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欢 | 埃及众神的希腊诠释与托勒密王朝的文化互鉴
10月27日下午,高研院学术报告会第221讲在浙江大学之江校区钟楼报告厅举行。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副教授王欢作报告,题为《埃及众神的希腊诠释与托勒密王朝的文化互鉴》。报告会由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教授钱江主持。
王欢指出,托勒密王朝前后,希腊人将埃及众神与希腊众神进行对应,本质上是一种以希腊文化诠释埃及众神的方式。通过梳理学术史,他指出,现有研究方法主要集中于埃及和希腊神话的横向比对,以古典学家和希腊中心视角为主,在方法上多采用比对众神在神话中的角色、功能等方面的相似性来探讨众神对应的原因。针对这些不足,王欢在研究中增加了古代埃及宗教的历史维度,关注两种强势文化的相遇对埃及宗教的影响,将宗教问题纳入托勒密王朝国家治理的整体框架,以回应学术史中关于“希腊化”的性质及希腊化王国在其中的主导地位的一般看法,最后延伸至外来文化冲击下传统的再造与更新的问题。
王欢从宇宙论出发,分析古代埃及宗教的特征。埃及宗教存在多中心起源,随着国家统一,宇宙论开始杂糅,埃及众神也随之开始交叉、综合。他以“大斯芬克斯”为例,阐述了埃及众神的分与合;并以包含太阳神名的多个神名为例,分析了众神联合的原因。多重神祇的混合不过于强调次序,也不取代联合的各神祇的独立性。除了分与合,众神形象和名字也是“百变”的,从而使神的功能不受限制,体现出古代埃及宗教流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随后,王欢阐述了西方古典作家对埃及众神的“希腊诠释”。他指出,这种诠释主要从等级与地位、职司属性、亲属关系等角度对埃及众神进行对应,而由此导致了位阶、形象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埃及神祇流动性的特征首次被非埃及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神的名称和形象由于希腊知识阶层和托勒密王朝官方意识形态的塑造而固定下来。
最后,王欢总结道,埃及众神的希腊诠释不仅是希腊化世界的重要文化现象,也是埃及宗教传统继续演化的一部分;这一现象的形成更多是知识精英的智识成果,在各个时期与政治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对民众影响有限;大规模的移民造成的族群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伴随着宗教互动与文化互鉴,埃及宗教和文化传统在时代剧变中再造与更新,从尼罗河汇入更为广阔的地中海世界。
文字:夏春璐
摄影:陈彧婷
编辑:陈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