构,其核心为护卫者阶层,其中优秀的群体成为哲人王进行轮流统治,生产者扮演供给的角色,同时受到护卫者阶层的保护,三个阶层间形成相互保护、支持的关系。在《法律篇》中,柏拉图构想的理想政体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理想国》到《法律篇》也并不存在学界长期望文生义的从人治到法治的过渡,而都是以公民主体为核心的政治构造,并尽量提升公民阶层的德性,将公民共同体打造为友爱共同体。

 

亚里士多德则更加直接地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立法者认为友爱比正义还重要;对立法者来说,光有正义不够,还需要友爱的纽带把城邦凝结为一体。在城邦中,人们不仅要生活在一起,而且要愿意生活在一起,这就是友爱的结果。在亚里士多德构建的最佳政体中,城邦由军事和议事审判构成,分别由年轻人和老年人担任,这是一种以公民群体为核心的、基于代际的轮流为治,其中包含了同一代际中以及代际之间的友爱关系。

 

基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张新刚总结了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古风—古典时期)希腊政治思想的总体逻辑和线索。他指出,政治创生的进程存在两面性,在使公民进入政治领域秩序构建的同时,也导致了潜在的分裂;政治和内乱构成城邦秩序构建的一体两面,古希腊政治思想一直在寻求城邦协和一致的路径,从《安提戈涅》中的家城关系到雅典内乱后的和解,再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最佳政体,友爱纽带成为共同体构建的核心考量,并最终与美好生活联系在一起。

 

最后,张新刚反思了人民主权时代政治秩序与纽带的构建问题。他指出,现代政治中,恰恰彻底实现了亚里士多德对政治的核心理解。当所有人都能进入政治领域,现代政治的代议制受到民主逻辑的不断冲击和突破时,如何实现妥协与和解,构建公民之间的纽带,维护共同体的公共利益,仍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在报告会交流环节,何兆泉、魏伟、刘林魁等学者,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政治构建与当时政治家实践的区别,同性社交视角的友爱,家庭和城邦的冲突,思想史研究的材料与视角把握的方法论,不同层次的友爱的共性分析,对友爱的理解及其在化解城邦内部冲突时的应用等问题,从不同的学科领域与主讲人进行了交流探讨。



文字:夏春璐

摄影:蒋玉婷

编辑:陈彧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