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简报 | 郭涛:信息沟通与秦汉帝国政治地理格局的构建

ZJUIAS 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 2022-07-15
6月8日下午,高研院学术报告会第235讲在浙江大学之江校区钟楼报告厅举行。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郭涛作报告,题为《信息沟通与秦汉帝国政治地理格局的构建》。报告会由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教授钱江主持。


郭涛首先从史实和学术层面剖析了本次报告的研究背景。史实层面上,秦末汉初的文献出于政治造势的目的,存在很多夸大的成分,尤其是“天下”的概念被夸大,与实际情况不符;另一方面,西楚南郡、南阳郡地区百姓经历了楚、秦、汉的统治,其中涉及从新秦人到汉风转换后文化身份上的“新楚人”身份的代际转换。学术层面上,则存在文书行政与历史政治地理两个理路,郭涛希望通过文书流转与运作研究,解读文书行政所依托的结构或空间关系,探究秦汉帝国的政治地理格局。


本研究的核心资料里耶秦简牍出土于里耶古城遗址,在秦代属洞庭郡迁陵县,是秦庞大帝国中的一个边陲小县,但是作为秦帝国的组成分子,迁陵县受到秦代律令体系的制约和文书行政的规范,具有其普遍意义。


从秦迁陵县的视角来看,迁陵县的文书交际对象,虽主要是郡内属县和旁郡县,但也有帝国其他地区,理论上迁陵县的文书可以抵达帝国的任意县道,这是郡县制均质化的表现。而从帝国中央的视角来看,秦中央文书可以直达地方边县,深入乡里,文书传送细节呈现了辐凑并进、上下通达的帝国行政结构,两方面共同建构了秦代理想的政治地理格局。


随后,郭涛分析了秦代疆域地理的4个圈层与文书行政中实际的差序格局,指出政治边界中的“习惯线”是左右信息沟通效力和秦汉政治地理格局的基准线,贯穿了战国秦汉近百年历史。秦代这条界线的意义在于强化了新地与故地人群的身份差异,影响了秦代对统一政治体认同的塑造,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秦二世而亡的局面。经历了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的历史演变,帝国内部对统一政治体达到高度认同,帝国发展出现新的转向,并塑造出新的中华帝国。

报告会交流环节,宋立宏、李富鹏、侯俊丹、杨帆等学者,就秦汉文书的套叠结构、文书流转中的信息增量、信息传递的技术、文书对庇护关系的体现、集权帝国实现控制的行政成本、地方风俗对治理规训的抵抗、东故徼两边的双轨制度、东汉以后郡-县的联系、秦汉技术进步对中央集权的推动等话题,与主讲人进行了探讨。


文字:夏春璐

摄影:陈彧婷

编辑:陈彧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