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晓云,张晓娇| 收入与农业生产类型对中国农村居民营养的影响

李晓云,张晓娇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9-20

Hi~新朋友,记得点蓝字关注我们哟

引用说明:封面图和上图均为第一作者近照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长江中下游传统粮棉产区作物种植结构时空演化过程、机理与交互调控”(7167310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粮食安全营养目标下的粮食消费量预测”(2662016PY060)。

作者简介:李晓云(1978-),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营养与粮食安全、作物耕作系统.。




摘 要





     基于中国营养和健康调查(CHNS)和2019年实地调研数据,采用直接估计法,从膳食多样性、总热量、蛋白质与脂肪供热比四个指标检验农村居民收入与农业生产类型和营养的关系。研究表明:总收入对膳食多样性、热量、蛋白质供热比、脂肪供热比均呈正相关;随着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的增加,居民膳食多样性指数和营养指标均下降;种植业生产收入占家庭农业收入比重与膳食多样性指数、脂肪供热比成反比,与蛋白质供热比成正比;渔业生产收入比重与热量成正比;果蔬业生产收入比重与热量成反比,与蛋白质供热比成正比。促进农村居民总收入增长,拓展非农收入空间,并辅以营养知识普及和消费政策引导是今后一个时期内改善农村居民营养状况的着力点。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升,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经历了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的转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8年末,我国仍有40.42%农村居民.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食物消费水平一直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其营养状况差于城镇居民,疾病发生风险较高,这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短板。与此同时,食品加工业随经济和社会水平的进步得到快速发展,农村地区商铺小贩迅速崛起,农村居民膳食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从食物消费结构来看,农村居民谷类食物摄入减少,动物性食物增加。1990-2018年,人均粮食(原粮)消费量由262.08千克减少到148.5千克,下降了43.33;人均动物性食物(猪牛羊肉、禽肉、水产品、蛋类、奶类)消费量由17.13千克增加到58.6千克,上升了242.09%。这些膳食结构的变化是否带来了居民营养的同步改善? 在建设“健康中国2030”的大背景下,聚焦农村居民家庭食物消费与营养,关注这一重点人群的食物消费与营养健康问题,对稳步推进“健康中国2030”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居民食物消费和营养转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驱动,如农业生产、经济增长、城市化、受教育程度、基础设施(道路通达性、水质),其中,经济发展尤其是居民收入是推动营养转型的关键变量。李国景等运用系统广义矩法估计了城镇居民家庭热量和主要营养素需求的收入弹性,结果表明收入增长促进居民营养需求增加。Xin等认为收入增长尤其对于低收入城镇居民而言,其热量收入弹性也较大。Headey等认为家庭财富的增加是促进印度儿童膳食多样性改善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也有不少文献揭示了营养和收入之间在某些特定方面的低相关性,Tian等以家庭为研究对象,发现大多数营养素的收入弹性非常小。You等证明了中国农村地区家庭人均纯收入与热量和蛋白质摄入量呈显著负相关。
    农业生产为人类提供基础活动所需的食物和营养素,对农村居民而言,农业生产直接与食物消费相关联。在中国农村,一部分农户基本摆脱了农业生产对食物消费的限制,通过收入增长和市场改善很好地改善了食物消费与营养。农业作为家庭食品和非食品支出的收入来源,通过农业劳动力或农产品销售增加收入,以购买食物和其他医疗保健产品,继而改善家庭营养状况。Rajendran等、Jones等都认为家庭收入和膳食多样性之间存在正向关系。而对于贫困地区,资源较少的农村居民而言,自给自足的多样化农业生产也被认为可以增加多种食物的可获得性,是多样性平衡膳食的重要一环。当农产品作为家庭食物消费的主要来源直接在家庭消费时,通过消费多样化的食物促进营养素的平衡摄入进而改善营养状况。Koppmair等利用马拉维中部和南部小农户调查数据,发现农业生产多样性与膳食多样性之间呈正相关.Romeo等研究肯尼亚农村居民农业生产与居民营养关系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也有学者从其他影响因素考察农业对营养的影响,Sinharoy等利用个人层面的已婚农村女性调查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学校教育不仅直接促进其膳食多样性,而且通过影响家庭话语权对膳食多样性产生间接影响,对居民营养健康有积极影响.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由于从农业到营养之间的路径极其复杂且牵涉面广,二者的关系并没有得到统一认识,但均认为农业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发生率。
    中国居民收入与居民营养状况的相关研究多聚焦于收入与食物价格对居民食物消费倾向变化的影响,收入被认为是影响食物消费和营养状况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农村居民食物消费与城市居民相比有着典型的异质性,其食物一部分来源于收入增长(包括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带来购买力上升的食物增加部分,一部分来源于自己土地上生产的食物。因此,本研究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着重探讨农村居民的收入与收入来源、农业生产类型是否会对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与营养带来显著的差异性影响;其次,引入从蛋白质获得的热量占总热量的比重和从脂肪获得的热量占总热量的比重(以下简称蛋白质供热比和脂肪供热比)两个营养质量指标,反映农村居民营养改善的结构情况;最后,本研究拟结合2019年湖北农村实地调研数据,通过分析湖北农村居民营养状况变化,对全国农村居民营养状况进行大致判断。


(文章详细内容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引用本文:李晓云,张晓娇.收入与农业生产类型对中国农村居民营养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37-49.
往期目录

2020年第4期目录

2020年第3期目录

2020年第2期目录

2020年第1期目录

2019年第6期目录

2019年第5期目录

2019年第4期目录

2019年第3期目录

2019年第2期目录

2019年第1期目录

更多请关注网站:http://hnxbw.cnjournals.net/hznydxsk/ch/index.aspx


好文回顾
许荣,肖海峰 | 美国新农业法案中农业补贴政策的改革及启示
刘泽莹、韩一军 | 种麦农户行为选择:来自价格、政策和非农就业的综合响应检验
周杨、邵喜武 |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的演变及优化分析
马红坤、毛世平 | 日本和欧盟农业支持政策的转型路径比较及启示
2020年度重点选题新一届编委团队与主编团队
重磅!本刊即日起停收版面费!
关于我们《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81年,由教育部主管、华中农业大学主办,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RCCSE),入选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现为双月刊,逢单月5日出版。本刊牢牢把握办刊方向,紧紧围绕新时代“三农”问题研究主线,致力于关注乡土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关注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问题研究,主要刊发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土地问题以及科技发展与人的关系研究等领域的前沿学术成果,尤其欢迎实证性、理论性以及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成果。本刊常设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土地问题等基础栏目,并轮流开设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基层社会治理研究、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科技发展与科学传播、全球化与比较研究等专题。《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采用在线投稿系统,网上投稿、查稿,所有刊文均可全文上网浏览及下载。网址:http://hnxbw.cnjournals.net ,微信公众号:hzauskxb。


长按关注微信号:hzauskxb

“阅读原文”我们一起进步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