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17日,浙大高研院“海外高等教育与科研体制”系列讲座在线上举办,在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以及韩国的五位学者,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对当地高等教育与科研体制的认识和体会。
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学人文学系教授、高研院2019年驻访学者孔书玉的讲座主题是《加拿大高等科研与教育体系:疫情与未来的挑战》,高研院驻院研究员傅俊主持。孔书玉首先介绍了加拿大高等教育、国际教育的概况。她指出,不同于美国,加拿大高等教育的主体是公立大学,在学科全面性、教学质量、就业率和性价比方面都很有竞争力。随后,孔书玉结合个人经历详细介绍了加拿大的人文科学教育和亚洲研究,以及2020年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加拿大高等教育机构的一系列应对措施和系统调整,包括国际学生、远程教学、科研活动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她指出,此次疫情只是触发或加速了已经在酝酿/进行中的高校教育的变革。根据《经济学人》智库报告,在网络新科技影响下,高等教育不管是在目标和方法上都发生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对现存高等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疫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认识这种挑战的契机。
德国图宾根大学汉学系教授、高研院2019年驻访学者黄菲的讲座主题是《浅谈德国的高等教育与科研体制》,高研院副院长孙砚菲主持。黄菲首先回溯了大学的起源和作为现代大学开端的洪堡模式。她指出,目前德国的大学主要分为精英式和应用技术式两种模式,前者基本沿袭了19世纪的传统,后者则受到1960年以来美国大学的影响,更加注重技术应用,与企业、产业紧密合作。随后她详细阐述了德国大学中集科研、教学和管理为一体的“教授治校”的传统和模式,她指出,在当前的背景下,这一模式也有其积弊,如精神贵族式学术教育中学生培养难以全面,教授席位少以及没有连贯的晋升系统,导致人才流失等。在此背景下,2000年之后,德国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涵盖精英大学、精英研究集群、青年教授和千人教授计划等方面,同时改革过程中也引发了教授晋升渠道等方面的争论。最后,黄菲简单阐述了对当前高等教育的思考与展望。
英国剑桥大学耶稣学院中国中心副主任张瑾的讲座主题为《英国的高等教育和科研》,高研院常务副院长朱天飚主持。
张瑾首先分析了英国大学与政府、国际、企业和校友在知识流、人才流和资金流等方面的关系,随后她结合自己的求学和工作经验,详细介绍了剑桥大学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包括学院和系所设置、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招生与教学、研究经费来源、教学和科研评估等。接着,张瑾分析了英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她指出,目前最大的挑战来自脱欧和疫情对研究经费、人员流动、合作伙伴与国际竞争的影响,最直观的影响则体现在财务状况的紧张上,也由此引发了英国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争论及改革,集中在教学科目的设置、科研的性质、教师绩效评估、大学扩招等方面。
韩国湖西大学中国学系教授、高研院2016年驻访学者朴允哲的讲座主题是《韩国的高等教育与科研体制:现况、成果与未来的发展》,傅俊主持。朴允哲首先简述了韩国社会及其背景下韩国高等教育机关、研究结构和研究支援机关。他指出,韩国的高等教育由私立大学所担负的比例过高,这一其他东亚国家没有的特征带来了不少问题。随后他结合统计资料分析了韩国大学教育的现况与成果,并具体讨论教育方面的现况与成果、大学评鉴制度、R&D成果与大学竞争力量、科研合作体系以及科研支援体系,其中重点介绍了BK21与BK21+事业。最后,朴允哲阐述了韩国高教未来的发展方向,他从财政支援、产学合作体系、大学自主活动、区域单位的研究经费分配体系、学术成果评价、SCI级论文、高等教育与研究的品质、私立大学生源等角度,提供了自己的思路。
法国国立东方语言与文明学院教授、高研院2017年驻访学者汲喆的讲座题为《法国的高教与科研体制:概况、原则与挑战》,孙砚菲主持。汲喆首先介绍了法国高等教育与科研机构的分类与概况,以及索邦大学、法兰西公学等著名高教机构,随后他结合个人工作经历详细介绍了法国高教与科研人员的聘用、高校教师的身份与待遇、科研评估的机构与办法等方面的情况,并总结了法国高教与科研制度的特点。他指出,法国的高等教育与科研机构高度国有化,学术具有显著的公共服务性质,极少使用量化评估,鼓励合作而非竞争,从而形成了与英美国家十分不同的管理模式。由于政治和科研理念的多元化,法国高教在制度创新的同时往往并不强行去旧,这减少了争议,但也造成了新旧机制层层累积、多种逻辑并存的局面,极大地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和不透明性。进入21世纪,法国高教制度的独特性面临国际环境的诸多挑战,包括欧洲的统一、英语在新兴国家的支配地位和全球教育市场的竞争。在汲喆看来,法国高教科研体制虽然面临低效、资源匮乏等问题,但仍能坚持教授治校、同侪评鉴和学术自主这三项原则,较少受到资本和权力的影响,保持了学术创造的足够空间。文字:夏春璐
摄影:夏春璐
编辑:郜 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