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维京战吼:不可思议的冰岛建国史

Yifei Ren 历史研习社 2018-06-30


顺时针研习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微信公众号:历史研习社


原创-No.1065


作者:任逸飞

 审核:喵大大     编排/制图:花兔



冰岛队最终还是凉了。


6月16日,他们在俄罗斯世界杯的首秀中,以1:1逼平了阿根廷队,一夜刷爆朋友圈,成为一支“网红球队”。然而,在本周三,冰岛队没有能够再续写传奇,经历95分钟鏖战,他们以1:2不敌巴尔干劲旅克罗地亚队,小组积1分,遗憾出局。


尽管如此,冰岛队在赛场内外依然收获了许多关注。这支被盛传是由牙医、导演、手球运动员、MBA学生和房地产公司老板们组成的“兼职足球队”,凭借其顽强的意志和敢打敢拼的劲头,常常能在强队面前不落下风。


▲ 冰岛队遗憾告别世界杯



一、从“维京战吼”说起


除了球队,冰岛球迷们在赛场上万众一心地发出“维京战吼”更是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这套别具一格、气势逼人的助威方式,开始于2016年欧洲杯,冰岛奇迹般战胜英格兰的比赛。在那场比赛结束后,冰岛全队走向场边,带领全场8700多名球迷,一同高举双臂,拍手呐喊,巨大的 “Ahu~” 声响彻尼斯的夜空。



此后,“维京战吼”便扬名海外,成了冰岛球迷们的“标准动作”。“维京战吼”(Viking Clap)在冰岛语中称为“Skol”,据说正是源自“北欧海盗”维京人战斗前的呼号。


“维京战吼”让我们发现冰岛——这个人口只有30万的小国,与历史上的维京人是存在着某种精神连接的,那这种奇妙的联系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维京人在冰岛的历史长河中又留下了哪些不可磨灭的痕迹呢?



二、海盗帝国


冰岛,这个孤悬于世界尽头的岛屿,在9世纪之前一直是杳无人烟的,直到公元874年,一群远洋而来的“不速之客”终于打破了这里的宁静。


这群首次踏上冰岛土地的家伙绝不是什么平平无奇之辈,相反,他们的名字简直令当时的欧洲人都闻风丧胆,他们便是“北欧海盗”——维京人(Vikings)。


▲ 9-10世纪的维京武士


要给“维京人”简单下个定义或许不太容易,因为它作为一个族群的代称,是晚近才出现的。虽然如此,有一点还是比较明确的,那就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现在谈论的“维京人”,主要指的是一批来自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挪威人(Norse)。


自8世纪起,迫于恶劣的生存环境,挪威人开始泛舟出海,四处冒险、寻找财富,渐渐地上述行为衍变成了一次能集结上百艘战舰的有计划的侵略战争,欧陆沿海各地很快都笼罩在北欧海盗的阴影下。


古英语文献《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Anglo-Saxon Chronicle)第一次使用“维京人”来指称挪威海盗。公元793年,海盗在苏格兰东北部的林迪斯法恩(Lindisfarne)登陆,一路烧杀抢掠,“维京”(viking)在古英语里正是“强盗、抢劫犯”的意思。


▲ 1890年发现于挪威的“戈克斯塔德”战舰(Gokstad ship),推定建造时间为890年左右,修复后战舰全长23.24米、宽5.2米,集中展现了维京人的造船工艺


▲ 1943年于挪威出土的维京人铁制头盔 Gjermundbu helmet,锻造时间约为公元10世纪


“以大海为后院、以战舰为长靴”的维京人,自从其“横空出世”以来,在欧洲各地的劫掠可谓“打遍天下无敌手”。这其中的原因,无疑要归功于维京人先进的造船工艺,精湛的武器锻造技术,以及彪悍勇猛的铁血性格。


至9世纪末,维京人已经在北至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至意大利西西里岛,东至俄罗斯内陆的伏尔加河与顿河流域,西至大不列颠与爱尔兰的广阔地带建立起了一个强盛的“海盗帝国”。


▲ 8-11世纪维京人活动范围图,绿色区域为其定居点,蓝色线条为其打通的航路



三、维京人来到冰岛


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元874年,维京人选择再度向西进发,将“处女地”冰岛纳入控制范围。


根据成书于12世纪初叶的冰岛历史文献《冰岛人之书》(Íslendingabók)记载,率领第一批移民定居冰岛的是一位名叫英戈尔夫·阿尔纳松(Ingólfur Arnarson)的头领,他和他的家族部众们从挪威出发,最后在冰岛的西南海岸登陆,并在今天的雷克雅未克附近建起了居民点。阿尔纳松由此成为了第一个名副其实的冰岛人。


▲ 油画《登陆冰岛的维京人》(Norsemen landing in Iceland),由挪威画家Oscar Wergeland绘于1877年


在阿尔纳松之后,维京人向冰岛的迁移脚步没有停止,与《冰岛人之书》差不多写于同一时期的《定居者之书》(Landnámabók)显示,从870年到930年,初期的冰岛移民潮持续了大概60多年,总计有435人在冰岛扎下根来,其中的大部分人选择集中居住在岛的西南部和北部,这段时间在冰岛历史上被称作“定居者时代”(The age of settlement)。


对于这些初来乍到的挪威移民来说,冰岛的环境简直是令人绝望的,岛上看不见一棵树,到处覆盖着熔岩砂砾与坚硬的冻土,荒凉的山峰间,冰河肆意流淌,一到冬季,狂风裹挟着暴雪,把大地覆盖得严严实实。


▲ Landmannalaugar 山脉,位于冰岛的内陆高原,因其彩色条纹般的肌理闻名


▲ Gullfoss 瀑布,位于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东南部(笔者摄于2016年7月)


为了对抗岛上的恶劣气候,移民们建造起一种半地穴式的“干打垒”房屋,房子一般用坚固的石料堆叠而成,并且在外面盖上厚厚的茅草,这种房子兼顾了防风与保暖的双重效用,成为了此后冰岛传统民居的主流样式。


经过一段时间筚路蓝缕的艰辛探索,移民们意识到冰岛还远谈不上是生活不下去的“世界尽头”,原来,他们发觉冰岛近海有十分丰富的渔业资源,特别是鳕鱼,每到冬季大量的鳕鱼会游至冰岛的南部海岸过冬。


作为“北欧海盗”,捕鱼可以说是这些挪威移民的看家本领了,可以想象,捕鱼业很快就成了维系整个冰岛社会存续的主要产业,尽管有据可查的冰岛鱼产品出口要到1300年才出现在历史文献当中。


▲ 位于冰岛北部 Akureyri 的 Laufás 民居博物馆,该地有人居住的历史可追溯至1047年,直至上世纪50年代依然作为农场使用(笔者摄于2016年7月)


其实,在现代的捕捞技术还没出现以前,捕鱼是项十分辛苦的差事,完全只能靠人力来完成。


每当冬季捕鱼季到来的时候,冰岛的渔民们会先前往建在海岸边的茅草小屋里集中居住,以方便及时出海。捕鱼的船只往往就是一艘可容纳六人或八人的木划子,渔民会在清晨把船划到远离海岸的捕鱼地点,撒下饵料和渔网耐心等待鱼群上钩,他们有时可能就要这样干等上一整天,而捕捞到鱼之后,他们还要想方法把沉甸甸的船再划回岸上。


这种近乎“肉搏”式的冰岛传统捕鱼法,作为岛上渔民的一项必备技能,延续了相当久的时间,或许只有此类营生才最符合北欧海盗们“钢铁直男”的脾胃吧。



四、冰岛人发现新大陆


在开拓者们的努力下,冰岛的几个定居点都渐渐变得人丁兴旺了;而对于维京人来讲,控制冰岛的好处并不仅仅是可以在这里捞鱼。冰岛成为了维京人继续扬帆西驶,探索新航路的中转站。


982年,维京探险家埃里克·托瓦德松(Erik Thorvaldsson / Erik the Red, 950-1003)率领14艘船驶离冰岛,抵达了一海之隔的格陵兰,并在岛上建起了三个定居点。


▲ 位于雷克雅未克哈尔格林姆大教堂前的雷夫·埃里克森雕像,由美国政府于1930年赠予冰岛,以纪念埃里克森发现新大陆(笔者摄于2016年7月)


与托瓦德松相比,他的儿子雷夫·埃里克森(Leif Erikson / Leif the Lucky, 970-1020)更加大名鼎鼎,至今冰岛人坚信埃里克森比哥伦布提前五百年发现了新大陆。


依照写于1265年的《埃里克萨迦》(Eiríks saga rauða)中的说法,埃里克森在公元1000年的一次由挪威返回格陵兰的航程中,由于船队偏离方向,驶经了一块过去未知的大陆,并曾于当地短暂停留。


这块大陆被称为“Vinland”,是块到处长着葡萄和成熟麦穗的地方,《萨迦》里甚至记载了维京人与当地的原住民相互联络的内容,根据这些线索,有人推测埃里克森所到之处就是今天加拿大东南部的圣劳伦斯河入海口区域,包括纽芬兰以及新布伦瑞克等地,而维京人遇到的原住民无疑就是北美的印第安人了。


▲ 维京人造访北美的可能路线


可是由于缺乏实物佐证,仅凭《埃里克萨迦》这种史诗中的记载,还是无法断定埃里克森到访新大陆的真实性。


直到上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在加拿大纽芬兰岛的最北端,一个叫做兰塞奥兹牧场(L'Anse aux Meadows)的地方发现了一处维京人的定居点遗迹,才终于证明了维京人在哥伦布之前造访北美大陆是确凿无疑的。由此可见,以冰岛为中心,当时“北欧海盗”的势力已辐射至北大西洋沿岸各处。



五、奇特的议会制度


说起维京人在冰岛的成就,欧洲历史上第一个议会——“阿耳庭”(Alþingi)的创立是不能不提的重要事件。


作为一群在刀尖上讨生活的战斗民族,维京人向来崇奉的信条就是“能流血得到的决不用流汗去获得“,如果两群人互相看对方不顺眼,往往立刻就拔刀互砍起来,相当之简单粗暴。然而,随着来冰岛定居的维京移民越来越多,再用这么“洒脱”的方法来管理日常事务明显就很不合适了。


由于北欧氏族社会间一直存留有成年男性聚集开会,解决重要议题的习俗。公元930年,冰岛人在雷克雅未克郊外的辛克瓦莱峡谷(Þingvellir)召开了一次自由人大会。


▲ Þingvellir 峡谷南面的 Þingvallavatn 湖(笔者摄于2016年7月)


这次大会被称作“阿耳庭”(Alþingi),会议制定颁布了冰岛最古老的法典《灰雁法典》(Grágás / Grey Goose),对此后冰岛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灰雁法典》的核心内容便是规定了古代冰岛各级权力机关的组成形式。首先,《法典》将全岛划分为若干个“庭”(goðorð),与我们一般的认识不同,这里的“庭”没有确切的地理边界,它只是一个同一定数量的农民有关的统计单位,所以全岛“庭”的个数是时常变化的,一般是36个,有时也会达到39或48个。


▲ Þingvellir 峡谷所在的 Þingvellir National Park,2004年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笔者摄于2016年7月)


每个“庭”会安置一个头领(goðar / chieftain),全岛36个头领便组成了冰岛最高权力机关——“阿耳庭”(Alþingi / parliament),在阿耳庭召集的时候,头领有权力要求自己“庭”中每9个自由民选派1名陪同其与会,因此到了12世纪,当冰岛自由民的总数达到4500人的时候,就意味着有将近500人具备资格参与阿耳庭会议,这确实是个不小的数目了。


阿耳庭在开会期间由一个“法律宣讲人”(Lögsögumaður / Lawspeaker)来主持,“宣讲人”地位十分崇高,由各头领推选产生,任期三年,可连选连任;阿耳庭同样进行头领之间的改选,头领的任期也是三年,可连选连任。


阿耳庭中行使最高立法职能的机构被称为“立法会议”(Lögrétta / Law Council),由法律宣讲人召集,每个头领都有资格与会,并且可以陪同两名随从。立法会议是对公众开放的,所有感兴趣的冰岛人都可以来旁听,这使得会议现场常常十分热闹。


▲ Þingvellir National Park中有关“立法会议”的展板,可以看到会议召集情景的想象图,站立在会场中央的即是法律宣讲人(笔者摄于2016年7月)


在阿耳庭之下还设有一个次级的议事机构,称为“春季会议”(spring assembly),根据《灰雁法典》,“春季会议”必须要由三名头领共同召集,因此该会议具有类似地方议会的职能,全岛一共设置了13个春季会议,分属东、西、南、北四个大区,除了北大区包含了4个会议外,其余三个区都分别包含3个会议。


四个大区并不具备行政职能,它们只是作为司法辖区来存在的,每个大区内的头领会共同推选一名自由民担任法官,主持法庭事务,所以全岛一共有四名法官,另外在阿耳庭所在地辛克瓦莱有第五个法官,这个法官主持最高法院,由参与阿耳庭的头领们一同来推选。


▲ 四大区与十三个春季会议的分布图


就这样,围绕着“阿耳庭”,《灰雁法典》确立了一整套包含立法、行政、司法的制度设计,这套制度安排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代议制民主元素,而一个松散的“冰岛共和国”(Icelandic Commonwealth)也就在这样的基础上诞生了。


今天的冰岛人一直十分自豪自己的国家创造了欧洲历史上第一个议会,这个论断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有道理的,因为我们在阿耳庭的运作过程中的的确确能看到一些现代西方政治的影子:


譬如,“庭”里面的自由民和头领的关系就很像现在选民和政客的关系,由于“庭”本身不是一个具有规定边界的单位,所以某个“庭”里的民众在理论上是没有效忠该“庭”头领的义务的,他们可以随时改变效忠对象,去支持别的头领,而这种行为会直接导致原头领在阿耳庭中落选。


当然,“阿耳庭”能够在冰岛出现也有它的特殊性,维京人一贯的粗犷明快的生活作风,保证了这个权力比较分散的议事系统能够正常运转,而在同一时期欧洲的其他地方,类似这样“大家一起商量着办”的政治模式已经被复杂的封建领主制完全取代了。


▲ 冰岛球迷们的“维京战吼”


进入11世纪以后,维京人的势力开始逐渐衰落,并最终退出了世界史的舞台。尽管如此,“海盗”们坚韧顽强的作风却流传下来,融进了今天冰岛人的血液里。当我们在电视机前看着冰岛队——这些名字结尾都带着“松”(-sson)的男人在绿茵场上奋勇拼搏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在时刻捍卫着伟大祖先的荣耀。


再见了,冰岛队!让我们期盼在下届世界杯的赛场上,能再次听到“维京战吼”响彻云霄的声音。



参考文献:

  • Julian D. Richards. The Viking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 Gunnar Karlsson. The History of Iceland.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0.

  • Gunnar Karlsson. A Brief History of Iceland. Reykjavík: Mal og menning, 2016.

  • William Ian Miller. Bloodtaking and Peacemaking: Feud, Law, and Society in Saga Icelan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0.

  • Margaret Clunies Ross ed., Old Icelandic Literature and Socie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本作者文章推荐

失去的天命:清朝如何降伏蒙古

日本为何痛失北方四岛?


历史研习社长期招募作者,稿费200-1000元

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哦 ♦

历史研习社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